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穎
[摘要]在言語審美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教學延伸與拓展重視引導學生的精神世界朝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要保溫機會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與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情感價值觀的同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水平?;诖耍疚奶岢鲈谘哉Z審美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延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言語審美;小學語文;教學延展
言語審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是一項重要的美育培養(yǎng)內容,不斷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課文的藝術感知能力,還能豐富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體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同時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因此要對言語審美背景下小學語言教學進行探究。
一、單一延伸與多向延伸相結合
在進行單向延伸的方式進行教學時,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的教授學生知識內容。多向延伸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依靠自我對教學材料各部門內容進行理解,找尋其中存在的關系。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副語言會隨著指向性語言的變動而發(fā)生變化,將單向延伸法與多向延伸法相結合,能夠使言語審美的教學延伸進行有效提升,為此教師要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知識經(jīng)驗表達出來,并與副語言應用形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指向言語審美的效果。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當教師在講授《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古詩朗讀的動畫視頻,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朗讀方式,體會古詩的語言韻律美。同時,教師運用生動的副語言對這首故事及作者蘇軾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讓學生帶著求知欲與好奇心開始對古詩的學習,在此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與作者通過故事傳遞的情況,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故事的美,體會在言語審美中副語言帶來的感官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審美體會。
二、打破思維固有模式
為了打破學生的固性思維,教師要通過排列基本與變式題題目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與指向性言語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中通常就隱藏了副語言,此時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對話的方式顯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應用各種各樣類型的題目與教學資料為學生準備課堂問題,挖掘隱性的意蘊。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提升言語審美的訓練目的。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當教師在講授《黃山奇石》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圖片連線測試題的方式讓學生選出不同奇石對應的圖片,了解黃山的不同奇石景觀。然后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對本課中描寫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打破學生對石頭的固有印象與思維,讓學生了解到黃山景觀的獨特魅力。最后,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黃山四絕“奇松、怪事、云海、溫泉”的描述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閱讀中,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課文描述的景觀與內容,深刻的感受到黃山景觀的壯麗雄偉,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邏輯審美能力提升。
三、逆向延伸法
逆向延伸發(fā)展是在學生完成學習后對進行的回顧與統(tǒng)籌,反思學習的過程與整體思路。在日常交流過程中副語言能夠有效的抒發(fā)情感,讓傾聽一方準確的感知。這種訓練方式與副語言的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審美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在學習過程中回顧與反思。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當教師在講授《難忘的潑水節(jié)》
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潑水節(jié)的相關視頻與圖片,通過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潑水節(jié)的特色與風俗習慣,并用情真意切的副語言表帶潑水節(jié)的節(jié)日情感,讓學生感受及到節(jié)日的氛圍,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在讓學生談談自己習慣的節(jié)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期待。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進行反思,對學生正確的理解要表示肯定與管理,并針對學生理解起來有偏頗的地方進行糾正,并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回顧潑水節(jié)的具體慶祝方式。通過這樣的反向思維法與副語言結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本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習慣[1]。
四、體驗意境美
良好的感官體驗可以有效提升教學工作的運行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能夠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審美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展現(xiàn)藝術的表達形式與良好的板書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視覺與聽覺體驗,觸發(fā)學生的感官神經(jīng)。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意境中學習,并且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表達也會有所不同,副語言在其中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作為一種形象化程度較高的無聲信息源,要想在教學中靈活應用,就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當教師在講授《中國美食》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美食制作過程的視頻,讓學生看到美食的制作過程與制作方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美食,豐富學生的真實體驗,并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美食制作過程中的體會與感受。最后,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從小具備珍惜糧食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言語審美時,教師不能單純局限在學生對課文情感的體會,還要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實踐等方式獲得豐富學生的感受,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湯嵐.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4.
[2]唐波.詩情畫意:言語審美視角下小學生古典詩詞學習樣態(tài)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