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學院 江蘇·蘇州 215500)
正如前文所說,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一門語言最有效并且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文化導入策略對于當今許多高校來說也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必不可少的幾門課程是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以及英美國家概況,這些課程的開授看似與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以及英語本身的研究無關,但作為一種知識儲備確實對于英語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同樣的道理,對于德語的學習來說,采用文化導入的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具體實踐方式如下文所言:
首先,對于語言教授者來說,必須要明白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承載著其所代表的民族的精神品質(zhì)以及智慧結(jié)晶,因此,任何一種語言都被打上了種族的烙印。對于一名語言學習者來說,如果不是自己的母語,在學習任何一門第二語言的時候,首先都應該本著對該門語言所代表的國家以及種族的尊重以及向往的態(tài)度,其次才是對該門語言的深入了解與研究。
其次,對于學生來說,有趣的歷史淵源以及學習教材是持續(xù)學習這門語言的動力。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不難知道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少不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練習,那么興趣往往是主導這一切的源動力。對于德語學習者來說,了解并承認日耳曼民族璀璨的文化和思維,然后從中吸取精髓,有助于保持德語學習者的興趣。
最后,對于德語這門學科來說,加強文化導入可以豐富這門學科的內(nèi)涵。對于很多學校來說開展一門課程都希望能夠提高這門課程的專業(yè)度以及豐富內(nèi)涵,以便于學生們能夠提高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以及理解程度。試想一下,一門豐富有趣的課程和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哪一門更吸引學生的興趣,答案早已躍然紙上。再者,學習語言本身就是學習一種文化的過程,充分了解德語這門學科的豐富內(nèi)涵可以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看待問題以及世界的能力。
首先,對于任何一門語言學科的學習來說,最基礎的方面當屬基本詞匯以及語法方面的學習。就好比學習英語的時候,學者總少不了對詞匯的記憶。德語也是如此,首先需要大量地背誦記憶單詞,當對單詞的儲備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是升級到對句子的學習,如日常情境中常用的句型,地道表達方式等等。所以這就要求學校以及出版社等在文化導入方面占主導地位的主體提供大量的教材以及參考資料,方便學生們進行初步的入門學習以及進行深刻的研究。主要是包括基本單詞書,語法參考書,長難句解析教材以及德語文化背景教材等等。
其次,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網(wǎng)絡學習資源眾多。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還可以通過很多方式進行德語學習,例如通過影視與歌曲的模仿與大量觀看,往往比機械的單詞記憶以及語法練習有效得多。因為電影以及歌曲往往是帶入情境的,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個情境中學習一門語言甚至是任何知識效果都比枯燥的反復機械記憶好很多,并且遺忘的幾率也會小很多。所以這也就是近幾年高校紛紛采用情境式教學方法的原因。那么對于德語學習者來說,可以定期的對某些比較經(jīng)典的德語電影進行反復觀看并進行模仿,或者是對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德語歌曲進行學習翻唱等等,抑或觀看電臺節(jié)目如 ZDF Logo,每日德語聽力上的資源等,有意地模仿以及長期堅持學習都可以大大的改善學習者的口語發(fā)音、提高語感以及增加口語地道表達方式的積累,直到能夠?qū)τ谀承┣榫车幕卮鹜菞l件反射般的進行回答,而不是現(xiàn)在大腦里思考這個情境所需要的單詞、句型結(jié)構(gòu)以及語法,畢竟,學生在說自己母語的時候也是進行條件反射性的回答。都說語言的學習靠的是刻意的模仿以及反復地訓練,其實更主要的是自覺地帶入情境,想象在一個非母語國家進行對第二門語言的學習,每天都被那樣的情境包圍著,而不是人為的課堂環(huán)境,這對于該門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幫助的。
最后就是學生要對知識進行主動學習,對于一些已經(jīng)入門的學生來說,其實已經(jīng)掌握了對于這門語言的學習方法,但是學會并不代表學得好,想要對這門語言進行深刻的學習還得靠知識的大量攝入。外文期刊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就是十分有利的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不僅緊跟時事,還在用詞方面緊跟時代潮流。相信很多出國留學生都遇到過這樣的窘境,那就是自己明明在國內(nèi)的時候?qū)Ρ鹃T語言的學習十分的深刻,對于教材以及考試都能有很大的自信,自己所得的分數(shù)也是十分優(yōu)秀,可是一到國外,當外國人張口和自己進行對話時,竟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反應甚至是不知所云。對于說本國語言的本地人所說的話表示懷疑,因為語法書上確實不是這么講的,甚至覺得本地人在進行日常交流時候,并不是很注重口頭表達的語言是否規(guī)范標準。再者就是,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載體,是隨著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就拿互聯(lián)網(wǎng)十分發(fā)達的當今社會來說吧,很多網(wǎng)友為了社交的便捷常常會創(chuàng)造很多的網(wǎng)絡用語,有些是幾個單詞的結(jié)合以表達這一堆單詞的意思,就好比當下比較流行的熱詞“喜大普奔”就是四個成語的首字結(jié)合而成的,分別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表達的是一件歡樂的事情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慶祝。這些熱詞往往在網(wǎng)絡上盛極一時,有些很快就淡出了公眾的視野,但是某些熱詞卻被永久地進行使用并且納入國際詞典等等。
當然,語言的發(fā)展本身就是個大浪淘金的過程,很多網(wǎng)絡用語的流行可能并不能代表人類語言使用的精進,所以隨著時間的消逝就會被大眾所遺忘,就像前文所舉的例子,對于“普天同慶”這類的網(wǎng)絡用語許多專家就進行了評價,丁道師專家表示,互聯(lián)網(wǎng)是個創(chuàng)意的聚集地,但是創(chuàng)意這個東西往往像一陣風,新的創(chuàng)意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某些風靡一時的熱點的消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也表示:一個詞語能不能流傳要看它的生命力,沒有生命力的詞語往往不能流傳太久。所以在學習德語等一門外語的時候,并不是一定要去網(wǎng)絡上搜尋當下最流行的網(wǎng)絡用語,而是要找準最權威的學習資料,本國最具有權威性的期刊報社就是很好的選擇。就好比對于學習英語的同學來說,就可以通過觀看BBC,ABC等比較有名的演講,或者是通過閱讀TIMES等期刊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并且學習當下比較流行的表達方式。德語也是如此,學習德語也可以從學習雜志如Deutsch Perfekt進行選擇,了解時政如derSpiegel,時尚雜志如Fokus,通過了解文化,提高德語學習能力。
在德語學習中采用文化導入的方式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策略,但是理想的策略與現(xiàn)實的執(zhí)行之間總是存在著偏差,就好比教師的教授方法,教師個人的知識儲備,教師個人對于德語學習所存在的時代偏差以及教材對于德語甚至德國的一些刻板印象都會對學生接受德語知識產(chǎn)生影響。
首先需要得到重視的是教師的文化知識儲備,對于很多德語教學者來說,首先自身需要很深厚的文化知識儲備才能夠給學生進行普及以及灌輸。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們長期的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與不斷更新,以便于能夠給學生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知識來源。另外從學校層面來說,應該給教師們提供很好的培訓與學習的平臺,不斷地提高師資能力。學校也可以加強與國外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是加強兩國學校之間的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兩所學校之間的優(yōu)秀學生交換學習的機會,或者是兩所學校之間教師們進行交流學習的機會都可以大大地加強文化導入,不但可以加強兩國文化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提升兩所學校之間的教學水平,培養(yǎng)一批更加優(yōu)秀的教師與學生。
其次對于教師們自身來說,應該積極主動地更新自身所學知識與文化儲備,不能片面地教授學生們知識,特別是在文化導入方面,片面的學習容易讓學生形成刻板印象,這對德語的學習是十分不利的。教師們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情境再現(xiàn),比如是某些電影得經(jīng)典橋段模仿與再現(xiàn),又或者是通過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幫助學生更好的在某些情境下學習并使用德語。其次教師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校園或者是社會采訪,主題比如圍繞“中國人眼中的德國”或者是“德國人眼中的中國”進行,采用跨文化交際的方式進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對比,了解在中德文化的差異下中德兩國人民之間的思維差異,從而進一步了解兩國語言交流之間的差異。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進行交流的必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語言還是人類璀璨文明發(fā)展的載體,不同地域的人說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也反映著當?shù)厝嗣竦乃季S方式以及良好品質(zhì)。因此,學習者在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時候,都應該借助教材或者網(wǎng)絡資源主動地學習國情知識,了解該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德語學習效率,還能夠幫助學習者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游刃有余。此外,教師以及學校也應該提供良好的學資源,教師們需要很好的平臺去更新自身知識面并且教授給學生,學校給教師提供培訓或者交流機會,給學生們良好的學習平臺進行學習,例如出國交換學習的機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