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態(tài)城南開小學 李嘉儀
在勞動技術課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要通過引入生活化素材,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取了勞動技術知識。在小學勞動技術課堂上,教師要發(fā)揮出生活化手段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多種感悟,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也懂得了學習勞動技術知識的重要性。例如,我們根據(jù)勞動課程標準、學校實際條件以及時令特點等,編寫了各年級《課程實施綱要》,進一步細化各年級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任務。以“我是小小蔬食家”主題板塊為例,低年級課程學習著眼于認知方面,通過參觀蔬菜大棚,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蔬菜,了解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中年級的課程學習則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讓學生通過學種1-2種蔬菜,掌握種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識,并體驗勞動的甘苦。高年級的課程學習則注重研究和品格方面,通過參觀社區(qū)、菜場、蔬菜基地等活動,組織學生采訪、調查了解當?shù)厥卟朔N植的發(fā)展情況,掌握簡單的蔬菜育苗、移栽和儲存方法,并撰寫調查報告或研究小論文。同一研究主題,三個學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xiàn)了對不同學段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遞進式培養(yǎng)。
在小學勞動技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而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確保學生了解勞動技術應用過程和相關的技巧,并引導學生探索與分析,逐步實現(xiàn)自身勞動技術意識的增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勞動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為學生拓寬了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學習情境后,將充分認識到勞動技術課程的藝術魅力,并在視覺上為自己帶來強烈的沖擊。例如,在“紙編花籃”教學過程中,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花籃的編制技巧,并讓學明白也能夠采取折剪、穿編和粘貼等方式制作花籃,從而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藝術之美,在動手制作中獲得快樂。教師需要提前將彩紙、剪刀、尺子以及膠水等物品準備妥當,讓學生可以借助上述材料順利完成花籃的設計。上課開始后,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紙編花籃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一件紙編工藝品,讓學生猜一猜這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之后再告訴學生,這么漂亮的小籃子是用廢舊的報紙和宣傳紙編織而成,既美觀又環(huán)保,而且還可以作購物籃或儲物籃。最后再指導學生逐步掌握更多紙編花籃的技巧。在評價學生制作的花籃時,要以鼓勵為主,激勵學生保持著嚴謹與細致的習慣。這樣,學生也能逐步感受到手工編制活動的樂趣,了解到其實用性特點,并熟悉盤籃底、盤籃身、裝提手以及裝飾等制作流程。因此,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能夠促使學生全身心地融入探索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在勞動技術課程中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與探索的過程,學生在認知學習中能夠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積極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同時也豐富了知識積累。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入手,將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思維。當然,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不能簡單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做好引導工作,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產(chǎn)生更深刻的印象。教師需要從教材內容出發(f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疑問點燃學生的激情,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在課堂上滲透對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融入勞動技術世界中,弄清楚其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并在問題中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輕松學習并掌握勞動技術知識,也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與分析問題。例如,在“縫紐扣”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要將所需工具、材料等準備齊全,幫助學生清楚掌握縫紐扣的操作方式,并養(yǎng)成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在動手操作中完成學習任務。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提問:“同學們,你們對紐扣了解有多少呢?當我們紐扣松了應該如何做?你了解縫紐扣的方法嗎?你可以說說紐扣縫制步驟嗎?”為幫助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提供針、線、紐扣和布等工具,使學生在動手中獲得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才會牢固掌握針、線、紐扣、頂針箍、剪刀和布等材料的用法,尤其是頂針箍,了解到其主要用途是穿針引線。在后續(xù)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紐扣大小,對針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在穿線、打結等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縫紐扣的基本流程,并在打結后完成紐扣的縫制。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不斷探索勞動技術的良好意識。
要想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意識,小學勞動技術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從實踐入手,主動參與勞動技術應用活動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實力,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技術意識。實踐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追求,更是教師的教學目的,只有親身參與實踐,學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課本知識,獲得充分的學習經(jīng)驗。此外,教師在教學時也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實踐,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全面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創(chuàng)意手縫”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廢棄材料制作收納盒,掌握基本的針線縫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針線方法之后,能夠更靈活地選擇布料。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針線、碎花布、紐扣等物品,引導學生利用平針縫制的方法創(chuàng)作收納盒。比如,學生可以利用彩紙折成方形的兜狀;用畫筆畫出自己理想中的收納盒。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針線縫合收納盒。學生在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布料之后,可以選擇適當?shù)尼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通過對折正方形木塊的方法固定尖角,完成最終的整理修飾,掌握用針方法。這樣,教師就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踐意識,提升學生勞動技術意識。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具備良好的探索意識,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在問題中不斷探索的良好意識,提升合作能力。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