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社會生活情境理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適合培智學生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教學模式,構建適合培智學校教育特色的情境化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培養(yǎng)智力障礙學生從事簡單家務勞動、自我保護和適應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智力障礙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情境教學
智力障礙學生因自身智力低下、適應能力弱,無法獨立生活,從而影響到他們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正常生活。對于培智學生來說,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掌握必備的社會適應性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生活適應能力是培智學校教育的重點。目前,國際特殊教育倡導“社會—生態(tài)學模式”的本土化,力求在情境中實施生態(tài)化教育,在自然情境中訓練,學習情境不要虛假化,要自然化、生態(tài)化,在情境中用自然結果強化教育,注重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習得行為,在自然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行為。[1]社會適應課程是綜合課程,旨在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培智學校學生能夠順利適應個人的家庭生活,適應學校與社區(qū)生活,最后順利求職、擇業(yè)。社會適應課程應提供使學習者成功適應社會的經(jīng)驗,學生應掌握那些在社會競爭中成功存身立命所必需的概念和技能。為此,社會適應課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嘗試應用情境學習理論。[2]常見的教學設計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理創(chuàng)設智力障礙學生的社會情境
培智老師根據(jù)社會適應課程教學的需求來創(chuàng)設社會適應問題情境,激發(fā)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使其能夠在課堂的學習中主動參與,從而有效掌握社會適應的概念與技能,更好地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例如:在社會適應課“如何給教室的花草正確地澆水”的認知問題上,老師直接現(xiàn)場演示,讓學生不僅從知識上知道正確使用噴壺淋水的方式澆水,否則花盆里的泥土很容易被水沖出去弄臟窗臺,而且要從道德方面懂得在澆水時要小心謹慎,胡亂澆水,會潑濺到同學的身上。作為社會人,需要時刻換位思考,做到心中有他人。在社會適應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巧設社會生活情境,將智障學生引入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中。
二、巧妙創(chuàng)設快樂游戲的社會情境
情境教學,是基于學生的真實社會日常生活,根據(jù)教學需求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對培智學生產(chǎn)生影響的。例如:小林是一位自閉癥學生,情緒問題嚴重,易煩躁、愛發(fā)脾氣,難以自控,而且持續(xù)時間比較長。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教學,每當他情緒穩(wěn)定時,我就趁機牽著他的手在游戲室玩“跳跳床”,通過游戲,我與小林建立親密的關系,過了一段時間后,換一位同學和他手拉手玩跳跳床的游戲,一個月后,他們形成好朋友的關系。后來,我設計了循序漸進的球類游戲形式:單向無目標滾球—單向有目標滾球—師生互動滾接球—學生互動滾接球—投球入筐等,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我創(chuàng)設的是適合小林的游戲情境,小林真實感受到游戲的快樂后,從被動參與到主動融入人際交往的社會情境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游戲訓練,小林穩(wěn)定了情緒,改善了人際關系,重要的是避免了與他人的沖突,慢慢適應了學校的學習與生活,也學會了簡單的社會人際交往。
三、創(chuàng)設適度的媒體情境
媒體情境是指利用PPT、微電影、網(wǎng)絡資源、App教育游戲等進行教學。獨特的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達到“化無為有、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有助于提高培智學校社會適應課堂教學水平。媒體情境教學模式讓教師能夠對培智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在生活適應課“蒸米飯”的教學中,教師教授蒸米飯時,根據(jù)學生掌握的不同生活技能,根據(jù)學生能力的高低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水平強的學生屬于A類生,理解快,操作快,在蒸米飯的教學活動中,要求A類生學會自己看文字說明、視頻示范后,在家長的配合和指導下,親手完成蒸米飯,而且要求將每個環(huán)節(jié)拍攝成過程性資源,最后做成PPT課件帶到翻轉課堂,成為共享學習資源;要求B類學生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共同完成網(wǎng)絡搜索相關蒸米飯的視頻,通過微信、快手等在班級群中分享交流;C類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主要操作,洗米、淘米,最后上鍋蒸米飯。媒體教學注重學生在體驗、操作、探究和解決問題中獲得直接經(jīng)驗,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創(chuàng)設和諧的社會表現(xiàn)情境
特教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正確對待并注意保護學生的表現(xiàn)欲,不可以取笑、忽視或打擊學生的表現(xiàn)欲。積極而又合理地提供良好的展示平臺,應該讓學生在自我表現(xiàn)中發(fā)展自我管理能力、完善自我社會適應能力。例如,在“蒸米飯”教學課上,我專門提供機會讓膽小害羞的小花來演示蒸米飯的過程,她的舉動引來了學生羨慕的目光,激發(fā)了大家和小花溝通的欲望,她嘗試著和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表現(xiàn)情境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更好地掌握了生活技能。
本文從情境理論的視角出發(fā),探究了滿足智力障礙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需要的社會適應課程的情境化教學,構建了符合培智學生的教學模式,提升了智力障礙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廖冬梅.情景中的課程[M].第1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 GS[2019]GHB0460。
作者簡介:郭翠霞(1974.12—),女,本科,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特殊教育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