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內(nèi)坑鎮(zhèn)懷斧小學 尤慧冷
浪漫性、詩意性、藝術性是語文學科及文學的獨有特點,因之,在應試制度背景下,在不自覺沿襲傳統(tǒng)枯燥、單調(diào)且壓抑的任務型文本閱讀教學形式的同時,我們亦當去積極地探索能夠復歸此語文和文學特征的閱讀教學新思路,以使學生文學的靈思詩緒真正飛舞、使語文的育人功能真正發(fā)揮、使課堂的生命活力真正釋放。但不可否認的是,此種創(chuàng)新變革必須以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以和理解文本本身同步并行為前提。因之,聯(lián)合文內(nèi)文外視角的閱讀理念便得以衍生,分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聯(lián)合方式亦得以成立。
文本話題的最主要角色當是學生向外認知世界、人生、自然、與社會等的起點和契機,而非是向內(nèi)認知文本內(nèi)容的媒介和工具。對應的,“文本話題”便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躍居文外”,以文外視角進行看待的對象,世界、人生、自然與社會等便是對文本話題進行看待和延展的方向,而“美好情思和語言”便是對文本話題進行看待和延展的原則。
如,針對《白鷺》一文,在其“白鷺”的表層話題之外,依據(jù)其所屬單元的人文主題“一花一鳥總關情”及此單元人文主題所屬的“人與自然”的教材文本主題類別,加之對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文時的有感于白鷺與自然融入之美的靈思動力的探究,教師則可以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下,以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文外視角,進行類似這樣的對學生語文和文學靈思、人文情懷的啟迪:“人好像一直是地球和自然的主角,因為人可以思考、可以寫字、可以創(chuàng)造、可以讓神秘荒蕪的原始叢林變?yōu)楝F(xiàn)代燈紅酒綠的現(xiàn)代化都市。但我們有無正視過在這自然中的其他在本質(zhì)上和人相平等的生命形式,比如自有其春夏秋冬與獨特色形的一朵花、一株草,比如天空中可以舉翼飛翔的鳥,比如黃昏時孤立于樹之絕頂?shù)陌槨鼈儙缀鯚o聲、沉默,但美麗神奇,同時也在規(guī)律性地變化……它們擁有自己的世界。所以,人類愛它們、熱情地描繪它們,最終使它們凝集成為另一種以文字呈現(xiàn)出來的美、并使其美能夠為更多的人所感知?!比绱艘浴拔耐庖暯恰?,以美好情思和語言對文本話題層層升華的獨立看待,也即對文本“人與自然”根源的追溯,將有效深化、詩意化、浪漫化學生對自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從而深化其人文情懷。而此份人文情懷無論對于學生的文本理解還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皆作為根源性的強大促力存在。
“躍居文外”對學生語文和文學靈思詩緒的啟迪,對其人文情懷的深化作用不可否認,但亦需同時注意的是語文作為一門學科而自有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功用,集中表現(xiàn)在對學生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此四維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需求上,這之中則包含著對具體文本案例的寫作思路和結(jié)構、語言表達方式和方法、字詞句的表意和含蘊及作者情感表達方式的具體化的、調(diào)動理性和感性的有序分析。
如,為保障文本論述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我們還以對《白鷺》一文的教學為例。圍繞此文本,教材在單元導語頁對其人文主題之“一花一鳥總關情”及“人與自然”的確立之后,在文本之后則以指導對文本的具體解析為目的,設置有如“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6~8 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yōu)美的圖畫,請你為每幅圖畫起一個名字?!钡恼n后習題,以問題分別指向語句解讀和結(jié)構梳理的分析維度和要點。基于此,繼上述以文外視角,以美好情思和語言進行的對文本根源的追溯和對文本主題的獨立延展之后,筆者便按照如下順序和問題形式展開了引導講解:1.文本結(jié)構: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2.文本邏輯:文章是如何寫白鷺色素配合及身段大小的“適宜性”的?3.語句理解:聯(lián)系前后文,解讀“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钡恼Z句。4.藝術性分析:文末先以反問的形式肯定了“白鷺是一首歌”,后又進行了否定,而將白鷺比喻成為一首“散文詩”,這樣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形式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5.信息概括:6~8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yōu)美的圖畫,請你為每幅圖畫起一個名字。
通過對此類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同學們則可切實地理解文本、理解文本所展現(xiàn)出來的白鷺美麗又奇妙的生命形式,體悟到作者對白鷺和自然的無限熱愛,體悟到人與自然關系所當有的和諧,同時亦可切實地鍛煉到其語言理解和表達力、審美力和思維分析力,從而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
衡量主體閱讀能力的真正指標并非在單純的以文外視角延展文本話題的能力,亦非在單純的文外視角深析文本本身的能力,要在提升文本格局的同時,提升主體的認知層次。因此,教師應整合上述躍居文外、居于文內(nèi)進行文本看待的結(jié)果,當引導學生從人文和文學藝術這兩個角度進行對文本、對文學、對人文的整合看待。
如,在對《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繼上述的文本解析之后,筆者則引導同學們將自己的“自然情懷”,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與《白鷺》一文結(jié)合起來,去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文本描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白鷺的生態(tài)特征。表達了對白鷺的喜愛之情。)2.文本描寫和表達的內(nèi)容給予了你怎樣的觸動或感動?(尋常自然事物中蘊含有不尋常的美,人當著眼自然與自然中的其余物種,感受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3.文本是如何描寫和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完整的結(jié)構、邏輯化的思路、優(yōu)美的語言、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等。)4.文本的描寫和表現(xiàn)形式給予了你怎樣的觸動或感動?5.談談你對這一篇篇課文(也即對文學的認識,但鑒于小學生無法接受“文學”的概念,所以用“一篇篇課文”代替之。)的總體認識?如此,在教師引導下,同學們對此系列化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將極大促進文本格局的提升以及促進自身關于文本中的人文和藝術性認知的提升,繼而促進其包括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在內(nèi)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深化與升華。
總之,“文內(nèi)視角+文外視角”是拓展閱讀主體認知視野、提升其認知高度的有效方法和渠道,而認知視野拓展及認知高度提升的結(jié)果則在閱讀主體對文本人文主題、對文本語言、對文本藝術特征的全面深入了解和把握,在其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在內(nèi)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切實提升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