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梁家墩鎮(zhèn)中心學校 李金星
探究意識的形成更多是源自主觀意愿,需要學生能從內心深處接受和愿意去探究,才能實現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能力的目標。為了促進和提升學生的主觀意愿,教師需要豐富數學教學內容,適當融入趣味元素和聯系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重燃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愿意對數學問題和邏輯規(guī)律進行探究與觀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完成對數學問題的探究,為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提供充足的空間,進而使學生養(yǎng)成以數學視角看待問題,從數學規(guī)律中探究問題核心的思考模式,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當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已經離不開網絡信息技術,中小學的教育也不例外。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確實給教育學者帶來了教學上的便利,提供了更為可靠的教學輔助工具。當今教育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說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已經進入了各個中小學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更為直觀地進行展示,節(jié)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技術與中小學數學課堂相結合,在極大程度上使每一位學生更愿意、更主動地參與數學課堂的學習中,進行數學學習的探究,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識。
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的課程“圖形的面積(二)”中,對于同一個組合圖形,可以存在多種分割方式,計算總面積的方式也多種多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一個組合的圖形呈現在大屏幕上,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組合的圖形拆成許多個圖形,這種視覺的變化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邊展示邊進行講解,此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一種解題的方法,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看看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可以更好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而且有其他方法的同學可以到講臺上,利用多媒體進行講解,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此時,學生為了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講解,也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數學能力,每位學生都認真思考,不斷鉆研,不斷探究,尋找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教師找?guī)酌麑W生上去展示,并對他們進行總結和肯定。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視覺效能,激發(fā)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加強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識,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學生一般都習慣這樣的思維方式:根據定義得到一些數學定理和公式,然后套用這些公式定理進行解題。常規(guī)性的思考模式可以幫助學生處理大部分的數學問題,但單一的思維方式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適當地引導學生跳脫常規(guī)的思維定式,嘗試和體驗逆向思維,進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多角度看待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以往的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只會運用課本中的固定公式或者現有的知識,這種情況在學生進行數學題的解答中尤為突出,并且現在的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也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歸根結底主要是數學課堂的教學枯燥無味,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思維被緊緊束縛著。現如今的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成了每一位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形式。光有小組合作學習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小組合作學習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探究和思考。
例如,教師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個超市的情境。首先,教師在大屏幕上呈現出各種商品的價格,如鉛筆盒5元,日記本3元,橡皮1元,鋼筆7元,水杯10元;其次,教師將班級的學生平均地分成幾個大組,每個大組給予10張卡片,每一張卡片代表不同的錢數,有的代表10元,有的代表5元等;然后,教師讓每一個小組進行商討,商討的內容為“如何用手里的錢買到更多的商品,最后又剩下多少錢”,此時,小組內的學生開始紛紛進行討論,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思維,小組合作不斷進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最后,教師讓每一組派一名代表來講臺進行產品的購買,對于算得對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當所有的小組購買完成后,教師進行最后的總結和肯定。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了一個極為真實的教學情境,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夠展示自身學習成果和探究過程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提升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和鼓勵,從而影響了學生在這件事情上堅持下去的動力。借助現代網絡環(huán)境,學生可以不再拘泥于課堂之中,隨時隨地可以用計算機設計和總結自己發(fā)現的數學規(guī)律并與他人分享,打破了數學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建立微信共享群,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現了有趣的數學規(guī)律都可以上傳到群里和大家討論,分享的素材格式不限,可以是整理完備的數學筆記也可以是抓拍到的視頻片段,抑或者是在網絡平臺上推送的有關數學學習的小技巧等。這不僅讓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也變相地拓展了數學教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從數學視角看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
借助網絡環(huán)境所展開的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基于社會各媒體進行的。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媒體傳遞的設計。
首先,學習活動的設計其實就是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設定學習內容,讓每一位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但是要在每一位學生完成學習之后,在完成設定的任務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法等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識。其次,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可以說是學習資源與學習工具的組合。借助網絡環(huán)境,可以很輕松地從網絡上找到很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更加方便地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網絡上有很多在線課堂教學視頻,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觀看,針對自身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補強;最后,媒體傳遞的設計是指教師可以將教學的內容錄制成視頻,將這些內容上傳到指定的網絡或者各個軟件上,上傳的視頻也是按照教學的順序來進行的,讓每一位學生在家就可以進行觀看,看完之后自主進行內容探究,然后再將遇到的難題通過網絡的形式反饋給教師,教師收到反饋后,在針對學生遇到的難題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
總而言之,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教育應當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數學教學課堂,為學生帶來更為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數學教學的參與熱情。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將數學知識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幫助其加深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有效鞏固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以數學視角看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培養(yǎng)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提高中小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