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歷史課堂滲透家國情懷的教學策略:巧借故事,體會歷史人物情感;巧用圖像,再現(xiàn)歷史真實場景;角色扮演,增強歷史情感體驗;實地調查,親身觸摸歷史痕跡。
【關鍵詞】初中歷史 家國情懷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124-02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初中歷史課程應當堅持用唯物史觀闡述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人類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陶冶,進而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yǎng)。根據(jù)以上要求,初中歷史教師應立足于初中歷史課程,科學地設計教學模式及教學活動,積極滲透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國情,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形成國家、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四個自信”,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巧借故事,體會歷史人物情感
統(tǒng)編歷史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史料真實、內容客觀。但如果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只簡單地重復講述課本內容,強調重要知識點,那么容易導致教學過程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家國情懷的滲透。對此,教師應該緊密圍繞課本內容,引入更多的史實細節(jié),讓歷史記載變得更鮮活生動,讓歷史課堂更富有趣味,讓學生更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體會簡單文字背后包含的強烈感情和深刻內涵,獲得思想上的升華。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主要闡述我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史實,教材上編排的內容相對簡單、客觀,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且不易形成深刻印象。在講到秦國崛起,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時,筆者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小故事:強秦以城求壁,藺相如慨然為國紓難,奉璧到秦,視秦王無意償趙城時以“璧有暇,請指示王”復取玉璧,借“秦恐璧破”而廷叱秦王,責秦國歷代國君以“不堅明約束”,假借齋戒之計完璧歸趙;秦趙澠池會時以“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力屈秦王,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保全趙國尊嚴。然而面對廉頗“必辱之”的無理取鬧,藺相如卻每每避讓,直到連自己的門客都感到屈辱請求離開時,才吐露他“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心聲,最終警醒廉頗,結為刎頸之交。從這個生動、翔實的歷史人物小故事中,學生看到一個大智大勇的賢臣形象,而且故事可以拉近戰(zhàn)國時代與現(xiàn)代世界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深切體會即使所處時代有所不同,但以身許國、為國盡忠的家國情懷始終如一,感受愛國主義精神的代代傳承。
又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中“東晉的興亡”這部分內容,教材簡述了東晉王朝北伐失敗的史實,學生對此很難形成深刻印象,甚至容易混淆知識點。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講述了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立志建功立業(yè)的故事,也講了祖逖率部北伐,北渡長江時于中流擊楫,發(fā)誓“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的豪氣干云,在收復中原大片土地后卻被東晉皇帝司馬睿所忌,在北伐失敗后憂憤而死的歷史事實。聽到這樣的故事,學生無不為祖逖的豪情與成就所鼓舞,又深為他壯志未酬而抱不平。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升華故事情感,引導學生體會祖逖滿腔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逐漸加深家國情懷的滲透。
可見,緊密圍繞知識點引入人物形象飽滿、富有情節(jié)的歷史故事,可以增加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使簡單的文字記載變得有溫度、有活力,而學生通過歷史故事,體味圣賢先烈的對話與事跡,更容易接受他們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巧用圖像,再現(xiàn)歷史真實場景
文字描述的故事縱然是跌宕起伏、繪聲繪色,但直觀形象的圖片、影像視覺沖擊更強,尤其是真實歷史照片、錄像的展示,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真實地佐證歷史,增加歷史教學的可信度。統(tǒng)編歷史教科書中配有大量圖片,主要包括歷史文物圖、歷史人物像、歷史想象圖、歷史地圖、歷史場景圖等,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插圖,挖掘更深層次的歷史信息,輔助文字再現(xiàn)生動的歷史,以達到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前,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項“回望長征路”的主題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wǎng)絡、書籍、報刊等途徑,收集紅軍長征的相關歷史圖片,并根據(jù)圖片記錄的信息繪制紅軍長征路線圖。路線圖繪制好之后在圖中標注有關的知識點,如重要戰(zhàn)役、重要歷史事件、重大會議等。在教學任務的指引下,學生廣尋資源,找到了很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如長征前的紅軍隊伍合影、遵義會議舊址、夾金山和若爾蓋水草地舊照、長征人員穿戴過的皮帶和棕衣照片、紅軍在烏蒙山區(qū)的行軍照片等,還收集了一些飛奪瀘定橋、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毛主席在延安等主題的藝術作品。在授課過程中,筆者根據(jù)教學內容配合展示學生提交的圖片、視頻,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場景的視覺素材,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紅軍長征這一壯舉的印象,同時這些圖像資料營造了真實的歷史情境,學生浸入情境仿佛回到那個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這讓他們更加理解“長征精神”的寶貴和偉大,立志學習紅軍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圖片、視頻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和鮮明性等特點,不僅能夠傳播知識,也有助于再現(xiàn)歷史原貌,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增加歷史教學的感染力和可信度,幫助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有效培養(yǎng)。
三、角色扮演,增強歷史情感體驗
歷史學科的知識相對久遠,與現(xiàn)代初中生存在明顯的距離。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如果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那么他們對歷史的思考和感悟往往浮于表面,無法形成深切的情感體會。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深入歷史人物內心的表演活動或戲劇活動,讓他們通過角色扮演,深入歷史事件,走進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和歷史人物對話,感受歷史的溫度,增強對歷史的認知,培育家國情懷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內戰(zhàn)爆發(fā)》一課時,筆者針對教材“重慶談判”的內容,讓學生小組預先收集相關資料,然后自行編寫劇本、分配角色、設計場景,再在課堂上進行表演。能夠親自演繹偉大的歷史人物,學生興奮且積極,他們基于歷史事實編寫獨具個性化的劇本,在表演過程中也灌注了豐富的情感,極大地感染了“觀眾”。如某個小組中扮演蔣介石的學生使用不容置喙的語氣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動”,而對國民黨軍隊則要求他們“加緊推進”,這時“觀眾”席上傳出一聲“憑什么”,瞬間引發(fā)了“觀眾”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蔣介石”持雙標態(tài)度。而當扮演毛澤東的學生慨然應允赴重慶談判時,“觀眾”自發(fā)報以熱烈的掌聲;當飾演國民黨一方官員發(fā)現(xiàn)談判毫無準備時,觀眾席傳來了“喝倒彩”的聲音;當演員們表演談判桌上雙方的爭執(zhí)時,“觀眾”又露出緊張、沉著的表情。把教材上對“重慶談判”的文字描述變成生動的角色表演,營造了濃厚的歷史氛圍,不僅將學生迅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并且演員表演出殘酷的爭斗狀態(tài),更能感染學生理解當時局勢的危急、環(huán)境的緊迫,進而深刻理解新中國的誕生何其艱難,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科學設計角色扮演的歷史課堂活動,能較好地渲染課堂氛圍,起到準確切入、突出重難點的作用,使學生的情緒表達、情感發(fā)展獲得正確的引導,進而快速融入課堂學習,并更加真切地觸摸歷史,感受歷史知識背后所蘊含的家國情懷。
四、實地調查,親身觸摸歷史痕跡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不能局限在短暫的課堂教學內,歷史知識也不應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而是倡導學生走出課堂、跳出課本,通過實地調查、實地觀察等方式,觸摸生活中的歷史痕跡,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明確家國情懷的含義。
八年級下冊編排有《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這一內容,教學該單元時,為了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文化變化產(chǎn)生更為直觀的印象,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主題展開實地調查,并形成報告在課堂上展示。有小組從家庭中的科技文化入手,以“家庭四大件”為主題,調查不同歷史時期家庭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用品,試圖以家庭代表性用品的變化彰顯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的進步。小組成員主要通過參觀博物館、采訪老人、尋找老物件等方式收集資料,最后制作成PPT。第一張幻燈片展示了20世紀50到70年代的“四大件”: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第二張幻燈片展示的是80年代的“四大件”,分別是黑白電視、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第三張幻燈片展示的家庭用品已不止四件,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家庭電話等。講解的學生笑著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科技迅速發(fā)展,生產(chǎn)了越來越多的家電用品,已經(jīng)很難選出四大件了,我們小組爭論了好久,家人也說法不一,只好把大家認為值得入選的產(chǎn)品都放了進來?!边@一席話引起了同學們的大笑。當翻到新世紀的一頁時,畫面上更是爆炸般地出現(xiàn)了智能手機、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私家汽車等種類繁多的生活用品,講解的學生總結道:“或許我們的選題不夠恰當,因為時代越發(fā)展,新生事物就越多,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很快就變成了最普通的日用品,甚至很快就過時了,現(xiàn)在科技更為發(fā)達,根本選不出公認的‘四大件’。所以,‘四大件’只能成為一個象征,它們不能代表我們的生活和理想?!?/p>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觀察,沿著歷史的痕跡,深切感受我國科技文化從無到有、人民生活從貧困到富足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家國情懷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每名學生的心中。
家國情懷幾千年來始終貫穿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之中,初中歷史教學具有傳播優(yōu)秀文化、滲透家國情懷、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重任,教師應緊密圍繞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歷史故事講述、真實歷史圖片展示、角色扮演及親身調查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家國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激勵學生發(fā)憤圖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逐漸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
【作者簡介】劉承富(1976— ),男,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玉林市玉東新區(qū)第三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