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丘縣第二中學
近幾年來,在政策的推動下,各地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但活動開展還是具有碎片化、零散性等特點,極大地制約了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如果不能突破這種瓶頸,就無法真正實現(xiàn)研學旅行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作用。
從民間到官方的探索。我國最早對研學旅行的關注來自旅游界。2003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國首個“研學旅行中心”,該中心組織編寫的《研學旅行手冊》一書,倡議江蘇、浙江等地區(qū)聯(lián)合打造華東研學旅行文化游黃金路線。2008年,廣東省將研學旅行寫入中小學教學大綱,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2012年,國家在全國選取了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同時確定了12個地區(qū)為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試驗區(qū)。在此期間,各地各單位也策劃開展了特色研學旅行活動。
相關政策推出。2013年2月,國務院印發(fā)《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2014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文件首次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從重要意義、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組織保障等五個方面對研學旅行的開展提出了要求。隨后,各省市積極響應號召,紛紛頒布關于推動中小學研學旅行的相關政策,如山東省于2017年7月發(fā)布了《山東省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實施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研學旅行”。
近幾年,得益于各級研學旅行政策的密集出臺,研學旅行不再以虛幻的素質教育載體形式呈現(xiàn),而是切實以實踐的形式成為學校教育的內核,日益扎根于眾多的中小學中。
學生參與度有待提高。研學旅行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當前的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無論在教師方面還是學生方面,都存在主體缺失的困境。一方面,在研學旅行主題選擇和研學旅行課題研究中,受制于旅行社或者研學旅行基地,尊重師生意見的做法多數(shù)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研學過程中,學生一般全程聽研學教師或者導游的講解,進行的是講授式的傳統(tǒng)教育,學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權利,他們的學習自主性遭到忽視。
活動目標發(fā)生了偏離。研學旅行的理想狀態(tài)應是以學為主、以游為輔,做到學與游的結合,在現(xiàn)實中我們卻往往把握不好研學和旅行之間的平衡,使這種活動要么變成只游不學的集體旅行,要么變成只學不游的校外課堂,活動目標不明確是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學校、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時常有兩種偏向:一種是只側重活動性體驗的目標,學生參與這個活動只是一種純粹的游玩,學不到任何系統(tǒng)知識;另一種是只側重知識傳授的目標,在這種目標的指引下,教師依然用灌輸?shù)姆绞竭M行著自己的校外課堂,學生無法得到一些技能的提升和情感的滿足。
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研學旅行實踐過程中的反饋與評價環(huán)節(jié)存在片面化困境,評價體系不完善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方法單一、內容單一和評價主體單一。在評價方法方面,集中于紙質化評價與質性的評價,質性的評價具有天然的主觀性,難以避免隨意性與主觀性的弊端;評價內容需要根據(jù)研學旅行主題的變動而變動,不能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模板套用;評價內容偏重于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測評,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方面比重較小。
力求“研行一致”。想要避免研的乏味、游的膚淺,既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jiān)督管理,也需要開展相關培訓,并在實踐中完善基地建設、線路建設、課程體系建設。首先,加強監(jiān)督管理。當前,研學旅行產品的監(jiān)管主要由工商和旅游等部門負責,這是導致“只旅不學”問題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門相關監(jiān)管措施的進一步加強與細化,形成監(jiān)督合力。同時,學生和家長也要對研學旅行有客觀的認識和理性的選擇,不能被純學或純玩的極端思想左右。其次,開展相關培訓。“研行不一致”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關部門和人員對研學旅行認識與操作不到位。因此,開展研學旅行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旅行機構,尤需補上教育理論這一課;對于學校的教師,則要強化戶外實踐這一課。再次,發(fā)揮示范的作用。注重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更好體現(xiàn)教育功能,是解決“研行不一致”的關鍵。應樹立一批基地建設、課程建設的標桿,讓一些先建設起來的立意高遠、目的明確、學有成效的項目成為模仿對象。
注重挖掘和利用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資源。課程與課程資源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課程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兩類,本文據(jù)此分類法,介紹校內和校外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校內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學習方式、教學策略,校內各種專用教室和校內各種活動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研學旅行并非無本之木,它可以在學校以往的活動經驗、選修課程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校外課程資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wǎng)絡資源。在校外課程資源的挖掘中,尤其要避免出現(xiàn)不顧學生知識背景,將校外研學基地的資源一攬子打包之后拋給學生的行為。例如,小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時,如果僅從館藏資源角度給學生介紹礦物、巖石,學生勢必會感到抽象、乏味。
完善總結評價體系,提高活動教育意義。教師的自我反思對教師專業(yè)成長非常重要,研學旅行活動也是如此,只有做好活動評價和反思,才能使這一類課程得到長足發(fā)展。例如,在活動結束之后,通過撰寫研學報告、舉行專題知識競賽、小組成果分享與展示等多種形式進行活動總結,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在旅行過程中拍攝的美景、得到的感悟、發(fā)現(xiàn)的興趣點和疑問,教師也可以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對遇到的相關知識進行回憶教育。通過這種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達到知識的鞏固與拓展,并促進學生組織表達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從活動中獲得體驗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