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杰
自2010年全國卷首次出現開放性材料分析題迄今10年有余,其間題目考向出現過觀點提取類、觀點評析類、目錄修改類、論題類等多種類型。考向變化多端,既令人覺得形式新穎活潑,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又給人似乎開放性試題不過如此之感,甚至會讓人感到開放性試題已快窮盡能想到的考查方式,恐只能形式創(chuàng)新或者“守成”罷了。然而透過2021年全國甲卷第42題,可以窺得題目在形式、內容、價值等方面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性,繼續(xù)保持較大的思維開放性,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概念入題測試推斷,未知已知相互轉換
縱觀十余年來的開放性試題,就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已有知識的不同表現方式上,而且基本都能透過材料較直接地看到某些熟悉知識的影子。但今年甲卷第42題采用直接呈現不熟悉概念的形式切入,這種命題手法在全國卷開放性試題中尚屬首次。以甲卷地區(qū)使用的人民版教材為例,衛(wèi)所制度是教材體系的知識盲點,即使經過高三一年的復習備考,一線教師也少有對該概念進行補充拓展。因此,可以比較肯定地說衛(wèi)所制度之于甲卷地區(qū)的多數考生而言是陌生的,是全新的概念,是未知知識領域。為此,命題者將衛(wèi)所作了簡單介紹,讓考生對此有一個粗淺的、基本的認識與了解。
這種呈現方式首先考查了學生的信息提取與解讀水平。根據概念提示信息可以找到如下核心語句:“軍事組織”、“要害地方”、“集中分布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算是完成了思考的第一步。從設問看,學生要根據獲取的上述信息研判衛(wèi)所集中區(qū)域。其實,這是一個由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推斷。具體而言,衛(wèi)所制度對多數學生是新知識,學生只能透過材料的只言片語對它有一鱗半爪的了解,因而結合明朝歷史的綜合狀況等必備知識,是對未知的衛(wèi)所集中區(qū)域作出合理推斷的途徑。也就是說思考作答是基于未知與已知轉換的合乎歷史與邏輯的事實推斷。這就是本題在概念考查中的第一個創(chuàng)新點。
本題關于概念考查的第二個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從抽象到具象,從內涵到外延??陀^講,概念型開放性試題雖屬首次,但概念類題目在此前全國卷選擇題中比比皆是,如2020年全國Ⅰ卷24題考查分封制概念,2020年Ⅱ卷30題考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概念,其余之處不勝枚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材料提供具體的歷史現象,要求學生根據歷史現象表征上升到歷史概念層面理性解釋。換言之,以往的全國卷概念類選擇題,材料信息是概念的具體外在表現,檢測的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考查的是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水平與還原能力。本題則明顯異于傳統(tǒng),命題人直接拋出新概念,創(chuàng)設新情景,要求學生根據抽象概念找到具象事實,根據概念內涵理出概念外延,且將其用于開放性試題,思維能力要求大幅提升。
立足概念的第三個創(chuàng)新之處是以“新”考“心”,以新情景、新形式、新概念檢驗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在長期的高考備考訓練中固然見過無數的新情景、新內容,按理說面對新狀況也基本能做到駕輕就熟。然而一方面在平時訓練中,大量練習題都是對往年高考題的追隨模仿,難以也不敢隨意創(chuàng)新,相形之下高考試題則是在不斷更新、創(chuàng)新。這就使高三備考習題未必能跟上高考試題漸變與微創(chuàng)新的步伐,學生所見的“新”事實上已成為一種既有情態(tài)下的“新”。另一方面,本題將各種“新”層疊起來共同置于高考特殊環(huán)境下,特別是新歷史概念會給部分學生帶來些許心理不適,產生畏懼心理,覺得無從下手,找不到思考與作答的著力點。這也難怪,高考本是對學生全方位的檢驗,當然包括心理素質測試。
二、跨界思維考查運用,突出發(fā)現問題能力
在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高考探索跨界考查且漸成常態(tài)。從歷史學科來看,史政跨界、史地結合是比較常見的。傳統(tǒng)跨界模式主要停留在知識層面,指向的是必備知識在學科交叉領域的互聯互通。第42題呈現出由知識跨界到思維方式跨界變化延伸的新樣態(tài)。目前,基于零星信息,雖暫無法判斷這究竟是偶然性事件,還是昭示未來的演變趨勢,但都應引起一線教師的關注。
本題嘗試以史地結合形式命制,要求也很樸實:找出衛(wèi)所集中區(qū)域,闡明理由。跳出歷史學科看,個中蘊含了地理學科中人文地理板塊的重要思維。地理學科經常涉及工業(yè)布局、農業(yè)帶、農作物種植、工廠的選址等話題,學生需要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如地形、地貌、氣候、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因素,根據人文環(huán)境條件,如交通、市場、人口分布等因素綜合考慮,檢測的是知識駕馭能力,考查的是思維周全性。本題答題中對地理方面的知識涉及相對較少,但從思維方式來看,與地理學科的上述思維有異曲同工之理。衛(wèi)所的集中設立與分布也要從多方面考量,與工業(yè)布局、工廠修建選址等亦有諸多相似之處,只是知識與學科思考角度有差異罷了。因此,筆者認為本題中包含了思維的遷移性、復合性、交叉性以及跨學科的借鑒性。
在這種復合思維運用中滲透了發(fā)現問題的高階思維能力。發(fā)現問題并不是照搬某一具體歷史結論,也無法套用結論性語言,它強調應試者在統(tǒng)合各種已有信息基礎上,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問題,對此作出解釋說明,乃至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發(fā)現問題是著眼于應試者長遠發(fā)展的能力要求,是服務于未來學習與高質量生活的能力標準,是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能力發(fā)展目標。第42題借助地理學科的思維,要求學生發(fā)現衛(wèi)所可能的集中分布區(qū)域,這是知識的未知范疇,因此潛在的能力要求相當高,也是它異于以往的史地結合開放性試題之處。此前,全國卷開放性試題中兩度出現地圖類題目,分別是2013年全國Ⅰ卷第41題和2016年全國Ⅲ卷第41題。其中,2013年試題要求學生從地圖對比中提取漢唐歷史變遷信息,2016年試題要求學生通過地圖提取并說明一個關于自開商埠的信息。它們集中考查提取、解釋信息能力,對發(fā)現問題的測量力度偏弱,發(fā)現問題方面的開放性不足。然而本題對發(fā)現問題能力要求躍遷升級,開放度增強。從思維過程看,對理由的闡述與空間位置的確定具有交互關聯特征。特別是將本題與2016年試題相比,后者明確給出自開商埠城市名稱與分布區(qū)域,只需對此分析即可,而本題增加了一個思維環(huán)節(jié)——自主發(fā)現衛(wèi)所空間定位,無形中增加難度,再加之相對陌生的概念讓部分學生一開始望而卻步,可見其能力層級要求之高。
當然,在發(fā)現問題過程中,需要以跨界復合思維為依托,整合各種因素才能作出判別,尤其是材料有效提示語“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聯系”,展示出了思維的綜合性與歷史發(fā)展內在因素的多重性,且前者正源于后者。它印證了“提出的問題必須是一個真問題,即問題本身能夠反映歷史進程或歷史事物的本質特點與聯系”[1]的觀點,測量出了學生的思維廣度,體現了歷史認知的全局觀意識。
三、時間定位還原史事,代入歷史滲透審美
時間是歷史學習與考試測量中的第一要素,特定時間是歷史理解與解釋的前提,只有置于具體的時空場景才能對歷史作出準確的解釋,才有可能還原歷史真實,才能以同理心審認歷史發(fā)展中的各種“美”。
甲卷第42題提供了重要時間要素:明萬歷年間,即明朝后期?;谶@一關鍵時間點,結合材料概念提示信息,運用唯物史觀的諸多具體理論與思維方法“恰好能夠相對完整和準確地復原歷史事物”[2],還原出明朝衛(wèi)所制度的集中分布區(qū)域。其間,學生無法照搬或借鑒任何現成的觀點與結論,需要自己獨立分析明朝歷史的發(fā)展與演進軌跡,做到“像歷史學家一樣的思考”。
同時,在時間要素的引領下,形成了較強的歷史代入感,學生除了需要像歷史學家那樣分析、思考、研究問題,還要像明朝時期政治家一樣解決國家治理難題,思考治國理政的策略、方法、措施等。歷史代入感離不開歷史細節(jié)。細節(jié)越細,細節(jié)越豐富,產生的歷史代入感越強,越能引發(fā)歷史的聯想與想象,引發(fā)思想與情感體驗的共鳴。材料中的地圖提供了多處細節(jié):長城、大運河等歷史事物,女真、韃靼等民族,京師、南京等地名。
那么,衛(wèi)所究竟該設在何處,如何設置,如何進行空間分布才能達到目的,使其效用最大化等等。作為古代政治家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需要較充分、周詳的考慮,并非一時興起或意氣用事。作為應試者也就需要透過細節(jié),“參與”到歷史中去解釋。因此本題的又一創(chuàng)新價值是植入新情景,要求應試者回到歷史現場,站在明朝政治人物的角度作一次治國理政的選擇,而非站在今人的制高點品評歷史,從中體會古人治國的艱難,體悟古人政治智慧之美,提高審美水平與情趣,測試、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事實上,對歷史代入感的培養(yǎng)在高中日常教學中屢見不鮮,例如新中國工業(yè)化建設中選擇主要布局東北的原因分析,近代民族資本主義首先出現在上海、廣東、天津等地的歸因探尋等,在設問語言技巧的運用中滲透歷史代入感。這種歷史代入感恰好是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體現與要求,是歷史解釋真實發(fā)生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同理心的有效途徑。在此視角下,筆者認為高考試題并未真正脫離高中教學實際,高考與高中教學是思維與核心素養(yǎng)的對接。高考也不僅僅是以指揮棒作用引領高中教學,甚至也會以某種含蓄表達方式適應高中教學。
因此,甲卷第42題通過簡練的概念、普通的地圖以及看似平常的要求將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串聯在一起,測量了學生能力的維度差異,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改革引領價值。
四、答案的模式化傾向與評卷尺度
盡管本題具有上述諸多創(chuàng)新意義,關涉對學生的全面考查,但題目本身的某些細節(jié)也會導致學生作答的模式化傾向,同時影響評卷尺度,使試題顯得美中不足。
材料文字部分給予應試者重要的提示,客觀上限定學生思維半徑,造成無論選擇何區(qū)域,最終都會從相應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進行歸因,形成答案的要點化,而不一定是說理的邏輯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答題的開放度,給試題的開放性打了折扣。因為,客觀講行文作答的邏輯性能較充分反映學生的思維架構,是試題開放性的重要量標之一。那么,學生的套路作答對評卷朝要點化方向傾斜,回到傳統(tǒng)的采點賦分模式會產生多大影響力,以及評卷模式與尺度的改變是否違背命題人的初衷就值得進一步探討。至少在筆者看來,試題劃定范圍,一是歷史問題分析本身的需要。歷史解釋本就不能脫離時代各相關社會因素。二是給學生提供方向指引,適度降低難度。題目本就是相對陌生概念話題的考查,缺少方向指引,勢必會加劇思考作答的無頭緒感,導致測量結果樣態(tài)分布的極不均衡,最終影響考試測量的區(qū)分度。三是命題人出于評卷尺度的考量。畢竟完全的開放容易造成評卷缺少標尺,過強的閱卷主觀性勢必影響測量結果,影響測量的效度與信度,況且開放性試題的評分方式并非是要完全舍棄以往主觀題采點賦分方式,而應加以改造[3]。
總而言之,本題固然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它讓一線教師和廣大備考學生看到了開放性試題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力:新形式、新情景、新價值。萬變不離其宗,真正不變的仍是必備知識的鋪墊,關鍵能力與學科思維構成的考查理念與目標,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因此,高中教學牢牢抓住關鍵能力、學科思維、核心素養(yǎng)三大內核,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以不變應萬變。
【注釋】
[1][2][3]徐奉先、劉芃:《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開放性試題開發(fā)》,《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1年第1期,第25、25、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