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痔瘡是由人體直腸末端黏膜與肛管皮膚靜脈擴張引起的,以肛門處出現(xiàn)水腫、疼痛以及瘙癢甚至脫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常見肛腸科疾病[1]。西醫(yī)治療痔瘡多以手術為主,但患者術后疼痛明顯,且易復發(fā)。中醫(yī)認為痔瘡屬濕熱留滯,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治當“郁者解之,瘀者行之,濕阻者化之”,中藥熏洗是將中藥煎湯后,以其熱氣熏蒸患部,以達到疏通腠理、燥濕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2]。配合針灸辨證施治,可根據(jù)不同患者的痔瘡類型進行取穴,有較好的遠期療效;由于兩者單獨使用治療周期較長,不利于臨床推廣。故本研究就中藥熏洗聯(lián)合針灸對痔瘡患者肛門疼痛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痔瘡患者臨床資料,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5~75歲,平均(34.47±6.4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8年,平均(4.39±0.95)年;痔瘡類型:內痔21例,外痔23例,混合痔16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3~78歲,平均(32.75±5.9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8年,平均(4.57±0.77)年;痔瘡類型:內痔29例,外痔25例,混合痔6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3]西醫(yī)診斷標準和2012年《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4]中醫(yī)痔病(濕熱下注)診斷標準;對本研究涉及藥物無過敏史;無暈針史;神志清晰,可自主交流者等。排除標準:妊娠期婦女;肝腎功能障礙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嚴重皮膚病患者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穴取雙側次髎、承山、束骨、長強、二白。針刺方法:適當體位,常規(guī)皮膚消毒,以毫針(0.35 mm× 40 mm)針刺,針刺深度為20~30 mm,得氣后留針30 min,并于針柄上插2~3 cm長的艾炷行溫針灸法。1次/d,連續(xù)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中藥熏洗,熏洗方如下:黃連、黃柏、白頭翁、黃芪各30 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 g,乳香、延胡索、當歸、桃仁、紅花各20 g。上藥加水4 000 ml, 水煎至1 000 ml,倒入盆中,囑患者坐在盆上熏蒸,待藥液溫度降低至常溫后,進行坐浴,持續(xù)30 min,1劑/d,2次/d,連續(xù)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①2組患者治療14 d后臨床療效參照2002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痔瘡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疼痛消失,便血停止;顯效:疼痛明顯減輕,便血明顯減少,偶有染紙;有效:疼痛有所緩解,便血減少,時有大便帶血或染紙;無效:疼痛無改善,便血未減少??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NRS)[6]判定2組疼痛程度:分別對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7、14 d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0分無痛,1~3分輕度,4~6分中度,7~10分重度,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大。③取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3 000 r/min離心30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測量血清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量血清CRP水平,試劑盒均來自法國迪龍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④治療結束后1~6個月對2組痊愈、顯效、有效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記錄2組患者復發(fā)情況。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14 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3%,高于對照組71.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NRS疼痛評分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2、7、14 d后2組NRS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治療2、7、14 d后NR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NRS疼痛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后2組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比較 (例,
2.4 2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治療后1、3、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分別為0、1.69%、5.08%,均低于對照組2.33%、9.30%、23.26%,治療后1、3個月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2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痔瘡是肛腸外科常見的一類疾病,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但因肛腸位置結構較特殊,肛周血管神經豐富,部分患者術后愈合慢、疼痛明顯,且術后易反復[7]。中醫(yī)認為痔瘡多由于便秘、久坐久立或嗜食辛辣刺激等原因致使中氣下陷、氣滯血瘀、濕熱內生而誘發(fā),屬本虛標實,治療當以清熱利濕,活血止痛,補中益氣為主[8]。針灸是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法,臨床針灸次髎、長強等穴位治療痔瘡,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其治療周期較長,不利于臨床推廣。
本研究熏洗方中黃連、黃柏可清熱燥濕;蒲公英、紫花地丁、白頭翁瀉火解毒;乳香、延胡索則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當歸、紅花活血止痛;黃芪補中益氣;桃仁可和緩藥性,諸藥合用有清熱利濕,通絡止痛,補中益氣之功[9]。同時針灸次髎、承山有健脾除濕、理氣消痔之功;針灸束骨、長強有解痙止痛、除濕消痔之功;針灸二白有調和氣血、提肛消痔之功,針灸以上穴位可促進痔瘡患者身體各部位的經絡循環(huán),提高療效[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71.67%,說明中藥熏洗聯(lián)合針灸療效確切。同時中藥熏洗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創(chuàng)面,促進藥物滲透于組織血管之中,加速肛門部位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本研究中治療2、7、14 d后觀察組患者NR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中藥熏洗聯(lián)合針灸可快速緩解痔瘡患者肛門疼痛。有研究表明,紅花具有較好的抗衰老、抗氧化及抗凝效果,通過中藥熏洗溫熱的刺激,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化瘀消腫、清熱解毒[10]。同時中藥熏洗治療直接與機體炎性部位接觸,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減輕患者炎性癥狀,從而控制肛門部位細菌繁殖;同時,中藥熏洗可隔離內外環(huán)境,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減輕肛門部位炎癥反應[11]。本研究中,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熏洗聯(lián)合針灸可有效降低痔瘡患者炎癥反應,減少細菌繁殖,提高臨床療效。另通過中藥熏洗與針灸治療可調節(jié)痔瘡患者整體氣血運行情況,遏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趨勢,減少痔瘡復發(fā)。故本研究中治療后1、3、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
綜上,中藥熏洗聯(lián)合針灸治療痔瘡患者療效顯著,可快速減輕患者肛門疼痛,降低其血清TNF-α、CRP水平,減少炎癥反應,降低復發(fā)率,此種療法優(yōu)于單純針灸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