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官 偉
(1.西南石油大學 法學院,成都 610500;2.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成都 610072)
人臉識別是對靜態(tài)或動態(tài)圖像中檢測到的人臉圖像與數據庫中的圖像信息進行對比,判斷是否與之相匹配的過程,以此達到進行身份識別與鑒定的目的[1]。人臉識別技術內含的檢測精準、方便快捷、無須接觸等顯著優(yōu)勢,使其得到廣泛應用,并得以快速發(fā)展。然而,人臉識別技術在為使用者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技術濫用、觸碰社會公益和他人權利邊界的可能性。當下,越來越多的高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校園管制,要求學生“刷臉入校”,禁止校外人員進入。雖然此舉的確可以達到保障校園安全、維護教學科研秩序的目的,但也存在過度管控之嫌,對社會公眾的法定權益產生影響。應當看到,隨著工業(yè)4.0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教育理念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教育理念從封閉走向開放,高校是應當開放管理還是封閉管理一直飽受爭議。高校采取“刷臉入?!狈忾]校園管制方式,極易造成受教育者自我滿足和自私自利扭曲心理的不利后果,這不僅與高校本身具有的開放包容理念不符,而且與高校“社會意識”的培養(yǎng)格格不入。如何對高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加以規(guī)制,成為當前學界和實務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直以來,高校采取的“刷臉入?!狈怄i校園管制方式備受質疑,反對的聲音從未中斷,甚至將采取該項措施的高校推到風口浪尖上。而對高?!八⒛樔胄!狈怄i校園管制方式背后因素進行反思,有利于我們更理智客觀地看待該項舉措。
高校自治權源于高校承擔的教育教學管理職能的特殊性和技術性?;谧灾螜?,高校有權依法制定章程、頒布校規(guī)校紀、頒發(fā)學歷證書以及制定其他學校管理制度。雖然我國相關法律未對高校自治權作出明確規(guī)定,但是在法律條文中包含著高校自治的權利意蘊[2]。如《高等教育法》第32~37條對高校自主管理一系列事項作出規(guī)定。《高等教育法》第32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國家核定的辦學規(guī)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調節(jié)系科招生比例;第33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yè);第34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根據教學需要,自主制定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第35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和社會服務;第36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自主開展與境外高等學校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第37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自主確定教學、科學研究、行政職能部門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
目前,一些學者對高校自治權的理解存在偏差,僅僅著眼于基于學術自由派生出的自我管理內部事務以排除外界干預的權利。然而,高校雖然以受教育者的管理以及科學研究為基礎,但同樣承擔不可或缺的社會職能,僅基于學術自由派生出的自治權的狹隘觀點,不符合高校社會職能作用的發(fā)揮。筆者認為,高校自治權是指高校在符合自身發(fā)展內在需要的同時,承擔起服務社會職責,并由此對自身事務進行自我管理和控制的權利。高校為保障教學、科研順利進行所采取的“刷臉入校”封閉校園管制辦法,即是屬于高校行使自治權的范疇。
高校憑借自身資源與優(yōu)勢,對社會公眾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辦學過程中,高校不僅在各自的章程文本中宣稱開放包容的價值追求,而且在實施具體管理行為時也始終表明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立場。但是理念層面的宣示并不代表實踐層面的落實。一方面,高校的資源多半處于封閉狀態(tài)。高校圖書館僅向校內師生開放,校外人員則無法進入圖書館閱讀學習[3]。因為圖書館的資源有限,場所比較緊張,身份限制能確保學生優(yōu)先使用。一些高校的公共設施如體育場館、網球場等,學生也需要交費才能使用。因為交費的緣故,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會公眾也不能共享,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在共建活動上,高校并未發(fā)揮其應有的文化教育職能作用,使得高校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共建活動多具形式主義意味。高校通常只選擇在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與外部社會公眾開展共建活動,過后便分道揚鑣,這種蜻蜓點水般的形式主義做法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4]。高校采取“刷臉入?!狈怄i校園進行管制,其秉持的開放包容理念沒有得到實際彰顯,承擔的社會責任得不到充分實現,同時與法律規(guī)制和相關政策規(guī)定相抵觸,與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沖突。
首先,“刷臉入?!狈忾]管理侵犯居民相鄰權。“刷臉入?!狈忾]校園管制方式有可能侵犯周圍居民的相鄰權。《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雙方都有為對方提供必要生活便利的義務,即通行權。(1)《民法典》第291條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备咝Ec周圍居民因天然的地理位置形成相鄰關系,判斷高校是否應當為周圍居民提供通行便利,應當結合歷史和習慣認定。如果高校在封校之前長期保持校園開放,周圍居民長期通過校園實現通行,高校就不得憑借單方意志進行封閉,妨礙周邊居民通行。因此,以“刷臉入?!惫苤品绞椒忾]整個校園,無疑會侵犯周邊居民相鄰權,是一種違法管理行為。
其次,“刷臉入校”封閉管理違背政策倡導。在經濟學領域,“封閉”的理念一直被認為是無效的因應之策[5]。因此,我國各項政策一直鼓勵倡導高校資源開放共享。早在2002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修訂)》第21條規(guī)定,“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qū)讀者開放”。2015年,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進一步明確高等學?!盀樯鐣铡钡墓δ?。(2)《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第4條第4款規(guī)定:“圖書館的主要任務是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fā)揮信息資源優(yōu)勢和專業(yè)服務優(yōu)勢,為社會服務?!钡?7條規(guī)定:“圖書館應在保證校內服務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發(fā)揮資源和專業(yè)服務的優(yōu)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015年,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要求“推動非涉密和無特殊規(guī)定限制的科研設施與儀器一律向社會開放”。201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指出“公立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鼓勵民辦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主要面向本校學生、學區(qū)內學生、學校周邊社區(qū)居民和社會組織”。由此可見,高校資源開放共享一直為我國相關政策所倡導,而“刷臉入?!狈忾]校園管制方式直接將校外人員阻隔于外,明顯與上述政策規(guī)定相違背。
最后,“刷臉入校”封閉管理有違應有的社會責任。高校除具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基本職能,還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職能[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規(guī)定,“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我國《高等教育法》也規(guī)定高校“應當面向社會”開展“社會服務”。然而,由于高校對社會職能的承擔不夠重視甚至抵制,服務社會一直是高校發(fā)展歷程中較為薄弱的一面[7]。從目前封校措施的應用有進一步蔓延擴展的趨勢看,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確有所欠缺[8]。以“刷臉入校”管制方式封閉整個校園,遂使高校不能很好地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分析“刷臉入?!狈忾]校園管制方式是否具有正當合理性,可以想見,高校無非以安全、維持校園秩序為理由。不可否認,高校資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禁止校外人員使用確實有其合理性,保證校園安全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高校不能僅以“刷臉入?!狈忾]校園管制方式來保證校園安全,實際上校園安全問題很多時候是安保體系的問題,采取多種有效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校園安全問題發(fā)生。2011年,中山大學保衛(wèi)部通過排查安全問題、分析影響學校安全的各種因素,構建起物防、人防和技防相結合的防范體系,從而降低了校園各種安全問題的發(fā)生率。哈佛大學也沒有因為游客多而拒絕校外人員進入,而是通過公告的方式,明確要求校外人員進入應當注意尊重校內秩序、保持步行等。此種通過設置規(guī)則并引導社會公眾遵守規(guī)則的方式,應當成為國內高校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另外,高校也應當學習和借鑒社會公共設施開放共享的經驗,如國內一些圖書館、書城、書店等大型標志性文化設施,完全向社會開放,社會公眾包括學生可以在此閱讀學習等。因此,高校不能采取“刷臉入校”“一刀切”的封閉校園管制方式,否則經不起考驗,也會遭到質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大力推進依法治校。(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二十章第64條規(guī)定,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學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規(guī)定、體現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和制度,依法辦學,從嚴治校,認真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梢钥吹?,高校采取“刷臉入?!狈忾]校園的管制方式,其背后存在多種誘因共存的現實樣態(tài)。多種誘因的存在不容忽視,否則會與“依法治校”制度的落實漸行漸遠。
高校制定管理規(guī)則應當具有法律依據,否則這種管理規(guī)則就可能存在違法或不合理的可能。目前,高校制定的管理規(guī)則主要依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制度,以及《學位條例》《事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行政法規(guī),這些法律規(guī)范為高校具體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依據。但是,這些法律規(guī)范主要針對的是高校的內部管理,調整高校與外部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嚴重缺位,這使得高校在制定與外部社會關系規(guī)則時缺乏必要的依據。加之高校自治的地位優(yōu)勢,引發(fā)高校自治權濫用的可能也就顯而易見。“刷臉入?!弊鳛楦咝P惺棺灾螜噙^程中進行校園管制的舉措手段,其違背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對于調整高校與外部社會關系將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高校章程是高校“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4)《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第3條規(guī)定,章程是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高等學校應當以章程為依據,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guī)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高校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規(guī)定,具有自主管理的法定權利,可以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guī)范性文件等章程。相比法律規(guī)范,章程對高校依法自主管理的規(guī)范更為明確具體。因為有關教育法律法規(guī)是對所有高校共同規(guī)定的一般準則,而章程則是各高校實施管理的具體參照。落實到高校與外部社會關系層面,章程中的相關規(guī)定并不完備,沒有為高校自主管理預設必要限制,無法保障高校管理自主、自治、自律。高校章程內容失范埋下了高校與外部社會權益沖突的潛在風險。
高校制定的具體管理制度,雖然不屬于法律規(guī)范,但卻是依法治校的關鍵依據。因此,作為高校所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實施管理活動的基本準則[9],不能脫離法律規(guī)范和章程規(guī)定任意制定,也不能作出違背法律和章程管理精神的活動,因為欠缺法律規(guī)范和章程依據的文件和準則,充滿恣意和任性。有的高校領導依法治校意識的欠缺,使得高校偏離法治的軌道而帶有人治的色彩[10]。有的高校在更換領導之后,由于思想認識不同,便對原來的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修訂,重新制定新的規(guī)范性文件,并依據新的規(guī)范性文件實施管理行為[11],造成前后規(guī)定完全沖突的尷尬局面。有的高校在實施具體管理行為時,為保證該行為有其實施依據,便臨時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這些現象是高校法治意識弱化的重要表現,看似披著“合法”的外衣,實則與依法治校相去甚遠。
高校自治并非毫無限制,需要接受外部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督逃ā访鞔_規(guī)定高校要“依法接受監(jiān)督”。高校自治與社會監(jiān)督表面看似乎存在著明顯的張力,但社會監(jiān)督充分發(fā)揮效用有利于高校自治的正確行使,防止其“失靈”[12]。在此意義向度上,高校應當主動為接受社會監(jiān)督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然而,“刷臉入?!狈忾]校園管制措施的實施,使得高校僅能被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剝奪了社會公眾尤其是周圍居民進入校園主動監(jiān)督之權[13]。高校在實施具體管理措施時,無視高校章程理念精神,僅僅將其視為一種“紙面上的存在”,不注重章程的實際貫徹落實[14],從而導致違背章程精神的管制措施頻頻出臺并“遵照”執(zhí)行。(5)2017年,中山大學南校園采取封校措施,一律禁止校外人員進入。2018年,南京大學發(fā)布通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將設置門禁系統(tǒng),禁止校外無關人員進入。
高校雖然享有學校管理規(guī)則的制定權,但絕不是“法治真空”,仍然需要接受國家的監(jiān)督[15]。備案審查作為確保高校校規(guī)合法正當的重要手段,是國家監(jiān)督高校自治權依法運行的重要保障?,F階段,備案審查機制并沒有全面覆蓋高校管理層面,使得高校制定的管理規(guī)則頻頻超出其享有的自治邊界。
目前,備案審查機制主要限于高校章程和具體的內部管理規(guī)范,即高校針對教職工、受教育者而作出的具體規(guī)范。而對于高校制定的涉及校外人員的校園管制措施,并沒有建立備案審查機制,更不用說對備案審查的相關主體、具體程序以及審查標準等的細化規(guī)定。(6)對于高校章程的備案,《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第23條規(guī)定,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核準,其中本科以上高等學校的章程核準后,應當報教育部備案;對于具體的高校內部管理規(guī)范的備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67條規(guī)定,明確將備案對象限定于“學生管理規(guī)定或者紀律處分規(guī)定”,而將針對校外人員的校園管制措施排除在備案審查的范圍之外。備案審查機制覆蓋范圍的疏漏,無疑會增加高校“違法治?!钡娘L險,使得高校在制定涉及校外人員的管制措施時,因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而恣意制定相關規(guī)定。
不可否認,高校采取“刷臉入校”管制手段禁止校外人員進入具有目的正當性,即保障教學科研順利開展、維護校園安全程序。但高校不應以此為唯一宗旨,陷入盲目追求秩序的思維誤區(qū)。高校采取“刷臉入校”封閉校園的管制方式,背后反映出的價值追求已經有失偏頗,由此引發(fā)越權管制從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有悖憲法精神。(7)《憲法》第5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未持有相應證件的人員入校必須履行登記手續(xù),(8)《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guī)定》第5條規(guī)定:“進入學校的人員,必須持有本校的學生證、工作證、聽課證或者學校頒發(fā)的其他進入學校的證章、證件。未持有前款規(guī)定的證章、證件的國內人員進入學校,應當向門衛(wèi)登記后進入學校?!边@是對入校人員進行管理的必要手段,但并不表明禁止校外人員入校。在保證教學、科研順利開展和校園安全的前提下,高校應當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和法定義務。高校以維護校園秩序為由單方禁止校外人員進入,根本原因是以自身利益為唯一的價值考量,是對承擔社會責任以及保護社會公眾合法權益視而不見的價值體現。
解決好高校與社會公眾的關系不僅是高校單方面一味地尋求自治,也不僅是過分強調社會公眾需求的滿足,而應當明確高校與社會公眾的權利和義務。高校在什么范圍多大幅度內可以行使自治權,社會公眾在何種情況下受到限制,只有把握好這個“度”,才能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避免兩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的發(fā)生。
建立健全高校自治法律依據是確保高校依法自治的首要前提?!陡叩冉逃ā酚嘘P高校“社會服務”職責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沒有明確高校社會地位屬性。這種簡單的立法模式使得高校“社會服務”意識弱化,由此造成高校在自治過程中容易忽視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產生以自我利益為唯一追求的價值觀念,出現自治權膨脹現象。同時,當前我國有關教育法律規(guī)范主要涉及高校內部管理規(guī)范,而針對高校社會地位屬性以及外部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內容存在制度漏洞。因此,應當進一歩完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律制度,明確高校在“社會服務”中的功能定位,明確具體“社會服務”內容,提高高?!吧鐣铡币庾R,為社會公眾尤其是高校周圍居民提供便利。應當制定專門的法律制度,完善具體的高校與外部社會關系法律規(guī)范,為高校制定校外人員權益管理規(guī)范指引方向,避免陷入“隔離才是最好方式”的思維誤區(qū)。此外,高校章程作為內部管理規(guī)則的制定基礎,應當補充完善高校自治過程中應當堅持的原則標準,尤其是明確自治權行使延伸至外部社會時需要注意的限制性規(guī)定,為高校進一步制定實施細則提供更具科學、可操作的依據。例如,高校在制定校園管制措施與周圍居民合法權益產生關聯(lián)時,應當明確相應的制度標準,保證制定措施民主科學、合理公正,保證高校享有自治權及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推動高校章程進一步完善,能夠更好地維護高校與外部社會公眾的關系,促進高校與周圍社區(qū)居民的友好和諧。
要實現國家依法治校的宏偉目標,避免高校自治偏離法治軌道,進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必須提升高校管理者的法治意識,使其深入理解高校自治是在法治框架下的合法治理,而非擺脫法治約束的恣意自治。一方面,可以通過對高校管理者進行專門的法治教育,使其真正樹立起依據法律制度和章程規(guī)定進行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應當依據法律制度和章程規(guī)定制定規(guī)則和管理學校一切事務,應當明確法律制度和章程規(guī)定對于高校制定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具體管理行為的約束性效果,尤其要明確違背高校制度規(guī)定的不利后果,使高校管理者謹慎用權,保證規(guī)范制度的貫徹落實。
高校自治絕非不受任何限制,程序正當的邏輯要求是依法治校的應有之義[16]。要提高高校對程序價值的認識,發(fā)揮程序對高校自治的約束作用,讓程序正當的理念貫徹到高校日常管理行為之中。具體包括:采取管制行為之前聽取周圍居民的意見,建立相關主體參與機制,保障校園管制措施實施的民主性;在制定具體的管制方案時,要綜合考量相關主體的利益需求,實現管制方式合法性與最優(yōu)性的統(tǒng)一;明確通過相關管制方案的表決機制,確保參與表決主體的廣泛性和平等性,防止領導者的個人專斷;告知管理行為相對方采取行為所依據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章制度必須明確具體不得模糊;給行為相對方合理的準備時間進行申訴,明確申訴的主體、程序以及行使方式等??傊?,程序正當的確立必將規(guī)范高校自治權的行使,實現高校自治的合法、合規(guī)、合理。
備案審查作為國家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是審查高校章程以及高校具體管理規(guī)范是否合法正當、確保高校“依法治?!钡闹匾U稀R虼?,必須彌補高校制定的外部管制措施的監(jiān)督漏洞,建立健全針對此類高校規(guī)范的備案審查機制。目前,此類規(guī)范與高校制定的內部管理規(guī)定并未在備案審查主體上區(qū)別對待,只是規(guī)范針對的主體不同,即內部管理規(guī)范主要針對受教育者,而外部管理規(guī)范主要針對校外人員。因此,備案審查主體應當堅持內外管理規(guī)范相一致的原則,即高校制定的外部管理規(guī)范應當主動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同時,鑒于高校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國家的監(jiān)督應當限于合法性審查[17],即國家對高校制定的外部管理規(guī)定應限于是否與現行法律相抵觸。早在2006年,北京市教委認為中央民族大學制定的針對“學生考試作弊予以開除”的具體規(guī)定,不符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有關開除學籍的規(guī)定,具體規(guī)定與上位法相沖突。對高校制定的針對校外人員外部管理規(guī)范的監(jiān)督審查,同樣應當參照這一審查邏輯,即審查高校管理規(guī)范是否符合上位法,以及制定校外人員管制措施應當堅持的原則標準和程序限制。
比例原則是公法的基本原則,鑒于前述高校法律地位的特殊性,高校行使自治權同樣應當遵循比例原則。高校為維護校園安全和教學秩序應當采用適度的管制措施,如在學生公寓、圖書館等樓宇一律采取“人臉識別”管制措施,禁止校外人員進入;在教學樓等教學場所可以分時分區(qū)管控,凡在教學時段、學生集中授課區(qū)域應當“人臉識別”,禁止校外人員進入。同時,保持學生集中授課區(qū)域外特定空間的開放,滿足社會公眾的學習需求;高校操場等體育場所及設施應當保持開放狀態(tài),不應禁止校外人員的進入及使用。事實上,即使存在校園管制的必要,特定樓宇區(qū)別對待、分時分區(qū)管控、實名登記等措施,同樣能夠保證管制目標的實現。相較“刷臉入?!闭w封閉校園管制方法,上述方法能夠更好地達成高校教學科研職能與社會責任職能的衡平發(fā)展,兼顧各方利益考量,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安排,也與高校開放包容的理念相吻合。
采取“刷臉入?!钡男@封閉管制措施,人為地將高校與社會進行隔離,不符合當前我國倡導的社會和諧共治理念。因此,高校應當始終堅持“自由、開放、包容、平等”的基本治校理念,推進高校與社會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和改善高校的自治思維和治理能力。高校在服務社會、依法為周圍居民提供必要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有權要求社會公眾履行相應義務,如通行校園保持安靜、使用體育設施應當愛護、進入校園注重自身形象等。同時,尊重高校教學科研、愛護校園體育設施以及維護校園整潔有序,是社會公眾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社會公眾應當提高自覺意識,履行相應義務,積極主動協(xié)助校園管理工作,維護校園安全和秩序。
作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18],依法治校是確保高校職能正確行使的重要保障??梢哉f,高校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最終是為服務社會??茖W研究絕不能止步于書本,而應將研究成果推向社會促進社會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也絕不是將受教育者桎梏于校園內部,而是為其服務社會奠定基礎。因此,社會服務是高校職能的最終著力點,而個別高校濫用“人臉識別”技術封閉校園,有悖于《民法典》保障人民權益的立法目的,有悖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和諧社會建設目標,有悖于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施政理念。畢竟,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早已不再是僅僅被動適應社會的“象牙塔”[19],而是主動服務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20]。高校在與社會公眾互動關系中,應當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實現雙方的共同發(fā)展。只有這樣,依法治校理念方能不斷深化,《民法典》才能真正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