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勇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漢河小學 山東青島 266102)
隨著素質(zhì)教育被社會廣泛關注,學校和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在小學中,科學這門課程也被重視起來。在以往的科學課堂中,教學模式落后,教學內(nèi)容單一,導致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降低,是教學中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所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為之努力的方向。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科學、運用科學、明白科學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科學中發(fā)展自己的動手能力。只有有效實施課堂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意義與價值。
小學時期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的基礎階段,科學這門課程在小學學習中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專注能力。有效利用探究活動與小學科學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習科學的興趣,深入科學,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并掌握其科學方法。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小學科學的意義在于在課堂學習中,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檢驗科學真理,從而深刻明白科學的重要性。小學科學學習對學生有重大意義,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注重素質(zhì)教育,更關注對科學的教學。通過探究活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能讓小學科學教學內(nèi)容變得多樣化,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使其對學習充滿積極性。而且小學生通過科學學習,閱讀大量科學題材的書籍,利用休息時間定期到天文館了解科學的奧秘,不僅能豐富自己的課余時間,還能開闊眼界,拓展思維能力。在課堂上通過合作學習,積極討論,展示自我,能使學生的知識層面更加廣闊,老師給予一定程度的贊揚,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自己,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探究活動能夠推動小學科學課堂的進程,對其有重大意義。
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與思維能力的一門重要學科。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進步發(fā)展,科學這門學科也逐漸被許多老師和學校重視起來。而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學內(nèi)容與模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變得多樣化[1]。老師在課堂中要正確引導學生探究科學、運用科學,從而明白學習科學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只是依據(jù)課本講解科學知識,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常常會覺得科學過于深奧。并且在課堂上常常會出現(xiàn)老師“一言堂”的情況,沒有依據(jù)學生身邊的生活、事物結合書本進行科學教學,讓學生被動接受科學知識,使得課堂氛圍不活躍,教學內(nèi)容枯燥,從而逐漸對學習科學產(chǎn)生抵觸心理。而現(xiàn)在老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設立教學情景,有效引導學生探究科學。用學生身邊的例子結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融入課堂學習,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本中學到的“自行車胎為什么爆裂”中的知識點“熱脹冷縮”的原理。老師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比如石灰路面上的空隙,平常見到的溫度計,冬天的水管等。也可以在課堂做一個小實驗,比如準備一盆熱水,將乒乓球稍微捏扁,放入水中,它自己會慢慢鼓起來。小學生的好奇心重,動手能力也強,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實驗這種趣味教學,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快,使小學生對科學的世界充滿好奇,愛上科學探究。所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也是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策略之一。
書籍是小學生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在日常授課中,老師往往只是利用教科書講解科學知識,這其實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上課前備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jù)這堂課中的科學內(nèi)容知識,展開延伸,找一些有關于這堂課講解的科學題材類書籍或視頻,生動地講述并展現(xiàn)在小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科學的奧妙。老師正確引導學生不僅在課上,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閱讀科學書籍,也可以定期到天文館等場所了解科學[2]。這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并且,在日常授課中,老師不要局限在書本中,探究材料也是探究活動的關鍵部分。老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材料,在課上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注意力與積極性。讓小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獲得知識與能力。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本中學到的“巖石的科學”,老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搜集身邊的石頭,在課堂上了解石頭的紋理與硬度,可以將石頭進行分類,做成標本,更加全面地認識巖石的性質(zhì)。并且,老師可以將有關巖石類的書籍匯總講述給學生聽,也可以通過視頻展示給學生,使其了解巖石的用途等。比如,巖石可以建成橋梁、工藝品或者工業(yè)原料等,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讓學生明白巖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科學的價值。所以,豐富教學材料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策略之一。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松散。在一節(jié)課時間里,學生的專注力可能只有二十幾分鐘甚至更少,老師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專注力,又能讓課堂學習變得更有意義。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分組模式,學生之間合作學習,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從而快速提高課堂效率[3]。在小組中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老師要注意每個學生間的分工,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注意觀察、思考、勇于發(fā)言、積極參與,從而讓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科學、了解科學、深入科學,使科學探究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本中學到的“蘋果為什么落地”,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分組模式,讓學生分工合作。讓學生通過糖紙、書本、羽毛球等物體,將這些物體扔到地上,觀察物體下落的速度,并將這些情況進行記錄。老師正確引導學生討論關于地球引力的問題,讓學生親身感受科學的奧妙,并想象如果地球上沒有引力,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從中獲得啟發(fā),了解萬有引力的意義與作用。讓學生間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友誼,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無間,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全面掌握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促使其全面發(fā)展。所以,合作學習也是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策略之一。
結合以上情況,科學探究活動一直都是小學科學課堂的核心。將探究活動有效融入小學科學課堂,對小學生的科學啟蒙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建立小組學習模式,交流討論,分享探究科學的收獲,鞏固科學知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與欲望。通過探究活動學習科學,可以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提升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