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摘要:在現(xiàn)如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閱讀效率,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加以重視,進行改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以及今后個人成長具有深遠意義。但有效性的閱讀并不是簡單地理解文章內涵,需要結合新課標下素質教育培養(yǎng)目標,使學生開闊語文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在閱讀中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本文即以此為方向,探究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理解力有利于理解課堂知識。實施語文學科教學活動時,針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便是促使學生依據(jù)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來綜合把握文章的詞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基調,形成具有個性化的認知體驗。對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培養(yǎng)可作為學科教學的重點任務,在具體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需持續(xù)提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促使學生盡量對學習內容進行牢固的掌握,從而能夠準確理解學習的內容。可見,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解能力可作為參與學習活動的必要前提。(二)形成閱讀習慣,樂于閱讀。學生的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此時教師需側重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形成積極的興趣,盡量拓展閱讀的范圍,通過閱讀來了解未知的世界,讓學生不斷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如果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理想的閱讀習慣,便可對其后續(xù)的成長產(chǎn)生更為關鍵的影響。教師需充分把握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可塑性,積極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意識和習慣,主動擺脫不良習慣和風氣對自身的負面影響,能夠自主選擇閱讀作為探索未知的渠道。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實踐性的策略
2.1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
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是讓學生更好學習參與的重要一步。首先,教師要引領學生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字正腔圓地去探索文本中呈現(xiàn)的曲折故事。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背景音樂播放、圖片呈現(xiàn)、道具運用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通過視覺、聽覺、感覺等對學生產(chǎn)生鮮活刺激,增加學生情感體驗,推動學生主動理解文本,這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沉浸在閱讀過程,學生在閱讀中的發(fā)現(xiàn)也能更加鮮活。例如,以《掌聲》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閱讀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鋪墊和延伸展示。在教室角落,一個安靜的女生因為腿腳不便,很少參與集體活動。她聽到窗外同學們的笑聲,看到窗外同學們快樂地游戲,眼中飽含深情并帶有無限憧憬。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閱讀《掌聲》這篇文章,學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時,對作者表達的細膩情感,他們也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不僅要讓他們讀懂文字,更要有感情地去朗讀,這可以為學生獨立表達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及時感知自己內心的波動,情景交融,推動學生高效學習。
2.2利用文章結構,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想象
教師需注意對文章中的標點引起必要的重視,因為標點也是能夠體現(xiàn)審美特征的重要形式。標點的類型較多,尤其省略號的運用更能夠給讀者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教師可靈活運用標點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其提升思維能力。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可重點引導學生尋找和分析省略號運用的意義,促使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結合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深化理解。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還可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明顯提升閱讀的效果。此外,多數(shù)文章中均會具有一定的“空白”,作者并不是盡量細化地進行表述,而是為讀者保留了一定的想象余地,通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自主填補空白。教師也需善于利用空白部分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指導,讓學生積極提升思維能力,在實踐中掌握必要的學科技能。通過增強閱讀實踐性,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能力,加強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水平,從而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礎。
2.3根據(jù)內容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對于新知的理解、內化,思維能力的提升,無法依靠單一的方式來實現(xiàn),往往需要多種引導模式支持。特別是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較為明顯的今天,閱讀環(huán)境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現(xiàn)變動,要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在原有掌握詞匯、語段、理解核心思想的基礎上,設置自主探究、開放閱讀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可以主動在閱讀中了解新鮮的事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愛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以問題為誘導,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入閱讀知識,讓學生以濃厚的興趣更深層次地探究閱讀,充實個人的語文思維認知。以小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首先教師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愛好和以往認知經(jīng)驗,在閱讀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回顧安徒生的經(jīng)典童話,從而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多小學生自小閱讀童話故事,建立了基礎的閱讀感知,那么在這種回顧下學生可以找到共鳴,建立閱讀自信心。在強烈的閱讀動力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帶著自己的情感去閱讀,體會小女孩悲慘的處境。
結束語
以上,對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實施措施進行了一些探討,主要是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論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將理論與教學實踐相關聯(lián),將閱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興趣點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將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作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教學點,這需要教師不斷改進、革新教育教學模式,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巧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對策探索[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9(06):66.
[2]孟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9(04):141.
[3]謝燕琳.如何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性[J].新課程(上),2016(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