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娣 張濤 吳霞霞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病灶及周圍淋巴結構是治療乳腺的主要方式,術后常配合放療治療以降低復發(fā)率[1]。調強放射性治療是一種物理療法,照射過程中依據靶區(qū)形狀、厚度及密度自動調節(jié)輸出劑量率,使得靶區(qū)內各點劑量分布均勻,但放射治療在有效殺滅細胞的同時會對正常組織造成一定破壞,導致患者皮膚出現瘙癢、脫皮、水腫、潰爛等情況,影響患者精神及心理狀態(tài)[2-3]。針對性護理依據調強放療特點及患者病情,制定一系列針對性、優(yōu)質化護理干預,從放療前心理護理、皮膚保護等方面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強化放療過程中的細節(jié)護理干預,以達到保證放療效果的目的[4-5]。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針對性護理措施對乳腺癌術后行調強放療患者皮膚損傷及上肢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8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6];乳腺癌術后均行調強治療。排除標準:伴有其他惡性腫瘤、意識不清者?;颊呔鶎Ρ狙芯恐榍液炇鹜鈺狙芯揩@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方法 兩組均行乳腺癌根治術,術后3 個月內接受調強放射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向患者講解乳腺癌手術、放療等相關知識,囑患者穿著寬松、舒適的棉質衣服,積極與患者交流、談心,緩解緊張、抑郁情緒。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1)放療前心理干預。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告知放療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建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放療中皮膚反應的發(fā)生機制、原因,讓患者做好心理建設,鼓勵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照護,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2)皮膚預防護理。放療前囑患者取下義齒、耳環(huán)等金屬制品,嚴格執(zhí)行放療計劃及預防措施;照射野標記清晰,模糊不清時及時通知醫(yī)生重新描畫,禁止隨意涂改;定期清洗腹股溝及腋窩等隱蔽部位,保持照射野皮膚清潔、干燥,囑患者忌用化妝品,禁用粗、硬毛巾及肥皂擦洗照射野部位,避免使用碘伏、酒精等刺激性液體;局部皮膚涂抹三乙醇胺軟膏等藥物進行預防,并輕輕按摩,促進藥物吸收。(3)放療中針對性皮膚護理。放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皮膚反應,出現異常及時解決?;颊叱霈FⅠ級損傷無須停止放射治療,皮膚瘙癢時,可輕輕拍打皮膚,采用聽音樂、看電視等方法轉移注意力,囑患者避免用手抓撓局部皮膚;患者出現Ⅱ級損傷時,早晚采用25%硫酸鎂溶液浸濕無菌紗布進行外敷,30 min/次;Ⅲ、Ⅳ級損傷嚴重者需立即停止放療,損傷程度較輕者外用莫匹羅星、貝復濟等藥物,濕性皮炎者積極采用抗生素藥膏涂抹,進行抗感染處理;出血潰瘍患者嚴格依照無菌原則進行每日換藥,保持創(chuàng)面干燥。(4)放療后護理。①功能鍛煉,鼓勵并指導患者積極進行患側肢體功能鍛煉,站立時用手搭肩、坐位時抬高患肢,臥位時在患肢下墊軟枕,使患肢處于高于心臟的位置,以促進患肢靜脈血液及淋巴回流。②飲食護理,依據患者病情及營養(yǎng)需要,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以高熱量、高蛋白質、維生素食物為主,多食蔬菜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③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定期來院復查,保持積極、開朗情緒,積極做好照射野皮膚保護工作,出現特殊情況及時來院就診。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出院后隨訪3 個月,比較兩組皮膚損傷情況、依從性及上肢功能恢復情況。(1)皮膚損傷。依據國際抗癌聯盟急性反射反應評價標準對患者皮膚損傷程度進行評價[7]。0 級:無任何變化;Ⅰ級:干性皮炎、輕微紅斑、水皰形成、皮膚瘙癢;Ⅱ級:濕性皮炎,明顯紅斑狀濕性皮損;Ⅲ級:融合性濕性皮損、明顯凹陷性水腫;Ⅳ級:皮膚壞死、出現潰瘍。(2)依從性。完全依從:完全遵循醫(yī)囑,能夠堅持配合放療;部分依從:基本遵從醫(yī)囑,但偶爾不能規(guī)范放療,需在護理人員和家屬監(jiān)督下進行放療;不依從:不遵從醫(yī)囑,常中斷放療??傄缽?完全依從+部分依從。(3)上肢功能。采用肩關節(jié)功能評定法(constant-murley score,CMS),從疼痛(15 分)、肌力(25 分)、功能活動(20 分)及肩關節(jié)活動度(40 分)方面評價,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38~57 歲,平均(45.56±3.34)歲;TNM 分期:Ⅰ期11 例,Ⅱ期33 例;腫瘤位置:左側乳房21 例,右側乳房23例。對照組年齡38~59 歲,平均(45.57±3.36)歲;TNM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32 例;腫瘤位置:左側乳房24 例,右側乳房2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皮膚損傷情況比較 觀察組皮膚損傷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191,P=0.046)。見表1。
2.3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56,P=0.014)。見表2。
2.4 兩組干預前后CM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CM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CM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皮膚損傷情況比較 例(%)
表2 兩組依從性比較 例(%)
表3 兩組干預前后CM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CMS評分比較[分,(±s)]
乳腺癌是發(fā)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乳腺癌根治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加以輔助性放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8]。調強放療是一種新型放療技術,是綜合性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夠抑制、殺滅腫瘤細胞,有效降低疾病復發(fā)率[9-10]。但放射治療時照射產生組胺類物質,會導致局部皮膚血管擴張充血,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導致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者可造成肌肉深部組織壞死,給患者帶來沉重心理及經濟負擔[11-12]。
趙曉葉等[13]研究將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行調強放射治療的乳腺癌患者中,結果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提高乳腺癌放療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質量,減少皮膚受損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皮膚損傷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總依從率及CM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本研究結果類似。表明針對性護理能夠減輕乳腺癌術后行調強放療患者皮膚損傷程度,提高患者依從性,促進上肢功能恢復。分析原因在于從放療前心理疏導、皮膚預防護理、健康指導等方面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放療前依據患者病情、文化程度,針對患者負面情緒著重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緊張、焦慮情緒,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情感及精神支持,增強患者放療信心,提高其放療依從性,積極配合護理工作,保證放療工作順利進行[14-15]。放療期間嚴密觀察局部皮膚反應情況,有針對性的根據患者皮膚反應程度采取相應護理措施,Ⅰ級、Ⅱ級患者無須停止放射治療,待放療結束后2 周癥狀可自行消失,同時涂抹保護皮膚的藥物,能夠減輕皮膚炎癥發(fā)生,防止皮膚反應程度加深[16-17]。針對出現Ⅲ級、Ⅴ級皮膚反應患者,需立即停止調強放射治療,采取抗感染等針對性處理措施,幫助患者順利度過皮膚反應期,減輕患者痛苦,避免因嚴重皮膚損傷而導致治療中斷,能夠保證放療完整性及有效性[18]。此外,放療后依據患者病情定制針對性飲食計劃,使患者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有助于加快皮膚細胞的生長;指導患者在安全范圍內進行坐位屈肘、前臂屈伸等針對性肢體功能鍛煉,能夠加快肢體功能恢復,促使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19-20]。然而本研究由于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結果存在局限性,后期仍需增加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行深入研究,以明確針對性護理措施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長期應用效果,為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提高參考。
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行調強放療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皮膚受損程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利于促進上肢功能恢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