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溪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 玉溪 653100;2.南昌師范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0;3.玉溪師范學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適應體育最初來源于適應身體活動,隨著對其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適應體育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發(fā)展,從一開始的“殘疾人體育”逐步發(fā)展成“適應體育”。隨著教育思維模式的轉變以及人文情懷的不斷體現(xiàn),人們對適應體育的理解開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時代性特征。適應體育課程的目標導向不再局限于關注人的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而是開始注重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其心理情感,強調要實現(xiàn)“全人”教育,這充分符合人本主義課程目標。另外,適應體育所涵蓋的對象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是針對在身體方面具有缺陷的人群,同時還針對心理方面具有疾病的人群,其適應范圍也變得更加廣泛,其涉及的知識體系也更加豐富,不僅涉及運動保健、體育訓練與體育游戲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涉及醫(yī)療康復、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營養(yǎng)學等學科知識。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研究,本文認為適應體育指的是在以人為本理念下,針對身心方面具有缺陷的特殊學生群體,通過多種學科融合式教學內容,運用復合式教學操作,來滿足保健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使其具有自我康復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專業(yè)課程,適應體育實際上是一種為了適應而被動調和的過程,主要強調適應性與發(fā)展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規(guī)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全面推進我國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由于體育保健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因而其課程目標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制定體育保健課程目標時,既要注重“全人教育”,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為準則,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對體育保健課程進行針對性與系統(tǒng)性改革。
體育保健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主要包括先天性的病理型與后天的傷病型,這對其生理與心理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屬于弱勢群體。因此,在制定體育保健課程目標時,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針對性地設置多樣化教學目標,要以核心目標為主導,構建多種教學目標融合發(fā)展的體系。首先,對于肢體殘疾類學生,體育教師應該設置一些技能比較簡單的體育運動,以用來改善其身體機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其身體缺陷;其次,對于存在運動損傷的學生,應該重點針對其損傷部位安排康復訓練,幫助其掌握自我康復的鍛煉方法與手段;再次,對于肥胖型學生,應該增強其健康意識,并配以合理的營養(yǎng)膳食,幫助其減肥塑型,并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生活習慣;最后,對于心肺功能方面患有疾病的學生,應該加強其有氧能力的訓練,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鍛煉其內臟器官的機能,并增強其心理適應性??傊?,針對特殊學生群體,應該做到因人而異,在充分滿足學生體育需求的同時,還應該設置具有個性化的課程目標,從而培養(yǎng)其體育學習興趣。
體育課程內容是體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適應體育主要強調適應性,即被動地調和與主動地適應,強調合理設置課程內容,以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強調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情感與體驗。適應體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體育課程內容盡可能地補償特殊學生群體的身心缺陷,不斷提升其體育學習能力,幫助其樹立自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到人文關懷,進而不斷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傊m應體育既要關注學生生理方面的缺陷,又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方面的疾病,在設置內容時,要充分體現(xiàn)其“適應性”。
教學組織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堂時間與空間的合理編排來實現(xiàn)其教學目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復式教學組織是教師在同一教學環(huán)境中對不同學生進行交替教學的特殊教學形式,也就是一種“同堂異課”的教學方式,在該教學組織形式下,需要在同一時間與空間內,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在體育保健課教學中,體育教師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根據(jù)學生的病理特性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根據(jù)不同組別的不同病理特性針對性地制定功能性運動處方,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運動處方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不同組別的不同情況,針對性制定運動目標、選擇運動項目以及設計運動強度,要做到因人而異。例如,對于肢體存在缺陷的小組,可以為其設置技術難度與運動量都比較小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項目;對于存在運動損傷的小組,可以為其設置有助于損傷部位康復的項目;對于存在慢性心肺疾病的小組,可以為其設置有氧休閑項目;對于體型過于肥胖的小組,可以設置健身健美類項目;最后,在組織課程活動時,應該在每一組學生中選出一名協(xié)助助手,來協(xié)助其他同學開展同伴練習,以不斷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能力。同時在每組練習結束之后,還應該引導學生對當堂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并及時做出自我診斷與反饋,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體育保健課程評價體系中,由于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因此需要更加多維的參與主體、更具針對性的評價內容以及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方法與手段。當前我國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評價體系中仍然存在不夠規(guī)范與完善之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大限制了特殊學生群體學習體育課程的熱情。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知識,殘疾、體弱的學生與身體健全的學生相比,其心理耐受能力更加脆弱,如果在體育教學內容難度與評價標準已經降低的情況下,學生仍然難以取得較好的體育成績,反而更容易加劇其自卑心理,從而使他們對體育產生排斥、逃避、恐懼等消極心理。因此,在高校體育保健課程評價體系中,應該設置與正常課程相等的分值制度,在具體的評價中,應該淡化運動技能方面的評價,注重其身心健康方面的評價。
校本課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能夠豐富并優(yōu)化學校課程體系結構,為教師的課程教學賦予更多的選擇權與決策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力,同時也能有效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而適應體育正好也是通過設計多樣化課程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權。
如今我國高校體育保健課程通常是由教授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的教師來擔任,這些教師對于適應體育所涉及的多方面學科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從而導致我國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水平始終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為了有效改善當前我國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狀況,應該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優(yōu)化,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為體育教師賦予更多的權力。同時,還應該對校內外的相關教師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與整合,將教育學、心理學與醫(yī)學等專業(yè)的教師組織在一起,成立適應體育教研小組,以共同致力于適應體育課程教材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的選用等,從而為共享校本課程的構建注入更多的活力。
適應體育是專門為滿足特殊學生群體多樣化需求所打造的專業(yè)課程,不僅需要學校的力量,同時也需要家庭與社會力量來為其提供個性化與類別化的支持與服務,進而逐步形成以學校體育為主、以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為輔的長效機制,從而為特殊學生群體的正常學習與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學校方面,應該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特殊學生的主要體育教育責任,一方面要為學生開展優(yōu)質的體育保健課程,幫助改善、彌補其身體方面的缺陷,提升其體育健身技能,培養(yǎng)學生參加體育實踐活動的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心理方面的疾病,促進其心理健康;社會方面,社會殘疾人協(xié)會、紅十字協(xié)會等醫(yī)療組織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積極推出更多能夠為殘疾人提供幫助的產品與服務,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保障,從而幫助其能夠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家庭方面,家長應該加強與學校的聯(lián)系,及時與學校溝通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加大對學生體育鍛煉與健康促進的監(jiān)護力度??傊诟咝1=◇w育教學中,應該建立學校、社會與家庭共同參與的協(xié)同培養(yǎng)模式,以為特殊人群提供充足的社會福利保障與教育權利保障,使其能夠健康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
在學校教育中,為了充分滿足人們的本質需求,漸漸產生了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是一種由學習者與助學者共同組成的團體,其成員既可以是幾個個體,也可以是幾個國家,學習者與助學者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分享與互動來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的學習任務,從而漸漸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基于適應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保健課程體系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就是要根據(jù)學生的病理特性將體育保健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針對不同組別的不同類型來設置相應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學習共同體模式下,學習者與助學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通過彼此的學習與共享、交流與合作,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增進彼此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與自主學習能力。另外,該模式也為教師實施復式教學提供重要的基礎,需要體育教師將提前錄制好的教學視頻、養(yǎng)生保健視頻以及健康講座視頻等上傳到QQ群、微信群等網(wǎng)絡平臺中,以便于學生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在線學習與交流,進而實現(xiàn)翻轉課堂教學,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