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婷
[摘? ? ? ? ? ?要]? 課程思政是現下教育領域中的主旋律,作為中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學科,音樂課程教學也要積極滲透課程思政理念,這有益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構建更加穩(wěn)固的精神世界,而且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運用實驗法、訪談法、綜合分析法以及文獻資料法研究課程思政與中職音樂教學的融合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音樂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有的放矢地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時指向立德樹人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和諧發(fā)展。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中職;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51-0198-02
在當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才之間的競爭不再僅是學歷、成績的競爭,而是延伸到人文精神、科學素養(yǎng)方面的競爭。中職學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必須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體系中,包括每一個專業(yè)和每一個學科。然而,就現下中職音樂教學情況來看,課程思政的融合程度不高,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yǎng)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基于此,文章就如何有效融合課程思政與中職音樂教學展開探討。
一、課程思政與中職音樂教學的融合價值
首先,有益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音樂是一門能夠深刻影響學生思想的學科,不同的音樂作品包含作者不同的思想境界與情感表達,學習音樂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體驗不同情感以及人生百態(tài)的過程。將音樂教學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在無形中引導學生整理自己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的思想觀念,再將其拓展延伸至日常行為中,真正發(fā)揮音樂對學生日常生活的積極影響[1]。這兩者的結合會讓學生有更加成熟的思想,對音樂也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這對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
其次,有益于學生構建穩(wěn)固的精神世界。對中職學生進行音樂教學除了能增強他們的專業(yè)知識能力以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們本身的審美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通過相應的教育影響學生的精神與心靈,使其擁有更加良好、健康的價值觀。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音樂教學就是將兩種角度不同但育人目標一致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通過兩者的相互配合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幫助他們構建更穩(wěn)固的精神世界[2]。
最后,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他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還傳授美德。”所以,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響應國家的號召,跟上時代發(fā)展趨勢,充分利用音樂這門學科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
二、課程思政與中職音樂教學的融合路徑
(一)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音樂作品中含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經常忽略了這些。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需要革新思想觀念,以立德樹人為教育宗旨,有的放矢地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中職音樂教學中的很多音樂作品都是體現個人奮斗、彰顯愛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的歌曲,教師在傳授學生歌唱技巧、欣賞技巧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此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懷,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奉獻,什么是責任[3]。對于音樂作品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挖掘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從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著手。以《黃河大合唱》這個作品為例,在指導學生學習這首歌曲時,教師應詳細講解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同時讓學生知道這首歌問世后所產生的影響。通過背景知識的講解,學生了解到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作曲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了這首歌,目的就是喚醒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以及與外來侵略者頑強對抗的堅定決心。這首歌問世后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實現了廣大群眾與外敵頑強抗爭以及實現民族獨立的愿望,融入了這些背景知識后的音樂教學更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感。其二,從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著手。音樂是一門藝術,要想在這個領域中取得成就并非易事,每一個成功的音樂家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付出與努力。因此,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著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貝多芬等,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對這些大師的生平故事進行介紹,如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仍然彈出了無數的經典。通過對音樂家生平經歷的講解讓學生看到他們頑強的毅力、堅強的意志等,鼓勵學生學習他們勇于與命運抗爭、與困難斗爭的精神品質。
(二)基于立德樹人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
在傳統(tǒng)的中職音樂教學中,教師通常采取“講解—接受”式教學法,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歌唱,或者聽著教師對音樂作品的解讀,主體地位未得到充分體現。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需要指向立德樹人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共鳴。
例如,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充分喚醒他們的情感,以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如學習歌曲《春天的故事》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祖國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偉大成就的視頻,通過市容的變化、重大工程的建設等,學生感受到中國的欣欣向榮,領略到改革開放的魅力。相較于口頭上的說教,視頻所帶來的直觀體驗能夠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從而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努力學習、堅持改革開放的勇氣,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又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歌曲《英雄贊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片段,給予學生良好的聽覺與視覺體驗。學生通過英雄故事情境的感召充分體驗英雄的光輝形象,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
又如,運用合唱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合唱是一種常見的歌唱形式,相較于其他的教學手段,合唱訓練有助于發(fā)揮課程的思政育人價值。一方面合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的意境美、旋律美、氣勢美等,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正能量的情感,而且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有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合唱是一種團隊形式的歌唱,它不僅需要學生把握好自己的發(fā)音、節(jié)奏等歌唱技巧,還要求他們配合好團隊,與隊員保持腳步一致,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等。在合唱歌曲的選擇上,教師盡量選擇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積極向上、有明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旋律優(yōu)美易學的歌曲,如《走向復興》《陽光路上》《祖國不會忘記》《青春舞曲》等。通過指導學生合唱的方式激發(fā)正能量,引發(fā)他們的共鳴,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綜合素質。
此外,運用激勵教學法。音樂是一門藝術,而藝術通常比較深奧、難學。另外,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普遍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目的不明確,在學習上缺乏持久力與耐心,很難專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教學法,在教學之前先要及時提出學習要求,給學生樹立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密切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尤其是思想動態(tài),及時給予幫助和調整,比如有些學生在遇到挫折后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教師就要給予鼓勵并幫助對方找出原因,再去消除障礙。實施激勵教學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其音樂學習的實效性,還能培養(yǎng)他們勇于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等精神品質,從而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目標[6]。
(三)指向課程思政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僅僅依靠課本上有限的音樂作品以及課堂上有限的指導充分發(fā)揮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是不夠的,還需要拓展延伸至更多的場所,比如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精彩的實踐活動。中職音樂教材上的作品幾乎都是一些深奧的經典歌曲,學生多數不感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開展以流行音樂為載體的實踐活動。在流行音樂作品的選擇上,秉持立德樹人的原則選擇諸如融入中國民族元素的《花田錯》,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青花瓷》,為了中華民族國強民富而作的《中國夢》,歌頌祖國的《天耀中華》,為了追求理想生活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等歌曲。教師給學生列出這些正能量的歌曲并組織他們開展“我是校園歌手”等實踐活動,從這些歌曲中選擇一首參加比賽,通過這些歌曲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促使他們主動宣揚傳統(tǒng)文化、追求理想、熱愛祖國等,從而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職音樂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并且探討如何將它融入音樂教學中,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與思政水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時要指向立德樹人,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從而落實音樂學科以及課程思政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歐家玉.在高校音樂課程中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發(fā)展新型音樂教學模式[J].農家參謀,2020(16):173.
[2]劉瀟.高校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探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24):84-87.
[3]楊國棟.中等職業(yè)學校音樂課課程思政建設初探[J].北方音樂,2020(13):158-159.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