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玲玲
(惠州市第八中學 廣東惠州 516001)
2014 年4 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要求,研究制定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根據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爐,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里明確指出:課程資源既是課程實施的支撐環(huán)境,也是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還是教學活動的展開條件。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能夠服務于歷史課程的一切可資利用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的總和。全國各地區(qū)條件千差萬別,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各地區(qū)應深入挖掘本地資源的優(yōu)勢和特色,充分發(fā)揮本地和學校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課程,使其作為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支持。
惠州,作為廣東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5 000 年文明史、1 400 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嶺南雄郡”、“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粵東門戶等美稱。改革開放后,惠州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加,形成了“老客家、新客家、都是客家人”的格局。新老客家對惠州本土歷史了解多少呢?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發(fā)現,學生還有很多外地來的老師,大多僅限于知道惠州有個西湖,是因為大文豪蘇軾來過。惠州豐山公園附近有個陳炯明史料館,陳炯明是誰?為何要為他建館?不知道。惠州的四東文化是哪四個,也基本答不出來……學生對惠州的城市文化了解甚少。基于此調查我們認為,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開發(fā)一本關于本市的鄉(xiāng)土歷史校本課程特別有價值。從學生身邊熟悉的歷史課程資源出發(fā),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加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強化情感上的認同。在開發(fā)和實踐鄉(xiāng)土歷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立足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動學生的能動性,能夠使歷史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
四東文化即東江惠州民俗文化、東坡寓惠文化、東樵宗教文化、東江革命歷史文化,是惠州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是惠州的城市名片。身為惠州人,應該對自家的城市文化有所了解。基于此,我們將鄉(xiāng)土歷史校本課程的內容初步定位為學生耳熟能詳的四東文化中的內容:惠州的特色美食,惠州的名人,惠州的紅色革命文化。我們期望從學生耳熟卻不能詳的點出發(fā),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以此來加深對家鄉(xiāng)的認同。
對校本課程的內容初步選定后,我們將學生分為三大組:惠州特色美食組,惠州的名人組,惠州的紅色革命文化組。每個小組8~10 人。小組成員自行分工,采訪同學、家人、鄰居等,確定自己想要的具體內容。自行到市圖書館、上網查閱相關的內容,做好簡介,并制作成PPT,在課上與大家進行交流。學生搜集、分享的內容體現了學生對本地歷史的了解和興趣所在,由此我們最終確定了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對惠州的城市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加深。在搜索資料的過程中,多方采訪、實地考察,史料查閱、搜集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參與、體現學生興趣的校本課程內容更加具有可實施性。
核心素養(yǎng)不是簡簡單單地說教能夠實現的,需要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思考。我們在校本課程運用過程中注重設計各種實踐活動,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能力。
惠州西子湖畔、紫薇山下,埋葬著近代廣東史上的一位風云人物——陳炯明?;葜萑藢τ陉惥济鬟@個名字,其實并不陌生:他是“反動軍閥”,他是東征軍的首要討伐對象,他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個反派角色。熟悉歷史的朋友甚至還會津津樂道一下“六一六兵變”……但歷史人物,往往比人們所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那么如何評價陳炯明呢?我們在校本課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請查閱資料,制作出陳炯明的大事年表,并談談你如何評價陳炯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我們將學生分為4 大組,利用假期查閱資料,參觀陳炯明史料館等活動,明確自己的觀點并用史實去論證。在選取史料中我們要求學生注明出處。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搜集史料的途徑和方法,在史料選取時,學習到要選取有說服力的比較可靠的信史,也明白了史料互證的道理。通過分享交流,學生理解了對同一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解釋,所以要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從而做出客觀的評判。通過這個校本課程的活動設計,學生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有了提升。
惠州西湖是惠州最有名的風景名勝。北宋紹圣元年九月(1094 年),蘇軾因朝廷內部黨爭而貶謫惠州,并在此度過了近三年。其間時常游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的名句“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生動描摹了暮色晚霞中塔影搖曳、余暉逐波的動人場景。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成為惠州乃至嶺南的廣告詞。蘇軾的詩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名氣僅次于杭州西湖。所以我們在惠州名人這一課中要學生查閱資料,介紹蘇軾的一生,以及蘇軾在惠州的所作所為。通過分享學習,學生認識到:蘇軾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成為惠州寶貴的文化遺產;他資助興建的“兩橋一堤”,歷經多年仍為惠州民眾提供著便利等。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我們又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惠州的很多景點都和蘇軾有關,現在你已經了解了,過幾天你的朋友將從外地來,請你選取一個與蘇軾相關的景點,寫一個旅游宣傳詞,屆時向你的朋友介紹。談談你認為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利用蘇軾名人資源,提升惠州的城市知名度。
飛鵝嶺公園是我校附近新設的公交車站牌,學生耳熟能詳。但到底為什么要紀念?我們要怎么樣紀念?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向學生詳細介紹了飛鵝嶺公園。飛鵝嶺公園即東征紀念公園,緊鄰惠州西湖。飛鵝嶺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兵家重地。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曾親臨飛鵝嶺指揮戰(zhàn)斗,現保存有東征軍攻打惠州時留下的戰(zhàn)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國民革命軍東征戰(zhàn)士群像、紀念館等。是國民革命軍東征在惠州的重要遺跡,見證了東征戰(zhàn)士英勇殺敵的豪情和熱血。公園內的登山步級、爬山廊、眺望臺、園林小品等,頗具嶺南建筑特色。飛鵝嶺公園,融風景名勝和歷史事跡于一體,具有紀念教育意義。在了解了該景點的歷史后,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惠州市市政府計劃對飛鵝嶺公園進行改造升級,擬將設計一個紀念碑,你認為碑文應該怎么寫?請寫下你的設計并說明理由。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家國情懷——重在引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民族、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并充分依托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鄉(xiāng)土歷史資源的育人功能,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痹卩l(xiāng)土歷史校本課程中通過這樣具體的活動設計,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參與到家鄉(xiāng)城市的建設中來,在實踐中提升作為公民應該有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以鄉(xiāng)土歷史資源為情景,以活動為載體的鄉(xiāng)土歷史校本課程,可以傳承歷史文化,加強學生對本地的認同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