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頒布的2021年遼寧省中考改革方案中,歷史學科滿分為70分,對于大連考生來講分數(shù)提升了十四倍。新方案不僅肯定了歷史學科對初中學生的重要性,同時也給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設置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旨在通過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互動性、歷史學科與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性、歷史知識提前滲透的重要性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培養(yǎng)等方面,探討歷史學科的中小銜接問題。
關鍵詞:中考改革 中小銜接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互動性。
在給小學六年級進行課后輔導的一年里,通過和小學老師的交流以及查閱相關小學教材涉及到歷史學科的相關信息,了解到諸如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都有很多知識點講解與歷史有關,涉及到了中國史和世界史有關的時間、人物、事件等等。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設置問答環(huán)節(jié),考察大家對于歷史學科的了解情況,問題一:在此前的課堂學習中接觸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學生回答: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等等(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人物),還有李白、杜甫、蘇軾等詩人,這些都是從語文課及相關閱讀材料中有所了解;習近平、鄧小平、毛澤東、等等(近現(xiàn)代革命先輩)主要從道德與法制學科等學科有所涉獵;亞里士多德、陳景潤等數(shù)學家在數(shù)學課中有提及到。
很多歷史知識在小學的教學中往往一筆帶過,多數(shù)以某個故事或人物簡介的形式出現(xiàn),使學生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但學生不能把這些歷史人物或事件融入歷史的整體脈絡中,從而形成許多碎片式記憶,時間久了還容易混淆記錯,所以在小學階段就給學生一定的學科引導和知識梳理顯得尤其重要,這對今后的初中階段歷史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帶領學生背誦朝代歌,可以把相關歷史時期形成完整準確的記憶順序;介紹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的起止時間,讓學生形成習慣把人物和事件代入其中,長此以往,碎片式的歷史記憶自然連貫起來,形成完整的思維框架;在課上注重中外對比講解,可以是橫向對比,例如思想家老子與蘇格拉底的對比。也可以是縱向對比,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軍閥割據(jù)時期的對比等等,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歷史,學會對比分析歷史。
二、歷史學科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lián)性。
針對小學生的學情特點,例如父母的家庭教育、觀看的影視劇、閱讀的課外讀物、網(wǎng)絡資源的了解等途徑都會接觸到歷史學科。在課堂中經(jīng)常與學生溝通讓他們適時的把一些歷史常識分享給父母和親友,并在日常生活中糾正身邊親友討論的歷史常識性錯誤,成為一位歷史的小小“守護者”。
在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也可以養(yǎng)成及時查閱相關資料確認其是否為史實的歷史學習習慣,在學到一些成語或讀到一些小說時甄別其是否為史實:例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等為虛構的傳說故事;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紙上談兵等主要內容來自于為春秋戰(zhàn)國的史實;四大名著中大部分為作者的夸張?zhí)摌?,但其中的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均來自于史實,例如玄奘西行、赤壁之戰(zhàn)、方臘起義等等。結合歷史教材展開介紹,使學生明確歷史學科應以學習史實為主,學會加以區(qū)分,成為一位歷史的小小“甄別者”。
三、歷史知識提前滲透的重要性。
在小學的課后輔導備課中,在本著不講新課的前提下盡可能把初中教材的一些相關歷史常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設置輔導課主題時,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名稱設為《時間旅行者》。旨在讓學生通過每節(jié)課的學習能夠使自己仿佛真正回到了那段歷史中,成為“時間旅行者”,充分融入歷史,感悟歷史。
在前兩課中重點向學生講解四大文明古國的相關史實及歷史趣聞,包括金字塔、象形文字、空中花園、佛教的起源等介紹充分借鑒了九年級歷史教材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的相關知識點。在初中教材的基礎上縮減知識性內容,擴大興趣性拓展。例如神秘的木乃伊介紹、象形楔形與甲骨文的對比、釋迦牟尼的生平等等,以圖片或視頻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以小組匯報或寫小評價小論文等形式加以總結。在講解華夏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時,主要以七年級上冊教材的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一單元內容為基礎加以拓展,同時結合中國遠古神話傳說故事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
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培養(yǎng)。
在講解各國文明以及中國各朝代時引入形勢圖和疆域圖等進行對比,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的思維。華夏大地的原始人分布圖展現(xiàn)靠近河流水源的重要性;春秋戰(zhàn)國形勢圖體現(xiàn)諸侯爭霸的混亂局面;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展現(xiàn)東西方的交往貿(mào)易;秦漢唐宋元明清的疆域圖對比展現(xiàn)中國歷史上疆域的發(fā)展變化;四大文明古國的世界地圖展現(xiàn)古老文明的起源及方位特點;古希臘文明示意圖體現(xiàn)海洋文明的特點;古羅馬的擴張示意圖展現(xiàn)地跨三洲的帝國版圖;新航路開辟示意圖體現(xiàn)了世界開始聯(lián)系成為一個整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示意圖展現(xiàn)戰(zhàn)火波及到了整個世界的形勢等等。圖文結合的講解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立體更加準確的獲取歷史信息,足不出戶就和老師一起暢游世界各地的不同歷史時空!
在課上引入一些簡單的史料或文物,以史料實證的方法帶領學生分析理解。例如在講解史記》時列出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的選段文字史料;《十二銅表法》時出示有關同態(tài)復仇法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描述;氏族聚落時給學生展示大量古代遺址實物照片,結合彩陶的紋理工藝等內容分析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如人面魚紋彩陶盆體現(xiàn)了捕魚技術的發(fā)展,豬紋陶盆體現(xiàn)了原始農(nóng)耕飼養(yǎng)家畜技術的發(fā)展等等;在學校組織的秋游活動中,參觀了關向應紀念館,在參觀后講解中國近代史時結合學生真正看到的革命文物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艱難斗爭,使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為國家人民獻身的偉大精神;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祭拜旅順萬忠墓時向學生介紹甲午戰(zhàn)爭的實情,以及旅順大屠殺日軍的殘忍行徑,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立志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通過這些真實直觀的史料文物使學生能更加生動形象的感受到時代的特點,更好地融入到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
在講解過程中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為基礎注意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講解司母戊鼎、都江堰、大運河等內容時,介紹古代先民的高超技術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再如講解百家爭鳴時,引入孔子學院遍及世界各地,深受各國的熱衷和推崇,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成為了引領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風向標,成為國人的驕傲,以此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感受華夏文明的輝煌與偉大,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
五、結語
當今社會學生獲取信息和了解歷史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而且呈現(xiàn)出歷史入門低齡化的特點,很多兒童的啟蒙讀物都赫然有《史記》等重要的歷史讀本,在今后的歷史教育中應該在小學階段就強化培養(yǎng)學習,使歷史能夠更早走進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德藻.中學歷史教學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歷史教學,2001,(4).29-33.
[2]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J].歷史教學,2003,(9).55-59.
[3]王紹峰.初中歷史教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中學),2016(11).
[4]王建強.中小銜接:為高效課堂奠基[J].四川教育,2007(5).
作者簡介:
張樹權(1985.12)男,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歷史學學士,大連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園區(qū)實驗學校,初中歷史教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