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研究
周 晶
(寧波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研究綜合了來自中國大陸18570名3-12歲兒童的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相關的30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通過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關的強度,并分析影響相關強度的因素。從總體上來說,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存在弱相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類型、兒童年齡、父母性別會對二者關系產(chǎn)生調節(jié)作用。建議在教養(yǎng)兒童過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養(yǎng)方式,要給予年幼兒童充分的獨立自主的權利和自由,鼓勵父親參與教養(yǎng),這有利于降低兒童的焦慮水平。
3-12歲兒童;焦慮;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元分析;調節(jié)效應
問題行為是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的常見現(xiàn)象,常表現(xiàn)為攻擊違紀、焦慮/抑郁、孤僻退縮、身體不適等,這種早期表現(xiàn)出的問題行為能夠預測青少年期反社會行為和成年期的心理行為問題。[1]在問題行為中,焦慮是最為常見的。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15%的兒童患有焦慮障礙,[2]我國兒童發(fā)病的比例則在10%-15%之間。[3]跟蹤研究顯示,兒童的焦慮具有穩(wěn)定性,會持續(xù)到青少年時期乃至成年期。[4]焦慮會對發(fā)展中的兒童的身體、智力、情感及社會性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5]過多焦慮情緒的占用會影響兒童正常的認知任務的加工過程,[6]進而影響兒童的認知發(fā)展。
研究者普遍認為父母的教養(yǎng)實踐與兒童的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相關,然而就二者相關強度研究者并未達成共識。對父母教養(yǎng)實踐與兒童外顯的問題行為之間關系進行元分析指出,父母教養(yǎng)實踐對兒童問題行為的整體解釋量還未達到6%。[7]這一系列研究提出的問題是,兒童內隱行為,如焦慮是否與父母的教養(yǎng)實踐相關呢?
傳統(tǒng)的兒童焦慮理論指出,兒童的焦慮與遺傳相關,基因能解釋30%-80%的兒童焦慮,另外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非共享性的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方式并不存在解釋力。[8]來自行為遺傳學的研究則指出,共享環(huán)境會對兒童焦慮產(chǎn)生影響,[9]父母教養(yǎng)方式作為一類重要的共享環(huán)境,很有可能與遺傳因素一起,增加了兒童焦慮的可能性。[10]對兒童問題行為的關注,使得兒童焦慮的影響因素成為一個活躍的研究課題。這類研究一致認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但系列研究所報告的二者的相關強度從低度到中度不等。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討二者之間的相關強度。
關于二者關系的研究指出,父母拒絕或控制兒童的活動,一方面會導致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性增強,從而導致兒童出現(xiàn)焦慮。[11]另一方面則會降低兒童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引發(fā)兒童焦慮。[12]父母過分干預兒童則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威脅假想,進而減少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探索行為。[13]母親權威行為越少,專制行為越多,兒童的焦慮水平越高。[14]兒童年齡越小,受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越大,因為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最早的社會成員,父母對年幼兒童行為的控制會導致其焦慮。[15]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與父母之間的交互作用越來越多,從而導致二者之間的關系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強。[7]300可見,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兒童焦慮之間,存在調節(jié)變量的調節(jié)作用。國外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父母性別、父母教養(yǎng)方式類型、研究方法等變量會影響二者之間的關系。[14]155然而,這篇元分析的數(shù)據(jù)都來自西方家庭,我國兒童的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相關是否也會受到上述調節(jié)變量的影響,值得元分析去探討。本研究主要考慮兒童年齡與性別、父母性別、教養(yǎng)方式類型、兒童焦慮類型等調節(jié)變量對二者關系的影響。
表1 元分析入選文獻信息表①
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碩博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對國內十年來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的關系”的實證研究進行了檢索,檢索到實證研究文獻30篇。具體信息參見表1。
本研究的編碼如下:1. 發(fā)表年限;2.文獻來源;3.樣 本量;4. 被試年齡;5.被試性別;6.教養(yǎng)方式類型;7. 焦慮類型。編碼之后,從中選擇22篇(20%),由另一個研究者來編碼,兩位編碼者的一致性為96.7%。兩位編碼者認真探討了編碼中出現(xiàn)的不一致,并最后達成了共識。
編碼結果顯示:①被試總量為18570名,其中,男孩兒9579名,女孩兒8991名;②期刊論文13篇,畢業(yè)論文17篇;③14項研究考查了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④滿足元分析標準的最早文獻出現(xiàn)在2009年。
圖1 基于費舍爾z分數(shù)的效應值分布圖
本研究采用的效應量為相關系數(shù),標準如下:
1)對相同被試進行相同的測查,選擇最近發(fā)表文章中的相關系數(shù);
2)縱向研究選擇后測的相關系數(shù);
3)選擇正常兒童的相關系數(shù);
4)文獻報告了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采用平均數(shù)作為一級元分析的相關系數(shù)。[16]
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ersionII (CMA, 第二版)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同質性檢驗結果顯示,所選文章的相關系數(shù)具有異質性(Q=92.882, p<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合并效應量,置信區(qū)間(CI)為95%。
采用基于費舍爾Z分數(shù)的漏斗圖來分析選取的文獻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結果見圖1。由圖可知,散點較為均勻地分布于中線兩側,說明所選文獻不存在發(fā)表偏倚。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總體相關的平均效應值見表2。根據(jù)效應值大小的參考標準,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之間存在弱相關(0<<0.2)。[17]
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類型對相關關系的影響
表3呈現(xiàn)了教養(yǎng)方式類型對二者關系的影響。由表可知,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下,二者之間存在弱到中等強度的相關。其中,負向教養(yǎng)方式與焦慮存在中等強度的相關(0.2<<0.8)。ANOVA檢驗發(fā)現(xiàn),正向(權威、民主、情感溫暖)教養(yǎng)方式與負向教養(yǎng)方式(專制、放任、嚴厲懲罰、拒絕、過分干涉、過分保護)與兒童焦慮的相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156.435,<0.05)。
2. 性別因素對相關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
表5呈現(xiàn)了兒童性別、父母性別對二者關系的影響。
由表5可知,在性別的影響下,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存在弱相關。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的相關高于兒童焦慮與父親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相關。ANOVA檢驗結果顯示,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相關由于教養(yǎng)者性別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6.223,<0.05)。兒童性別對二者關系的影響不顯著(3.2140.05)。
3. 被試年齡對相關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
被試年齡對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調節(jié)作用見表6。由表可知,3-6歲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要高于6-12歲兒童。ANOVA檢驗結果顯示,3-6歲兒童焦慮與父母之間的相關和6-12歲兒童焦慮與父母之間的相關存在顯著差異(=18.278,<0.05)。
表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關系的模型分析
表3 教養(yǎng)方式類型對相關關系調節(jié)效應的模型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存在弱相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焦慮約有4%的解釋量。該研究結果與前人提出的4%-6%的解釋量是一致的。從整體解釋量上看,4-6%的解釋量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兒童焦慮的有價值變量,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兒童表現(xiàn)出的各種焦慮癥狀及其原因。
1. 教養(yǎng)方式的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正向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焦慮有1%左右的解釋量。這也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果。這表明情感溫暖類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發(fā)展和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負向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焦慮有9%左右的解釋量。這一結果與前人的結果也是一致的。這一系列結果顯示,負向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焦慮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當孩子處于一個與其年齡相適宜的環(huán)境之中,父母卻不給予其獨立自主的機會,卻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的干預、否定、拒絕等,那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會降低,[12]75從而導致兒童出現(xiàn)更多的焦慮行為。
2. 年齡的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不同年齡段兒童焦慮之間的關系存在顯著差異。3-6歲兒童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相關強度高于6-12歲兒童。研究指出,孩子年齡越小,父母越容易表現(xiàn)出保護、溺愛、包辦代替等行為。[5]27隨著兒童年齡增加,兒童的自理、自制、交流等能力都有了提升,父母會給予兒童更多獨立自主機會。
表5 父母性別對相關關系調節(jié)效應的模型分析
表6 被試年齡對相關關系調節(jié)效應的模型分析
3. 父親參與教養(yǎng)的調節(jié)作用
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焦慮之間的相關強度要高于父親??赡艿脑蛴幸韵聨c:第一,男女差異。女性較男性有更加明顯的焦慮特質。[18]母親與孩子交互作用時,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焦慮行為,這是孩子習得焦慮的一個重要途徑。[19]第二,母親育兒的時間比父親長。而父親在兒童自我他人認知、社會適應、社交、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有重大影響。[20]教養(yǎng)過程中父親的缺位,會導致兒童缺乏父親的榜樣、引導作用而處于發(fā)展不利的情境?;谶@一發(fā)現(xiàn),本研究建議父親應該盡可能參與兒童教養(yǎng)。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元分析排除了沒有采用相關分析方法進行統(tǒng)計的研究,損失了部分樣本。其次,入選文獻中的被試不包括焦慮障礙兒童,可能降低了二者的相關強度。第三,缺乏對兒童焦慮進行干預的文獻,因此不能得出二者關系的影響方向或是因果關系,以及改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能否降低兒童的焦慮。
[1] 李志紅. 父母養(yǎng)育心理靈活性對父母焦慮抑郁和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J]. 中國健康教育, 2019, 35(6): 511-516.
[2] BEESDO K, KNAPPE, S, PINE D S. Anxiety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enscence: Development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SM-V[J].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9, 32: 483-524.
[3] 蘇林雁,王凱,朱焱. 兒童焦慮自評量表的全國城市兒童常模[J]. 中國臨床心理雜志, 2002,10(4): 270-272.
[4] 王美芳,王玉延. 學前兒童的焦慮癥狀的追蹤研究[J]. 學前教育研究, 2008, 161(5): 32-34.
[5] 劉佳. 3~6歲幼兒焦慮情緒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以安順市為例[J]. 科教導刊(下旬), 2017(6): 157-158.
[6] EYSENCK M W, DERAKSHAN N. New perspectives in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ecial Issue on Anxiety(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Professor Blazej Szymura), 2011, 50(7): 955-960.
[7] ROTHBAUM F, WEISZ J R. Parental caregiving and child externalizing disorders in childhood[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994, 23: 300-317.
[8] ELEY T C, BOLTON D, O’CONNOR, et al. A twin study of anxiety-related behavior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3,44: 945-960.
[9] MCLEOD B D, WOOD J J, WEISZ J R.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anxiety: A meta-analysi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7, 27: 155-172.
[10]MURRAY L, CRESWELL C, COOPER P J. The develop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 integrative review [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9, 39: 1413-1423.
[11]WOOD J J, MCLEOD B, SIGMAN M, et al.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Theory, empirical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3, 44: 134-151.
[12]WOOD J J. Parental intrusiveness and children’s separation anxiety in a clinical sample [J].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2006, 37: 73-87.
[13]VAN DER BRUGGEN C O , STAMS G J J M, BOGELS S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and parent anxiety and parental control: A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8, 49: 1257-1269.
[14]公桂蘭.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幼兒焦慮的關系[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 2006: IV.
[15]CHORPITA B F. Contr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gative emotion[M]//M W Vasey, M R Dadds(Eds.),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anxiet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2-142.
[16]LIPSEY M W, WILSON D B. Practical meta- analysis[M]. LIU J, WU C Y, Tra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8: 343.
[17]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Rev.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231.
[18]王建平. 變態(tài)心理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0-92.
[19]WHALWY S E, PINO A, SIGMAN M. Characteriz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anxious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9, 67: 826-836.
[20]屈嬌嬌 , 林曉春. 父親職業(yè)類型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J]. 亞太教育, 2016, 19: 286.
Moderator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Anxiety
ZHOU Jing
( Dept. of Teachers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This research used data from 30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anxiety with a total of 18570 children aged 3 to12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the correlations and the moderators that may account for the variability across studies. It found that parenting accounted for only 4% of the variance in child anxiety while parenting types, children’s age and gender, anxiety types and parent gender were major moderator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sitive parenting is appropriate, and that rights for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re necessary for kids to grow up while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upbringing needed.
3-12 year-old children; anxiety; parenting style; meta-analysis; moderating effect
G40-02
A
1008-0627(2021)01-0127-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教育學一般項目“基于深度學習的幼兒園STEM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BHA200151)
周晶(1984-),女,吉林白城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兒童發(fā)展與教育。E-mail:zhoujing20@126.com
(責任編輯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