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李麗紅,楊永升
搐鼻療法是選用單味藥或多味藥制成粉末或散等劑型,通過鼻腔給藥的一種中醫(yī)外治療法。針對不同疾病所施用的有滴鼻、塞鼻、吹鼻、嗅鼻、涂鼻、熏鼻、灌鼻、探鼻等,這種給藥途徑能夠激發(fā)經(jīng)氣,疏通經(jīng)絡,和暢氣血、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1]。搐鼻療法在臨床各科被廣泛使用。應用于兒科中,如《醫(yī)燈續(xù)焰》[2]采用皂角搐鼻法治療小兒卒死、小兒中惡。應用于婦科中,如《濟陰綱目》[3]記載治療盤腸生,子腸先出,產(chǎn)后不收。以半夏末頻搐鼻,即上。亦可應用于內(nèi)科雜病中,如《張氏醫(yī)通》[4]云:“蚯蚓糞四錢、乳香二錢、麝香二分為散,用紙筒自下燒上,吸煙搐鼻內(nèi)以治療頭風鼻塞不利”??芍委熇最^風,《類證治裁》[5]載:“鼻流臭涕者,芎犀散,或透頂散搐鼻出涎?!边€可治療急癥,如《仁齋直指方》[6]以搐鼻通關散治療中風。可見,搐鼻法應用十分廣泛,且方法巧妙,具有簡、便、廉、驗、捷的優(yōu)勢。然而,《中國藥典》[7]鼻用制劑中,僅收錄通關散一方,說明目前在繼承、挖掘、開發(fā)古代經(jīng)典方劑方面仍然存在空缺和不足。本文將從中醫(yī)古籍角度探尋搐鼻療法的相關內(nèi)容。
“搐,形聲。從手,畜聲。本義為牽動,抽搐。搐鼻,意為抽動鼻孔?!薄犊滴踝值洹穂8]云:“搐,謂動而痛也?!薄啊蓖ā靶帷??!按け恰迸c“鼻”在古代文獻中均有使用,明代以前多用“鼻”,如《原機啟微》《蘭室秘藏》等文獻中,自清代起,多使用“搐鼻”,見于《理論駢文》。而現(xiàn)今,經(jīng)鼻給藥方式多種,可滴、可塞、可吹、可嗅、可薰,甚至可灌,這些均為藥物通過鼻腔治療疾病的手段。
搐鼻療法歷史源遠流長,在外治療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靈樞經(jīng)·雜病篇》[9]即有記載,其云:“噦以草刺鼻取嚏,嚏而已。”通過簡單的方式刺鼻取嚏,以治療呃逆。至漢代,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開創(chuàng)藥物搐鼻法之先河,納藥于鼻中治療投中寒濕?!督饏T要略·痙濕病脈證第二》[10]云:“濕家病,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nèi)藥鼻中則愈”。這一時期僅有治療方法而無治療藥物的記載。而經(jīng)后世《證治準繩》《金匱本義》推測認為,張仲景所用之藥為瓜蒂散。除此,張仲景還使用吹鼻法、灌鼻法治療卒死等癥。
及至唐代,記載中有明確的藥物進行搐鼻治療。如孫思邈《千金翼方》[11]、王燾《外臺秘要》[12]運用瓜蒂、赤小豆、秫米為散吹鼻中治療黃疸;《太平圣惠方》[13]中以“吹鼻散”命名的方劑達16 個,如瓜蒂、麝香等五味組成吹鼻散治療頭痛;又有鼻中灌藥治療中風牙關緊閉、眼睛如針刺疼痛者。宋代,搐鼻療法應用逐漸廣泛,可治傷寒、中風、傷風、時疫、溫癥、喉風、赤眼、牙疼等癥,使病在上者從上出也。如《圣濟總錄》[14]治療小兒天瘹;《幼幼新書》[15]記載有滴鼻、灌鼻、吹鼻、搐鼻等療法治療小兒急慢驚風;《蘭室秘藏》[16]運用搐藥麻黃散以治內(nèi)外障眼。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以“搐鼻散”命名的方劑有16 首,“吹鼻散”命名的方劑多達30 余首[17]。
降至明清,清朝吳師機撰《理論駢文》[18],是我國第一部外治法專著。吳氏指出:“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尤捷于內(nèi)服。”他還認為:“搐鼻法能上升,也能下降也”。如“婦人子宮不收,取嚏即收”是為上升之意;小便不痛,探吐提氣而水自下,搐鼻取嚏為下降之意。除此,文中還記載了吹鼻、聞鼻、吸鼻、嗅鼻等多種方法,記載鼻療法方劑約10 余首。
《靈樞·口問》[9]云:“口鼻者,氣之門戶也”。鼻是機體與外界相互交通的門戶。鼻腔雖小,卻是經(jīng)絡、氣血密布之所。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9]云:“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渥跉馍铣鲇诒嵌鵀樾??!薄独碚擇壩摹穂18]亦云:“納鼻而傳十二經(jīng)”,說明,鼻通過經(jīng)絡傳輸氣血而發(fā)揮其功能。鼻與五臟關系十分密切,《素問·生氣通天論》[19]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19]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靈樞·脈度》[9]云:“五臟常內(nèi)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瘡瘍經(jīng)驗全書》[20]載:“鼻在面中,為一身之血運,而鼻孔為肺之竅,其氣上通于腦,下行于肺?!蔽迮K有病常亦反映于鼻,《靈樞·五臟別論篇》[9]云:“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靈樞·刺熱篇》[9]云:“脾熱病者鼻先赤”。以上論述皆為搐鼻療法治療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清代吳師機認為,外治療法與內(nèi)服湯藥具有“殊途同歸”之妙?!独碚擇壩摹穂18]明確指出:“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其醫(y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搐鼻療法實屬于中醫(yī)八法之吐法,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論述。《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頭痛門》[21]云:“搐鼻之法則吐法之義也。經(jīng)云: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胸中,服而吐之,邪在頭上,搐而嚏之。張子和點目出淚,搐鼻流涕,皆同乎吐之義也。”《理論駢文》[18]云:“連嚏數(shù)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淚痰涎并出,胸中悶惡亦寬,即吐法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薄豆壬p醫(yī)話》[22]指出:“嚏非病也,而能去病,蓋嚏中有發(fā)散意,與吐略同?!睆堊雍驮唬骸叭缫唁蹁???跉庾窚I。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翟玉華曰:“其升之,舉之,提之,皆吐之意也”。
“天牝者鼻也,邪自鼻來,復從鼻往,即搐鼻取嚏之意。仲景所謂客氣內(nèi)入,嚏而出之是也”。這種以排出涕、淚、嚏、涎等為度,從而達到排邪外出的效果,即“瀉邪”之義。因此,搐鼻療法具有瀉邪通陽、開達壅塞、宣通肺氣之作用?!夺t(yī)事啟源》[23]云:“搐鼻取嚏。以發(fā)泄郁邪。開達壅塞”;《谷蘇醫(yī)話》[22]云:“中風搐則經(jīng)鼻取嚏,亦是開通經(jīng)脈之意”;《理論駢文》[18]云:“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搐鼻取嚏發(fā)散為第一捷法。”指出嚏法的基本作用是“嚏法,開也,在上在表者也,可以宣發(fā)陰陽之氣也”“嚏法,達之、發(fā)之、泄之,可以解木、火、金之郁”“嚏法,泄肺者也”?!额櫵蓤@醫(yī)鏡》[24]搐鼻碧云散方云:“此方宜常用搐之,使邪毒有出路,則易愈?!蓖瑫r,這些排出物可作為病情輕重的征象?!镀嫘Я挤健穂25]云:“搐鼻而嚏者可醫(yī),不嚏者難治?!薄吨赜喭ㄋ讉摗穂26]亦云:“吹鼻取嚏。即有嚏者輕。無嚏者重?!庇挚计渌盟幬铮酁樾料阕吒Z,如麝香、瓜蒂、皂角,能使其藥效直達病所?!夺t(yī)方考·頭痛門》[27]云:“實者瀉之,故行搐法,乃直搗巢穴之兵也”。
在中醫(yī)眼科古籍中總結出了13 首采用搐鼻療法治療眼疾的方劑,所涉及的眼科文獻近10 種,主要有《銀海精微》《原機啟微》《明目至寶》等,主要圍繞治療方法、藥物組成、藥物劑量、使用方法等進行論述。
黃柏 黃芩 黃連
煉煮,罐內(nèi)三黃同便以干為度,取出,又以龍膽草水洗浸一宿曬干,甘石即三黃丹聽用,以前珍珠散藥末為極細末,再不必用制,配合三黃聽用[28]。
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癮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 川芎(各一錢)
上方,以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少而銳,之隨效,宜常以聚其力,諸目病俱可用[29-30]。
治小兒腦熱,腦枕骨疼,閉目不開,或頭風痛,攢眉啼哭,并赤目。
川芎 薄荷(各半兩)茵陳 甘草(各四錢)樸硝(三錢,甜硝亦可)
為末,用少許吹鼻中即效。如要噴嚏,加躑踘花一錢,只用樸硝吹鼻亦止。
一方,用好壞胭脂子,水調(diào)涂眼眶[29]。
川芎(一錢)鵝不食草(一錢,曬干)
上為末吃,噙水一口,后將藥搐鼻中[31]。
治赤眼有效。
螺青 乳香(各一錢)焰硝(五分)
上各等分為末,調(diào)水吹入鼻中有效[31]。
治火眼立效。
皂角 鵝不食草 芒硝 荔枝殼
上各等分為末,患者先含水一口,后以藥搐鼻中,神效[31]。
退翳定疼痛。
零陵香 藜蘆 丁香 甘松香 川芎(各一兩)藿香(五錢)
上為末,少許吹入鼻中[31]。
治風熱腫難開。
雄黃(水透過)辰砂(各二兩)細辛(二錢)片腦(少許)麝香(少許)
上為末,先口含水,以藥搐鼻中[31]。
治頭疼目腫。
青黛(五錢)樟腦(少許)麝香(少許)
上為末,搐鼻中[31]。
退赤眼翳障。
凌霄花 躑踘 零陵香
上各一錢,為末,少許搐鼻中[31]。
治一切外障等癥。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一錢)川芎(一錢)
并治內(nèi)外障。
麻黃(一錢)歸身(一錢)
共為粗末,炒黑色,加乳香、麝香少許,再研細末,吹鼻內(nèi)[33]。
治偏頭疼眼疾。
蒼耳頭(一錢)薄荷葉(一錢)盆硝(一錢)石膏(一錢,亂文者)乳香(五分)華細辛(五分)川芎(五分)
《寶鑒方》無蒼耳、乳香、細辛,有荊芥、桔梗[29]。
經(jīng)鼻給藥是中醫(yī)外治療法的其中一種,具有操作簡便,療效可靠等優(yōu)點。與內(nèi)治法相比,經(jīng)鼻給藥可以直接作用于肌表、肢體病變,直達病所,為內(nèi)治法所不及。還可避免某些藥物損傷脾胃之弊端[17]。近年來,經(jīng)鼻給藥方法治療非鼻科疾病日益盛行,對于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以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已獲得良好的療效,并逐漸成為其他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但截至目前,應用搐鼻療法治療眼病還處于空白階段,這種現(xiàn)象并非該療法對治療眼病無效,而是尚未形成清晰的認識和有效開發(fā)此療法。本文通過梳理、總結搐鼻療法的歷史源流及其在中醫(yī)眼科古籍中的相關記載,從而應用到眼科臨床診療中,對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zhì)量具有現(xiàn)實意義。經(jīng)鼻給藥法為眼科臨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