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英語在人們在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單純的英語教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中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需求,所以在中學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西方文化也是教育的大勢所趨。但是因為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學生若是想要比較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就必須要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讓學生在牢記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特征,知道二者之間的差異,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0-120-03
【本文著錄格式】董曉慶.中西文化差異對中學英語閱讀的影響[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20):120-122.
中學是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學生在這個時候?qū)W習一門外語不僅學習效率比較高,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一種新語言的時候,閱讀是他們能夠獲取到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閱讀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學習難度。學生若是想要做好閱讀理解,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單詞基礎,以及一些語法的知識。基于這一種情況,就造成了現(xiàn)在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僵化,基本上所有的教師都讓學生死記硬背,造成學生的閱讀理解效率比較底下。其實這一種教學的方式都是治標不治本,教師若是想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就必須在自己的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但是由于學生從小就是接受本國教育長大,在腦海中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文化思維模式,當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西方文化的時候,其實是對學生固有文化觀念的一種沖擊。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對中學英語閱讀的影響提出幾點淺見。
一、在英語閱讀中融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不可能獨立存在,是屬于文化的載體,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具象表達方式。因為文化是人們長時間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是能夠體現(xiàn)該國家特征的最好方式,當人們在學習某個國家語言的時候,其實就是通過這一種比較具象的方式去深度的挖掘背后比較抽象的文化元素。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只知道稀里糊涂的去背誦,根本就不理解英語背后隱藏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對于語言的了解自然就只能浮于表面,而人的記憶能力有限,當無法發(fā)現(xiàn)語言背后的文化規(guī)律和常識的時候,記憶起來其實比較零散,背誦難度也比較大,導致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的時候一步一個坎。
(二)文化具有系統(tǒng)性
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歷史的積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chǎn)生變化,有著很強的系統(tǒng)性。而在這個過程中,語言也文字也在不斷的變化,其后都有著相應的歷史背景。若是學生沒有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就很難理解其中的某些點。尤其是在英語的學習中,單詞可能不止一個詞義,有時候一個單詞的兩個意思截然相反,當這個單詞單獨出現(xiàn)的時候,怎么翻譯都可以,但若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可能就只有一個翻譯了。若只學習語言不學習文化的話,就會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始終都存在著一種分離感,覺得學習的語言知識十分混亂,無法形成自己的語言知識網(wǎng)。
二、思維方式差異
(一)西方人更加直接
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西方國家的人都比較直接,往往在見面的時候就直接切入正題,屬于直線型的思維方式。但是在東方國家,人做事情和說話的方式都比較委婉,在說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之前,會迂回一些沒有必要的話題來照顧一些對方的人情和自己的面子,屬于曲線型的思維方式。比如,在提到借錢這件事情的時候,對于東方人來說其實是比較難以啟齒的一件事情的,在開口借錢之前可能會詢問對方最近過的怎么樣,去做了什么事情等等,得有了足夠的鋪墊才會開口去說這件事情。但是西方國家的人通常會在見面的時候直接提出自己借錢的請求。當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若是出現(xiàn)了這一種情況,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的話,甚至會覺得文中的人有些沒禮貌,在后續(xù)的閱讀理解中就容易產(chǎn)生誤會。
(二)西方人表述更加準確
東西方人之間的思維差異還表現(xiàn)在對于某件事情的描述上,西方人在說事情的時候通常比較會描述的比較清楚,但是東方人通常情況下只會描述一個大概的情況。比如,在閱讀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約人去看電影的情節(jié),西方人可能直接就說出來在什么地方,幾點去看什么電影,在通知別人的時候就會說的很詳細。但是對于東方人來說,可能就是先詢問對方有沒有看電影的意向,若是有的話,再去詳細交談。所以,在某件事情正在發(fā)生的時候,東方人比較注重的可能就是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想要去掌控全局。但是西方人比較注重的是眼前發(fā)生的事情,甚至會留意到某個細節(jié)。在做閱讀的時候,有些學生可能按照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的話,可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錯過了比較重要的信息造成了大量閱讀時間的浪費。
三、文化歧義的產(chǎn)生
(一)同種事物的不同含義
在東西方國家有很多共同的事物,雖然這些事物的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在東西方文化中卻賦予他們不一樣的含義,使得東西方人在對待這些事物的態(tài)度上有著很大的不同。當這些事物出現(xiàn)在閱讀理解中的時候,學生若是按照著自己的慣性思維去思考的話,就很容易出錯。比如,在東方文化中,提到“狗”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太好的詞匯,都是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一些貶義詞,若是將對方比喻成“狗”的話,別人會認為你是在罵他。但是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狗的身份就不僅僅是寵物,也沒有任何的貶義,在狗狗死了之后,人們甚至會為狗狗立墓碑。在平時形容人們的時候,也經(jīng)常用“dog”,比如,西方國家在說一個人很幸運的時候,會說是“a luck dog”,在說一個人身居要職的時候,會說是“a top dog”,“dog”甚至還可以用來形容天氣。若是學生在沒有相關(guān)文化積累的情況下,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遇到了這些事情就容易鬧笑話。
(二)對于隱私的界定
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東西方文化在對于隱私的界定上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東方文化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卻屬于比較隱私的事情,若是在公共場合詢問的話,不僅沒有禮貌,而且也是對對方的一種不尊重。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若是沒有相關(guān)的文化積累,就不知道文章中兩人對話的情感基調(diào)如何,自然就無法正確的去揣摩別人話中的含義。
例如,在平時街上遇到問候打招呼的時候,東方國家的人比較習慣的問法就是“你去做什么?”,“你要去哪里?”這在我們看來就是比較正常的一種問候,在回答的時候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人們也不會真的停下來去認真的回答去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情,而是簡單的說“我去哪哪哪”或者是“我有點兒事”就含糊的概括過去了。但是對于西方國家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隱私被冒犯,因為文化的原因,他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都比較細致,不會給出一個十分含糊模棱兩可的回答,但他們?nèi)羰遣换卮疬@個問題的話,就會顯得十分沒有禮貌。所以,當西方人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十分生氣的回答“與你無關(guān)”。其實,在西方國家這種問候也并非不存在,只是這種問候只會存在于上司對下屬的詢問,又或者是關(guān)系非常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才會使用。當英語閱讀里面出現(xiàn)了這些問候的時候,學生若是具備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時候,就能夠比較輕松的推算出來閱讀中人物的身份,若是還用東方的文化背景,將其當做是一個簡單的問候的話,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信息。
(三)時態(tài)變化
在東方文化中其實沒有時態(tài)這個概念,人們在交流和寫作的時候會根據(jù)某個詞匯去判斷這件事情發(fā)生的時間是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比如,文章中出現(xiàn),很多年前我做了什么事情,閱讀者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是他過去已經(jīng)完了的。若是說,我想要去做什么事情,閱讀者就可以知道他是想要去做,但是并沒有去做,在將來可能去做的事情。若是沒有某個關(guān)鍵的詞匯的話,東方國家的人也會根據(jù)這個人的某些語氣或者是某個事物的變化來推測出來發(fā)生的時間。
但是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對于時間這個點就比較嚴格,在閱讀中出現(xiàn)的動詞形式,以及某些句型和語法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甚至還包含了不同時間發(fā)生的動作或者是存在的狀態(tài)也包括了動作發(fā)生或者是存在的方式,囊括了四個大部分,分別是現(xiàn)在時態(tài)、過去時態(tài)、將來時態(tài),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過去將來時態(tài)。將這些時間和動作結(jié)合起來的話,就有了十六種時態(tài),例如,若是用“do”來進行舉例子的話,當“do”在做現(xiàn)在一般時的時候,就是“do”,過去一般時態(tài)就是“did”,將來一般時就是“will do”,在過去將來一般時態(tài)中就寫作“would do”,當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看著動詞的不同形態(tài)就能夠十分清楚的知道文章中的時間點,理清楚其中存在的時間線索。
(四)家庭教育的不同體現(xiàn)
東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東方文化中,家庭之間的“階級”關(guān)系比較嚴重,還有很多中國式的家長在家里面獨攬大權(quán),家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里的大人來決定,孩子根本就沒有參與的權(quán)力。但是在西方國家,親子之間更像是朋友的相處方式,比較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如,在東方國家,很多孩子被迫去上很多補習班或者是特長班,有時候他們根本不想去做這些事情,但是因為是父母安排的,就必須去做。而在西方國家,孩子一般沒有這么大的學習壓力,可以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也比較多??梢哉f,就是因為家庭教育觀念的不同,導致東西方國家的學生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西方國家的孩子比較自由,相比之下性格就比較活潑大膽,可以去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對于大部分的東方家庭來說,學生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學生很少去做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
(五)情感表達的方式不同
針對于情感的表達這一方面來說,西方人也比較直接,會將自己的喜歡直接用語言表達出來,說一些情緒色彩比較強烈的話,比如,“我愛你”“我很討厭這樣”等,直接表達出來自己的喜好。但是東方人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較嚴重,在表達情感的時候就會考慮到很多其他的因素進去。一般會用委婉提示的方式來展現(xiàn),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情感色彩十分濃烈的句子。只有在某種情緒到達了極點的時候,才會有所體現(xiàn)。比如,對于西方國家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會在母親或者是父親生日的時候,直接說“我愛你”來表達對于父母的情感,但是東方國家的學生可能就是會委婉的寫賀卡,或者是準備小禮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雖然表達這種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本質(zhì)上的情感相同。
另外,當西方國家的人在見面的時候,可能會做擁抱、貼面、或者是吻手等禮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基本且禮貌的社交方式。但是這些形式若是東方國家,會認為是對對方的不尊重甚至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東方國家的人在見面的時候更習慣的是點點頭,或者是簡單握手這種跟對方保持距離感的見面儀式。若是學生不了解這些社交文化常識的話,在看到文章中的人物在剛一見面的時候就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的話,就很容易產(chǎn)生歧義,覺得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可能十分熟悉,帶著這種錯誤的看法去閱讀接下來的文章,很難弄清楚文章的真實含義。
四、生活習俗差異
(一)節(jié)日習俗不同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每個節(jié)日都有相對應的風俗。因為節(jié)日也是文化特色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東西方國家在節(jié)日習俗方面也會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比如,在西方國家比較隆重盛大的節(jié)日就是圣誕節(jié),在圣誕節(jié)的這天人們要裝扮圣誕樹,做圣誕節(jié)特有的食物,并且互相說“Merry Christmas”,然后孩子們會祈禱圣誕老人坐著馴鹿拉的雪橇來給自己送禮物。因為圣誕節(jié)是在冬天,所以總是有很多與雪有關(guān)的元素跟圣誕節(jié)同時出現(xiàn),人們會裝飾一些雪花圖案,或者是堆雪人來慶祝,學生若是不了解這些節(jié)日習俗的話,就很難理解人們在特定節(jié)日里面產(chǎn)生的情緒背后有何深意。
(二)生活方式差異
因為地區(qū)和氣候的因素,東西方國家的人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其實順序和方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和動機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洗澡是人們生活中都會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西方國家比較喜歡在早上洗澡。他們認為在早上沐浴能夠緩解精神上的疲勞,也能夠減輕因為體味帶給自己的困擾。而在東方文化中,人們更喜歡在晚上睡覺前去洗澡,想要通過洗澡來緩解自己一身的疲勞,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睡眠狀態(tài)。當學生對于西方文化不夠了解的時候,在看到了人們?nèi)ハ丛璧臅r候,就有可能誤將時間定義為晚上睡覺之前。
除此之外,人們在飲食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其最直接的不同點就可以體現(xiàn)在對于餐具的使用上。比如,中國人不管在吃什么飯的時候都比較習慣于用筷子,而西方國家使用的餐具通常是各種刀叉和勺子等,也比較注重開餐的儀式性。另外,中國人在做飯的時候講究色香味俱全,而在西方國家將營養(yǎng)放在第一位,會去思考這種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滿足了身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等。當吃飽了之后就不會再繼續(xù),而中國人會本著不浪費的原則盡可能的吃光餐桌上的食物。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學生若是想要真正的提高自己的英語閱讀水平,僅僅是依靠死記硬背很難從量的積累達到質(zhì)的飛躍。只有當學生擁有了相關(guān)的文化素養(yǎng)之后,在做起閱讀理解來才能事半功倍。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到語言差異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通過這一種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充分的認識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區(qū)別,讓學生可以養(yǎng)成跨文化的意識,對他們之后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新華,任軍莉.試論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及其文化根源[J].江西社會科學,2002(9).
[2]徐曉丹.中西方文化機制取向的差異及其融合的趨向[J].深切討論,2005(3).
[3]林霞.英語閱讀理解中文化差異的困境與對策探討[J].新西部,2011.
[4]楊永林.東西方傳統(tǒng)文化思維方式與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性[J].安徽大學學報,2010.
[5]劉雪蘭.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讀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技巧[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
作者簡介:董曉慶(1982-),女,甘肅武威,本科,中職職稱,研究方向為高中英語,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