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潔,毛維國,任鳳琴
(山東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
1.亞文化
文化的概念廣泛而復雜,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所有精神活動及其產物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法律、道德、信仰、知識、藝術、習慣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種種能力、習性在內的一種復合整體?!盵1]任何一種復雜的階級社會,都有多元文化并存,從文化的性質和文化構成社會階層差異劃分,可以分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其中,“主流文化”是在社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傳遞了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導價值觀,體現(xiàn)了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階層的意志,并且能夠被絕大多數(shù)公民接受并認同的文化,而亞文化則屬于非主流文化的一種?!皝單幕侨藗兤髨D解決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各種矛盾時產生的,這些矛盾是人們共同經歷的,并能導致一個集體認同形式?!盵2]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亞文化在社會文化中處于從屬地位,代表了社會邊緣群體的意志和利益,體現(xiàn)了與主流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能夠對主流文化造成抵制和消解,傳遞的思維理念又在一定程度上與主流文化互相吻合的文化。
2.青年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溯其根源,就是從屬于亞文化的分支,它的劃分標準是按照群體年齡來劃分,是對于亞文化的限定性劃分,代表了時下青年最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是當今社會最具傳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形態(tài)之一?!扒嗄陙單幕乔嗄昶髨D解決他們所共同面臨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它表現(xiàn)在諸如想象方式、行為方式、話語方式等多個方面,以顯著區(qū)別于主流文化的風格和樣式表現(xiàn)出來,作為從屬、次要與支流的文化,為社會上處于從屬地位的青年所接受。”[3]青年亞文化主要由各個時期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年輕人群體創(chuàng)造,反映了這些年輕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渴望被社會認可和接受的強烈訴求,它是社會問題存在的一種反應形式,與社會主流文化既抵抗又合作。與亞文化從屬于非主流文化,相對于主流文化而存在相同,青年亞文化也從屬于青年文化,相對于青年主文化而存在,它是當代青年群體在追求自我、張揚個性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的具有差異性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共同體現(xiàn)。
1. 時代性
任何一種文化,都存在于具體的時代之中,都是一定時代下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的總和,都在具體的時代被創(chuàng)造,每一個時代都不斷創(chuàng)造著各種文化形態(tài)和內容,使人類文化在不斷累積的過程中日益豐富,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在我國每個時代都留下了獨特印記。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我國的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各種文化相繼涌入,青年亞文化開始在我國得到覺醒,青年群體對亞文化的追求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奇裝異服和潮流社交的追求,青年人以留著長發(fā),身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拎著錄音機為時尚標志,將迪斯科、交際舞、健美操等視為新型潮流社交方式。90年代,伴隨著香港回歸,香港影片大量涌入內地,其中以《大話西游》和《唐伯虎點秋香》為代表的無厘頭文化影片,迅速在內地傳播,此種無厘頭文化,以惡搞為噱頭,扭曲歷史,歪曲人物形象,青年人以此為樂。進入新世紀,以“超級女聲”“快樂男聲”“青春有你”等為代表,追求快速成名的素人選秀節(jié)目則占據(jù)了流行文化的主流,以其為代表所衍生出的偶像文化和粉絲文化成為了新時代青年亞文化的代表。
2.邊緣性
青年亞文化的邊緣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青年亞文化創(chuàng)造和傳播群體的邊緣性,二是青年亞文化自身性質的邊緣性。青年亞文化創(chuàng)造和傳播群體的邊緣性是指青年亞文化由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青年傳播和創(chuàng)造,由于這些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大多數(shù)還處于人生的青澀階段,稍顯稚嫩,尚未成熟,未能完全向社會主流文化圈層靠近,在社會生活的交際關系中處于邊緣地位,不懂如何以正確成熟的主流方式去解決問題,只能通過邊緣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去參與和解讀社會生活,青年亞文化就在此種生活方式中被傳播和創(chuàng)造。青年亞文化自身性質的邊緣性是指相對于青年主文化而言,青年亞文化在我國文化體系中處于邊緣地位,代表的是處于社會邊緣地位青年群體的意志和利益,這種文化并不被大眾社會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同化和控制,表達了青年群體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憤懣不平,以此來宣泄和釋放內心壓抑已久的壓力,表現(xiàn)自己不同于常規(guī)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狀態(tài),讓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內心產生了強烈共鳴。
3.顛覆性
顛覆性是青年亞文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顛覆性主要表現(xiàn)在青年群體對于現(xiàn)有權威主流文化的反轉和抵抗,展現(xiàn)了青年對于極度張揚個性和彰顯自我的價值追求。青年亞文化顛覆性的本質表現(xiàn)了青年群體自身的叛逆性,青年群體之所以對權威主流文化表現(xiàn)出反轉和抵抗,從心理層面上講是因為他們還處于叛逆階段,對所有事物都保持著好奇心,逆反心理較強,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同于常人,企圖打破常規(guī),找到內心情感的宣泄,在遭受挫折和打擊時,通過顛覆主流文化的方式抵抗主流價值觀的輸入,捍衛(wèi)他們所認為的自身利益。馬克思曾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盵4]青年群體通過顛覆傳統(tǒng),創(chuàng)造自己內心所追求的文化,企圖獲得自己獨特的風格,為自己打上獨特的標簽,使自己具有辨識度。青年亞文化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當代青年群體風格的代名詞,是他們特有的語言符號,顛覆性從本質上講就是他們所尋求的價值實現(xiàn)和自我認同。
4.過渡性
過渡性是指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從青澀走向成熟,對主流文化從抗拒走向接受和認同的一種過渡性產物。根據(jù)我國《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把青年的年齡范圍劃分為14—35周歲,這個年齡段橫跨了青年未成年期和成年期。18歲之前,由于青年還是未成年人,年齡介于由兒童向成年的過渡階段,青年群體內心還保持著兒童的身心特征,在堅守本真、保持自我的同時,對于強行灌輸?shù)哪吧髁饕庾R形態(tài),表現(xiàn)出本能的抗拒和抵抗,但是這些意識形態(tài)又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終所必須接受的,在此條件下,青年選擇了他們在心理上能夠認可和接受的,符合自身特點的,能夠表達自我、張揚個性的,標新立異的亞文化意識形態(tài),作為自己由未成年向成年時期的過渡。成年時期,由于身心進一步成熟,青年在人生道路上面臨的考驗和抉擇也逐漸增多,他們意識到未成年時期所選擇的亞文化意識形態(tài)已經不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不能幫助自己走向成熟,他們逐漸拋棄了自己曾經所選擇的亞文化意識形態(tài),開始接受和認可主流文化,用主流文化所傳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解決問題,最終走向成熟,因此,亞文化具有短暫的過渡性。
青年亞文化是對于社會主流文化的補充性存在,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社會主流文化所忽視的文化存在?!八枷胝谓逃侵干鐣蛏鐣后w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5]4青年亞文化的存在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多方面影響,既能夠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同時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了不確定性。
1.加快了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社會化是每個個體所必經的,在社會文化的熏陶下,由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说倪^程,是個體走向社會生活、融入現(xiàn)實社會的起點。只有經過社會化,個體才能夠規(guī)范自己的社會行為,將外在的社會行為準則內化為心中的社會行為標準,因此,社會化教育也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學生個體在參與生活環(huán)境和聯(lián)系系統(tǒng)的過程中增長社會經驗;另一方面,大學生個體在參與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中,積極地再生產了社會聯(lián)系系統(tǒng)?!盵6]在青年亞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不似從前一樣一心只想獲得書本知識,整天醉心于校園生活,而是想要跳出書本知識,逃開校園的禁錮,釋放自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尤其是青年亞文化在各種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傳播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即時獲得社會的各類信息資源,主動或被動地貼上了與社會主流文化不相融合的各種標簽,他們以非主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和對各類社會事件的看法和理解?!扒嗄陙單幕谴髮W生運用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性獨立思考和理性認識自身、反映社會生活存在、體現(xiàn)青年群體另類的社會需求、以風格化特征抵抗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態(tài),這既是大學生實現(xiàn)青年的社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實現(xiàn)社會的青年化的過程?!盵7]
2.促進了高校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格泛指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人格完善則是一個人不斷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是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統(tǒng)一,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僅僅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并不能促進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還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人格。進入大學之后,經過了短暫的興奮期,很多大學生因為想象中大學生活和現(xiàn)實中大學生活的落差而感到苦惱,他們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角色和生活的轉換適應期,在此期間,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模式需要調整和改變,青年亞文化的出現(xiàn),積極地影響高校大學生做出改變。青年亞文化是一群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志同道合的大學生之間的生活交流方式,是他們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大學生通過青年亞文化聚在一起,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活躍思維,經歷觀點的摩擦和碰撞,緩解身心壓力,釋放自我。青年亞文化的交流過程體現(xiàn)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人際交往,能夠使大學生在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看法中,取長補短,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進一步從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等各方面做出改變,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發(fā)展。
3.更新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動的先導,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發(fā)展理念是發(fā)展行動的先導。發(fā)展理念不是固定不變的,環(huán)境和條件變了,發(fā)展理念就自然要隨之而變。如果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發(fā)展理念就會失去引領性,甚至會對發(fā)展行動產生不利影響?!盵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導高校思想政治能夠順利進行的行動指南。進入新時代,只有教育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夠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內容、話語體系等實踐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機和活力。現(xiàn)階段,多數(shù)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師主導”,采取灌輸式教育,這一過程中明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課堂上師生交流時大片的鴉雀無聲,教育內容也還多停留在表面的書本知識,使課堂失去了生機和活力,也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發(fā)展。青年亞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所表達的內容和理念正是追求創(chuàng)新,提高自我的主體意識,增強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大學生自我價值的認同,而這一理念也正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相悖。青年亞文化的出現(xiàn),提醒教育者開始正視這一問題,對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反思,由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的教育理念,轉變?yōu)橐浴瓣P愛學生、服務學生、圍繞學生”為主題的“學生主體”教育理念。
1.搶占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空間
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展開的語言活動,包括語言的內容和語言的溝通方式,以及說出的語言所帶來的社會后果。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借助網絡平臺廣泛傳播,青年亞文化通過網絡的便捷性和自由度向大學生群體瘋狂輸出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偶像崇拜、超前消費等非主流價值觀,通過網絡所呈現(xiàn)的青年亞文化具有信息海量、瞬時交互、廣泛參與、價值多元等特點,這些亞文化以其強大的活躍性和娛樂性占據(jù)了大學生的課余時間,支配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話語表達的構成,向主流權威意識形態(tài)和大眾文化發(fā)起挑戰(zhàn),引發(fā)了我國青年群體的道德和價值危機,使我國的文化體系逐漸瀕臨崩潰,在以年輕人為主導的社會生活中搶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空間。
2.干擾了高校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主流價值觀是主流意識社會的思想形態(tài),指一個社會大多數(shù)民眾即主流民眾所信奉或各種價值取向大體一致的價值觀;在我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主義一道,成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參差不齊的各種青年亞文化的出現(xiàn),不僅對我國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造成沖擊,也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了干擾,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青年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化價值,容易使大學生在面臨多種價值選擇時,迷失自我,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例如,青年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宣揚的歷史虛無主義,任意解讀和虛構歷史,歪曲史實,顛覆了馬克思主義提倡的唯物史觀,影響了大學生對待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同時,青年亞文化所輸出的個人主義、拜金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與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倡的集體主義、道德主義、艱苦奮斗等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弱化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腐蝕了大學生的健康心靈,造成大學生責任感的缺失,不僅擾亂了社會主流價值觀體系的傳播和發(fā)展,也干擾了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3.消解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
“導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識形態(tài)性的體現(xiàn),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無法替代的功能?!盵9]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目標導向,即確定明確而具體的奮斗目標,引導受教育者向目標前進;二是政策導向,主要是通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提高其認識,規(guī)范其行為;三是輿論導向,即利用贊賞、激勵、批評、監(jiān)督等手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形式形成一種強大的導向力、約束力?!盵5]65-66大學生能夠通過青年亞文化來表達自身對社會問題的不滿和批判,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屬于盲目跟風,在并不了解內情的情況下無病呻吟,青年亞文化也并不能為這些問題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而思想政治教育卻可以通過導向性明確問題目標,運用合理的政策和手段,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幫助大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在青年亞文化的影響下,多數(shù)人卻沒有選擇這樣去做,而是依舊我行我素,選擇在社交媒體放大問題,暴露弊端,僅僅滿足于對社會問題的批判,引發(fā)社會不良輿論,造成社會恐慌,最后不僅問題沒得到解決,反而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
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非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必然的也將是長期存在的,我們必須在正確認識青年亞文化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提出合理解決對策,以此削弱青年亞文化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化在其表現(xiàn)形式上的豐富多樣,不僅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作為青年文化的分支,青年亞文化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多樣性,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卻往往將青年亞文化默認為一種非主流不良文化,忽視了青年亞文化的多樣性風格,遺忘了其能夠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風格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話語體系風格的構建,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現(xiàn)階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具有較強的規(guī)范性與政治導向性,內容嚴肅,形式單一,面對這種枯燥無趣的話語體系,高校大學生對其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感。青年亞文化形式多樣化,內容多元化,話語風格更能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反映大學生的內心訴求,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勢必要貼近大學生,讓大學生發(fā)自內心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鑒青年亞文化的話語風格構建方式,打破以往沉悶僵硬和冷漠機械的話語體系風格,與時俱進,重新構建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話語體系風格,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青年亞文化作為與主流文化的相對存在,其所傳遞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對社會主流文化造成了抵抗和消解,高校必須加強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宣傳教育,把握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強大學生對當代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同感?!熬哂蟹€(wěn)定性、核心性和無形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價值理念和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深層內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諸多內容層次的根本方面?!盵1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方面提出了發(fā)展目標,凝結了社會的廣泛共識,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遵守的價值追求。高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同感,就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加強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宣傳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的社會主流文化當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弘揚社會主流文化,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尋找教育素材,找尋社會主流文化與學生情感世界的契合點,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大學生辨別文化好壞的能力,增強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
網絡是青年亞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要充分發(fā)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建設。當前青年亞文化的內容良莠不齊,網絡平臺的傳播具有時效快、受眾群體大、互動性強等特點,一些境外不法分子容易利用大學生的盲從和獵奇心理,通過網絡對青年亞文化中的負面內容和西化思想進行引導和傳播,腐蝕大學生的心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沖擊,因此,必須守住青年亞文化傳播的網絡防線。高校要積極構建與主流文化相適應的校園網絡文化,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建設。一方面,高校要通過網絡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依托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新興網絡媒體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課堂說教模式,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更新信息,促進資源共享;通過回復學生留言、與學生開展互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感,打破傳統(tǒng)課堂模式之間師生的距離感,做到平等和雙向交流。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運用網絡輿情檢測,加強對大學生心態(tài)引導;青年亞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復雜且有針對性,在傳播過程中,高校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強對于網絡輿論的引導,可以通過在校園網站內為大學生提供適當?shù)男蛊脚_,給予學生充分的言論自由,在宣泄過程中對學生的負面情緒加以引導,使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減輕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