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市美術中學
2019年11月,教育部對外發(fā)布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提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該《征求意見稿》發(fā)出后,一時間關于教師的懲戒權成了熱門話題。因此,了解懲戒權的立論依據,發(fā)現教師行使懲戒權的現實困境并提出解決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懲戒權的理論依據。首先,教育活動具有社會職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管理與組織。教師合理恰當的懲戒旨在確保教育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其次,行為主義認為個體行為矯正的形式主要包括獎勵和懲罰。懲戒正是通過使學生產生厭惡或難過的感覺,來抑制不良行為的再次出現。最后,雖然性善論與性惡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但兩者均一致肯定了教育對人性的作用。教師對學生失范行為進行懲戒,是為了引導他們走向“善端”。
教師懲戒權的法律依據。西方發(fā)達國家基本都以法律的形式支持教師行使懲戒權,同時要求教師合法、正當地對學生進行懲戒。在《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出現之前,我國相關法律的一些條文中隱含著對教師懲戒權的肯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guī)定教師享有“對學生學業(yè)和品行的指導與評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育者有“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義務教育法》和《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也都規(guī)定了教育者對學生有“批評教育”的權利。
為了了解現實教學活動中教師行使懲戒權的現狀,筆者就對待懲戒權的認識態(tài)度、教師懲戒學生的方式、教師行使懲戒權的效果、影響因素四個方面的內容,對自己所在學校的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對教師懲戒權的認識和態(tài)度。在對教師是否享有懲戒權這一問題上,教師和學生存在明顯差異,超過50%的教師認為懲戒學生是教師的權力,66.99%的學生不確定或否定教師懲戒權。在對教師懲戒權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認識上,師生均存在比較模糊的認識,28.89%的教師不能明確區(qū)分懲戒與體罰;63.62%的學生不能區(qū)分懲戒與體罰,22.41%的學生認為教師懲戒學生是違法的。
教師懲戒學生的方式。面對學生的失范行為,教師最常用的懲戒措施是講理說教,其次是扣除個人量化分數(學生在班級的量化分數會直接影響學生學期末的評優(yōu)評獎,如果量化分數過低將被取消評優(yōu)資格)。教師和學生還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懲戒方式,如增加作業(yè)量、背單詞、為班級服務、寫反思、寫字帖等。
教師行使懲戒權產生的效果。98.89%的教師認為如果不懲戒學生的錯誤,他會繼續(xù)犯錯甚至出現更嚴重的錯誤;81.6%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懲戒對自己認識錯誤有效,84%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懲戒對自己改正錯誤有效。
教師行使懲戒權的影響因素。在對教師行使懲戒權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名時,教師和學生的選擇高度一致,依次是家長對懲戒的態(tài)度、教育法規(guī)、學生對教育懲罰的態(tài)度及情緒反應、社會媒體對教育懲罰事件的評論、學校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懲罰的態(tài)度、教育行政部門的規(guī)定、賞識教育、快樂教育理念。且有45.56%的教師表示在行使懲戒權時,遇到過學生或家長的過激行為。
通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影響教師行使懲戒權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缺少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教師行使懲戒權無法可依;另一方面,面對來自家長、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及社會輿論的壓力,教師只能采取比較溫和的懲戒方式,甚至是放棄懲戒權。
完善教師懲戒權的法律法規(guī)。我國中小學教師行使懲戒權的最大困境在于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做后盾?;诖?,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有關教師懲戒權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教師懲戒權的概念和內涵、使用方式、使用原則、使用程序和適用范圍,以及配套的監(jiān)督制度、申訴制度及學生救濟制度,確保教師懲戒權的順利實施。此外,中小學也可以通過研討會、座談會等方式,廣泛聽取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家長的觀點與建議,自行制定本校的教師懲戒權管理辦法。
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和綜合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加強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明確自身職責,敢于行使懲戒權,在懲戒學生時,堅守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堅持教育性原則,不能侵害學生的權利,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要使自己手中的“戒尺”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其次,教師應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觀念和管理方法,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隨時關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變化,對于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及時進行合理懲戒。
規(guī)范教師懲戒學生的方式。學??梢怨膭顜熒凑彰裰鲄f(xié)商的方式制定班級內的懲戒制度。一是自定懲戒標準。每位學生先列舉出過失行為和對應的懲戒方式,隨后再由全班同學舉手表決,所有在班級內達成共識的懲戒建議將以班級公約的形式固定下來,每學期修訂一次。二是自主承諾、自定獎懲。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自己本學期關于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目標和承諾,以及完成后的獎勵和未完成的懲罰。三是自查互查、自評互評。一旦有同學出現失范行為,則由組長在班主任、全班學生的見證下進行相應的懲戒,懲戒時需在視頻監(jiān)控下進行,組長應記錄懲戒的原因和過程,由教師、組長和受懲戒的學生共同簽字。
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強烈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有助于減少學生的違紀行為,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如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教師可以嘗試做一個旁觀者和協(xié)助者,構思、設計圖紙,采買物品、動手布置等環(huán)節(jié)全部交給學生。這一舉措既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動手能力,同時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他們能夠自覺愛護勞動成果。
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學校在制定學生管理制度時,應讓家長參與其中。制度確定后,由家長和學生共同簽字、實施。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管理方式,支持和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監(jiān)督教師懲戒權的使用情況,促使教師合理、正當地對學生進行懲戒,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