蘇瑞琴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09)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部編本語文教材識字教學更加講究科學性,表現(xiàn)為充分把握漢字科學,遵循兒童認知規(guī)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語言文字教育。[1]如何運用部編本語文教材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識字教學目標,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目前語文教學探討的重要內(nèi)容,而運用文物資源進行識字教學是途徑之一。
文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包括“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2]。課程標準指出,文化遺產(chǎn)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漢字是表意文字,起源于圖畫。最初,造字者為語言創(chuàng)造文字符號時是基于一種形象思維,以具體的事物形象作為符號來記錄語言中的意義,將抽象的意義通過具象化的形體來表示。象形字作為基礎的造字方法,即描繪物體輪廓,突出物體特征。指事字雖然具有抽象性,但多數(shù)指事字仍然以象形字為基礎附加指事性符號而構成。會意字以象形字構件,采用會形合成與會義合成兩種方式,以情境再現(xiàn)的意象圖式來表述人們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的感受。形聲字的形符表意與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四種形體結構均以象形字為基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所取之象包括天文地理、動物植物、人體親屬、宮室器用等。出土文物資源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物是造字者所取之象的客觀反映。以甲骨文中有關器物文字為例,“甲骨文器物字指字形直接描摹器物形體或以形聲組合方式表示器物的字”“共計100個”[3]。
漢字的四種構形方式從古到今演變發(fā)展的同時仍有延續(xù)性,以象形字為例,“(現(xiàn)代漢語)121個高頻象形字中絕大部分的象形字 (89個) 取象不算繁,字形較為簡易。后起字(18個)看似有繁化傾向,但其實是增加表意偏旁所致。也即象形字及其后起字的主流是以形表意,并取象從簡”[4]。漢字的表意性雖有所削減,但其以具象形體表現(xiàn)抽象意義的這一基本規(guī)律仍然在延續(xù),文物資源的運用可以更清晰、直觀地體現(xiàn)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以部編本一年級語文教材附錄中的64個常用偏旁為例,與文物資源相關的偏旁有“廠、廣、穴、阝、斤、車、弓、金、纟、卩”等,其中,“廠、廣、穴、阝”與古人居住方式有關,“斤、車、弓、金、纟”與古人生活器物相關,“卩”與古人行為方式有關,這些偏旁都可以運用考古出土的文物資源直觀體現(xiàn)其構形特點。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識字、寫字編排方面更加講究科學性,注重選擇、吸收、轉化語文認知規(guī)律,重視學生心理、思維特點。[1]兒童在小學階段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的媒介是物象,通過感知物象進而過渡到抽象思維。部編本語文教材中插圖的運用正是基于學生這一思維特點。其中,二年級下冊課文《“貝”的故事》的課后習題“看圖,猜猜加點字的偏旁與什么有關”這一部分中,以銅鏡、玉飾的插圖引導學生理解“鏡”“珠”形旁的意義與原因,恰恰體現(xiàn)了運用文物資源進行識字教學的優(yōu)勢。
文物資源尤其是實物文物、圖像文物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符合。首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漢字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其次,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漢字,讓學生在觀察文物資源時,以體現(xiàn)漢字構形規(guī)律的文物資源作為媒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形成思維方法的整合,理解漢字的性質(zhì)、構形規(guī)律,見形知義,達到漢字形義的有效連接,讓漢字的筆畫整合成形象的圖畫。最后,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文物資源的運用體現(xiàn)出漢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能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與規(guī)范,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部編本語文教材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材在識字方面表現(xiàn)為字理識字法的呈現(xiàn),如《日月水火》中列出現(xiàn)用漢字、古文字及與古文字相應的圖畫,讓學生結合圖畫、文字了解字理。又如《“貝”的故事》是一篇集中反映漢字文化的課文,課文中引入“甲骨文”這一概念,展現(xiàn)古今生活的差異,促進學生理解“貝”作為形旁表示錢財這一意義的原因,其課后習題的設置也充分體現(xiàn)出漢字本體的文化性。
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xiàn)為漢字記錄文獻、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對識字的學生而言,更應該感知的是漢字本體就是一種文化,漢字形體承載豐富的精神文化與物質(zhì)文化。漢字最初構形的具象性與物密切相關,文物資源的運用恰恰可以很好地傳承漢字中的物質(zhì)文化,讓學生在觀賞文物資源與認識、書寫漢字的同時,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部編本語文教材識字方法多元,除在課文中隨文識字和在課后附識字表中進行集中識字外,語文園地板塊下設許多滲透識字法的欄目,如“識字加油站”“趣味識字”等?!白R字加油站”“趣味識字”運用情境識字法,“我的發(fā)現(xiàn)”包含偏旁部首識字、字理識字等方法,“日積月累”在積累語文知識和文化內(nèi)容的同時運用隨文識字法進行識字?!靶陆滩挠幸獍才帕恕嘣J字’內(nèi)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5]下文將探討如何在識字方法多元的部編本語文教材中運用文物資源進行識字教學。
各種識字教學方法都各有所長,教師可以運用文物資源綜合多元識字教學方法,構建復合型識字教學模式。以“冊”為例,復合型識字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第二,教師為學生解釋現(xiàn)行漢字“冊”與甲骨文之間的聯(lián)系變化:“冊”字上面的兩短橫與下面的一長橫為串聯(lián)簡的繩子,字形中其他部分則為竹簡。
第三,學生通過聯(lián)系古今形體將“冊”的筆畫還原成圖像中的文物,并理解“一冊書”中量詞意義的來源。
第四,教師運用偏旁部首識字法,結合“白首漢廷刀筆吏”圖片為學生講解與“冊”有關的漢字,如“刪”字的來源是因為古人修改文字時只能用刀在簡冊上進行刪改,而“典”字上半部為“冊”字,像是有人用雙手捧讀典冊之意。
第五,教師引導學生由字到詞學習成語“韋編三絕”,并結合西漢《康居王使者冊》木簡圖片為學生解釋“編”為連竹簡的皮條或繩子。
第六,教師適當穿插書寫材料的變化史,由最初書寫在甲骨上到后來書寫在竹簡、絲帛上,再到今天書寫在紙上。之后,教師結合居延出土的漢代帛書圖片解釋“紙”的形旁為“纟”,是因為“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中縑帛者謂之紙”,這也同時解釋了“簡”的形旁為“竹”的原因。
此外,教師在“日積月累”中可以運用隨文識字法,如《古朗月行》有“瑤臺鏡”,《望洞庭》有“潭面無風鏡未磨”,教師可出示唐代月宮銅鏡圖片和宋代瑤臺墜月鏡圖片,引導學生掌握詞語及古詩含義,同時理解“鏡”字的形旁為“金”。
文物資源運用于識字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學生有探究漢字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PPT課件等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文物資源圖片或小視頻。這些文物資源既可以是博物館館藏的文物實物,又可以是田野文物古跡。如教學“井”字、“丹”字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水井的圖片,使學生理解字形筆畫與遺址圖片中井欄的對應關系。教師也可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幫助學生在課前預習及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了解與所學漢字相關的文物。如在講解完“鏡”的形旁為“金”后,學生認識到漢字的形旁保留了當時的歷史文化信息,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其表意功能弱化了。教師可以與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共同搜尋生字表中類似的漢字,借助文物資源深入探究漢字形旁與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創(chuàng)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的重要途徑即“將文物保護利用常識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6]。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加強與學科教學的融合”[7]。語文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科,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構建以課堂為中心、與博物館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識字課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結合識字教學目標深入了解博物館文物資源,之后圍繞文物資源與教學目標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將課堂放在博物館,引導學生在博物館中認識漢字。教師也可以設計實踐調(diào)查,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到博物館進行學習探究。
總之,以文物資源為線索,綜合運用多元識字教學法構建復合型識字教學模式,既是有效的識字方法,又可由字及詞及文及文化,實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文化性的統(tǒng)一?,F(xiàn)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與基于博物館文物資源的識字課程開發(fā),將教學手段與時代、教學內(nèi)容與實踐探討結合起來,充分踐行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