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提出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習慣;投放學科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思維;豐富教學輔助設計,培養(yǎng)學生觀察學習意識;組織多種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踐學習素養(yǎng);強化數學認知內化,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等建議,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 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132-02
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指數學學習中需要掌握的關鍵能力、知識儲備和實踐意識等,體現(xiàn)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師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環(huán)境、投放懸疑數學問題、組織豐富學習活動、促進生活認知對接,都能夠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幫助。在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容和要求呈現(xiàn)差異性,教師要做好必要的教情和學情調查,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互動中形成學科關鍵能力。
一、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習慣
在數學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主體教育意識,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任務,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高中生有比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要抓住學生學習訴求展開設計,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權利,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可以以任務單的形式作為組織手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如教學高中數學必修一“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時,教師先列舉生活案例,對集合相關概念展開復習解讀;然后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圖形信息,讓學生對這些集合進行觀察,并對應判斷它們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學生開始觀察圖形,從包含、重合、相交等角度進行判斷。教師乘機引入數學相關概念內容,對集合間的基本關系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展開閱讀和研究,課堂學習氣氛逐漸建立;教師觀察學習情況,現(xiàn)場開展學情調研,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提示,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學習以及對相關案例開展合作研究。學生開始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教學課例進行對應研究,自然建立學科認知體系。
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環(huán)境,教師需要有對接設計意識,針對學生學習思維需求進行對應設計,為學生多種感官帶來沖擊,給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學生有獨立學習的主觀要求,且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學習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教師應充分放權,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確保學習效率。
二、投放學科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思維
學生有主動思考的需求,教師要對學科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學生準備更多合適的學習問題,讓學生自然展開自主思考和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思維。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重點難點突破環(huán)節(jié)、課堂訓練環(huán)節(jié)、教學小結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師投放思考問題的良機。教師需要對這些數學問題進行篩選和創(chuàng)新,針對學生學習心理給予引導,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和多元互動中提高學科認知能力。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等特征,教師要借助問題展開教學調度,讓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和討論,在深入探索中梳理數理關系,找到推演路線,形成系統(tǒng)學習認知。學生對靈動性、開放性、互動性學習活動有特殊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做好對應設計,以提升教學適配性。如在教學“函數的概念”時,教師以數學模型作為推介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初中學習過哪些函數?這些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分別是什么?如何判斷兩個函數是否為同一函數?能否列舉生活中函數的例子,并用集合和對應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獨立思考,學科學習進入良性循環(huán)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互動,研究相關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提醒,讓學生展開互動性學習,集中集體智慧解決相關問題。經過一番操作和研究,學生的學習思維被激活,研究氛圍逐漸形成。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在梳理、分析、對比、歸結、交換等學習操作中形成學科能力。
教師適時投放一些數學思考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整合知識,借助舊知完成新知構建。特別是讓學生合作討論學習,借助集體智慧展開學習和探究,這是較為有效的學法應用。高中學生大多沒有主動合作的意愿,教師要以任務形式進行設計和調度,讓學生自然進入合作環(huán)節(jié),在主動思考和交流之中達成學習共識。
三、豐富教學輔助設計,培養(yǎng)學生觀察學習意識
教學輔助手段的合理應用,能夠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多幫助,教師要對這些輔助手段進行篩選,以提升教學輔學設計的適配性。多媒體展示、實物觀察、故事引導、掛圖投放、案例展示、數據分析等,都可以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沖擊,其助學效果更為突出。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實際做好科學處理,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在信息整合應用的基礎上完成學科認知構建。
教師科學選擇教輔手段,能夠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沖擊,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高中學生有獨立思維的要求,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實踐活動與生活對接,讓學生在實踐中升華學習認知,能夠形成更多教學成長點。如在教學“映射”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數學舊知,讓學生在梳理歸結中進入學習情境之中。如函數的定義,對于任何一個實數a,數軸上都有唯一的點P與之對應;比如電影院播放電影時,觀眾手中的電影票,都有唯一確定的座位與之對應;再比如任意一個三角形,都有唯一確定的面積與之對應。學生對這些學習舊知比較熟悉,教師順勢引入映射相關概念:按照某種法則,可以建立普通元素之間的對應關系,這些對應關系就叫映射。學生對映射概念有了一定認知,教師繼續(xù)推出學習內容,課堂教學順利打開。
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信息,列舉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作為導引,自然引出映射的概念內容,促使學科學習順利推進。教學輔助手段眾多,教師對其做出科學篩選,借助更多載體展開助學設計,能夠帶來豐富的學習動機。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師要借助輔學手段進行助學設計,讓學生從直觀觀察和對接分析中建立知識關聯(lián),確保學習效果。
四、組織多種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踐學習素養(yǎng)
學生對數學活動有特殊的參與興趣,這無疑是重要的教學契機。數學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教師在具體篩選和組織時,要做好對接處理,讓學生主動應對。數學案例討論、數學實驗操作、數學話題辯論、數學生活觀察、數學實地測量、數學社會調查、數學信息搜集等,都屬于數學學科活動范疇,教師要做好創(chuàng)新設計,培養(yǎng)學生實踐學習素養(yǎng),促使學生在深度探究和操作過程中完成學科能力構建。
學生進入實踐性活動之中,通過感官調度,對數學原理展開探索和實踐,能夠促進學科認知的內化,完成訓練能力的遷移。如在教學“函數的單調性”時,教師推出一些觀察任務,要求學生對函數圖象特征進行分析觀察,形成增減函數的直觀認識;通過比較函數大小,歸結函數自變量的變化規(guī)律,自然歸結出函數單調性的特征。為激發(fā)學生學習函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設計了用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任務,要求學生與同桌合作開展研究活動,推出用定義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學生對合作學習有更高期待,自然能夠積極響應,很快就找到了操作路線,順利完成了證明任務。教師對學生的證明操作情況進行評估,對一些優(yōu)良的步驟推演方案進行總結和推廣,為學習活動做好總結。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函數單調性特征證明活動,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從學生的證明結果情況能夠看出,教師對學生學習有更多觀照,能夠對接學生操作進行內化處理,幫助學生順利建立學科認知基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實踐學習素養(yǎng)有積極的助學作用,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設計意識,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組織。
五、強化數學認知內化,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豐富內容,教師在具體執(zhí)教時,要注意強化學生認知內化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數學與學生生活有較多對接點,學生在生活條件下進行數學實驗,或者利用生活化手段搜集數學案例,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數學交流,都能夠促進其學科認知的內化,實現(xiàn)學科訓練能力遷移目標。學生對生活化學習活動有特殊的參與熱情,教師結合學科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和組織,能夠帶來豐富的學習內驅動力。
高中學生有比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要有拓展設計意識,組織學生對接生活展開學習,鼓勵學生借助更多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延伸探索,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成長。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學習早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知,以便做出更為合理的設計和組織,滿足學生實踐訓練的需求。如在教學“指數函數及其性質”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解讀指數函數的概念,了解其性質的主要內容,然后設計訓練題目,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這些題目,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對解題思路進行歸結。學生接受訓練任務后,都能夠主動展開思考和推理,課堂學習進入良性軌道。教師對學生訓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結,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順利進入深入研究環(huán)節(jié)。
教師布置訓練題目,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合作交流,形成漸進的學習程序。學生由淺入深地開展學習訓練,其訓練效果更為顯著。訓練設計要體現(xiàn)內化要求,對學生訓練情況進行歸結,給學生提供更多合作機會,以延伸訓練維度,促使學生進入認知內化環(huán)節(jié)。數學訓練設計體現(xiàn)出實踐性,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數學教學有其自身特點,教師需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數學,利用多媒體投放和問題設置,成功啟動學生學科思維,自然形成嶄新的教學亮點。數學學科與學生生活高度對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完成學科認知構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進而達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楚先雷.從評價視角看高中數學建模的教學:以“函數”的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18).
[2]盧秋丹.挖掘學科教育價值,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課程資源,2021(6).
[3]陳革英.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1(13).
【作者簡介】張可嘉(1984— ),女,寧夏青銅峽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青銅峽市第一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數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