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倫聰 吳秋英 莊增輝 莊清芬
腦血栓是指患者腦部在腦動脈粥硬化及斑塊的病癥基礎上,其血液的有形成分附著于動脈的內(nèi)膜處,進而導致患者腦部血栓的形成,此病癥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證見肝腎不足,氣滯血瘀。且男性的患病比例高于女性[1]。常見的腦血栓臨床癥狀有頭暈嘔吐、頭痛、肢體麻木、神志模糊等,嚴重者常易出現(xiàn)偏癱癥狀,這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式中再加用加味補陽還五湯,通過活血化瘀、補氣通絡、調(diào)補肝腎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緩解腦部的血栓癥狀,使患者能更有效地進行康復訓練[2]。在此次實驗中,對觀察組和對照組200例腦血栓患者的臨床療效展開觀察和討論,旨在探討加味補陽還五湯在腦血栓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現(xiàn)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其入院日的奇偶數(shù),分為觀察組(100例,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上加用加味補陽還五湯)和對照組(100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患者中女性38例,男性62例;年齡范圍42~78歲,平均年齡為(60.85±4.40)歲;病程最短6天,最長1年,平均病程為(0.59±0.12)年。對照組患者中女性41例,男性59例;年齡范圍43~77歲,平均(60.68±4.95)歲;病程最短9天,最長1年,平均病程為(0.67±0.22)年。研究選擇的所有腦血栓患者及其家屬皆已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實驗中,同時經(jīng)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2組病史、病況等基礎資料通過應用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1.2 診斷標準①患者年齡為42~78歲;②患者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病癥;③患者病情逐漸加重;④患者常在靜養(yǎng)時發(fā)病,在睡醒后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癥狀。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腦血栓;②患者神志清醒;③患者在發(fā)病前有短暫腦缺血癥狀;④患者在早期時經(jīng)MRI或CT檢查均為正常狀態(tài),1~2 d后出現(xiàn)低密度病灶;⑤氣滯血瘀型。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對照組的腦血栓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的治療方式,其治療方法具體如下。西藥選用:NS 250 ml+奧扎格雷鈉80 mg(全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163),靜滴一日2次,連用2周,2周后改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麗珠利民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5314),靜脈滴注,每日1次,一次500 ml,再用2周。NS 500 ml+胞二磷膽堿0.75 g(雙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1994),靜滴,一日1次,連用4周。再配合對癥治療。由于患者腦部有血栓,因此需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麗珠利民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5314),靜脈滴注,每日1次,一次500 ml。及胞磷膽堿鈉(華潤雙鶴利民藥業(yè)(濟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45),口服,每日3次,一次2片。再配合維生素C、B6等對患者進行藥物方面的治療,以促進患者腦部血流速度,改善患者腦部循環(huán)狀態(tài),幫助患者恢復腦部正常功能狀態(tài)。觀察組:觀察組的腦血栓患者均接受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加味補陽還五湯,其中加味補陽還五湯需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適當調(diào)整用藥。而加味補陽還五湯的主要藥方為:黃芪60 g,赤芍、紅花、地龍各9 g,川芎、桃仁、當歸尾各10 g,杜仲、菟絲子、山萸肉、熟地黃各15 g,用水煎服,每日1劑,需分早晚服用,以14 d為一個療程,需經(jīng)2個療程的治療。
1.4.2 觀察指標①統(tǒng)計分析2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其中包括纖維蛋白原水平、紅細胞壓積及全血黏度,以判斷患者血栓的恢復狀況。②對2組患者生活能力進行調(diào)查分析,通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患者的進餐、洗漱、穿衣、大小便等方面進行評分,總分共計100分,若患者得分為60分及以上,則患者生活基本自理;若患者得分為40~59分,則患者為生活需要幫助;若患者得分為39分及以下,則患者為生活不能自理。
1.4.3 療效判斷標準此次試驗中的療效主要分為:痊愈,即患者的頭暈嘔吐、頭痛、神志模糊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參照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且能有完全的生活自理狀態(tài);顯效,即患者的頭暈嘔吐、頭痛、神志模糊等臨床癥狀有較大的改善,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且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狀態(tài);有效,即患者的嘔吐、頭痛、神志模糊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且能有部分方面的生活自理狀態(tài);無效,即患者的頭暈嘔吐、頭痛、神志模糊等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小于18%,且處于完全不能生活自理的狀態(tài)??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者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值更低,觀察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能力評分的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生活能力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腦血栓是指患者腦部由于局部血管病變而引發(fā)的血栓癥狀,這會導致患者腦部血管壁開始增厚,管腔也變得狹窄或閉塞,所以若未對腦血栓患者進行及時救治,患者易因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等狀況,引發(fā)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導致的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病癥[3],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一般情況下,腦血栓多是由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改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素所導致的腦部血管病癥,且由于是腦部的血管問題,所以易對患者腦部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損傷,使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出現(xiàn)肢體活動不靈活、反應遲鈍、大小便失禁等狀況[4,5]。因此需對腦血栓病癥的患者實施及時的救治,避免患者腦組織受到較大損傷。利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式,幫助患者降低顱內(nèi)外出血風險,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再在西醫(yī)治療中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對患者進行治療,幫助患者緩解消除腦部的血栓問題[6-8]。
腦血栓患者接受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西醫(yī)主要采用藥物治療方式,通過藥物口服、靜脈滴注等,讓患者攝入抗凝類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通過抑制紅細胞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來幫助患者改善血栓狀況。再讓患者接受降纖類藥物,如胞磷膽堿鈉,來促進患者腦物質(zhì)的代謝循環(huán),使藥物中的膽堿能成為患者體內(nèi)的甲基化供體,使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有所改善,降低血栓復發(fā)的機率。同時通過維生素的補充來增強患者的身體素質(zhì),使患者有更好的恢復能力和抵抗力[9]。
本病屬中醫(yī)學“中風”范疇,我院老院長蔡友敬認為,多因患者年老體虛,肝腎不足,氣滯血瘀而發(fā),因此,臨床未及其重視溫補命門,常在益氣活血的基礎上補益肝腎,以增強祛風活絡的效果,這也是“氣為血帥”“腎為一身之本”原理的具體應用。以黃芪為主補氣,氣行則血行,因為氣虛則有氣血運行緩慢的現(xiàn)象,進而會導致氣滯血瘀之證。川芎、當歸等藥物活血化瘀,以增加腦部的血流量,擴張其血管,抑制血小板的積聚,防止血栓的形成,幫助患者補氣通絡,進而達到幫患者將腦部血栓化去,但又不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其他影響的目的[10]。方中杜仲、菟絲子等藥物能溫補肝腎,進而達到促進患者肢體旺盛、血行通暢的作用。同時在服用加味補陽還五湯時,醫(yī)師可根據(jù)患者具體的病情合理調(diào)整藥物的用量和療程,根據(jù)患者具體的病癥,如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癥狀,適當添加輔助藥物,如有半身不遂癥狀者可適當添加桃仁劑量,有口眼斜者可適當添加白附子和僵蠶等,通過有針對性的治療幫助患者改善此類病癥,使患者能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且研究結果表示,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加用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在此次試驗中比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效果更佳,對于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增強患者生活能力,提升患者治療效果等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值得將其推廣普及于臨床治療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