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摘? 要】小學數學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的基礎學科,教師要關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向學生滲透嚴謹思維、理性精神和數學審美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數學的整體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和德育思想,突破對數學狹隘、機械、死板的認知,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態(tài)度、數學意識和數學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026-02
【Abstract】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a basic subject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ability and quality.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adopt diversified methods to infiltrate students with rigorous thinking, rational spirit and mathematical aesthetic concepts, 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overall mathematics Recognition,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al literacy and moral education thinking, break through the narrow, mechanical, and rigid cognition of mathematics, and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mathematical attitude, mathematical consciousness and mathematical spiri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Moral education; Permeability; Strategy
一、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德育滲透點
小學數學是必修基礎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有獨特的價值,要充分挖掘和提取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利用各種數據、圖表、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等載體,向學生滲透德育思想和理念,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心理發(fā)展、人格養(yǎng)成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極其豐富,可以利用主題圖、插畫、例題、數學小活動等查找學科德育點,教師要厘清教材中的每一個內容,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確定德育滲透點之后,合理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突顯小學數學的德育滲透價值和功能。
在小學數學的主題圖中均設有一個情景,教師要挖掘形象、直觀的主題圖內容,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為例,主題圖中給出了鳥類、爬行類、哺乳類等三個類群,并在注釋中標明了“哺乳類動物”的特點,并初步了解哺乳動物的概念和類型,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并在提示語“濕地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野生動物”之中,了解和掌握濕地的重要作用,意識到保持濕地、愛護環(huán)境、保持野生動物多樣性的現(xiàn)實意義。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分數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歷史,激發(fā)學生了解分數的欲望,順勢進入分數的意義和讀寫的學習內容之中,逐漸開啟學生對分數認識的大門。
同時,教師還要將學生由課堂帶向課外,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突顯小學數學的德育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活動與實踐中滲透德育元素,以“我是小小設計師”為例,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圖形旋轉、平移等方法,設計出新穎別致的漂亮圖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興致盎然地投入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審美觀念和意識,實現(xiàn)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的德育滲透。
二、適時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和德育滲透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宜的德育滲透方式,如:教師口頭表述式、學生自發(fā)感悟式、教師引導式等,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計和調整,真正達到小學數學德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以學習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除法》一課為例,教師采用引導式的德育滲透教學方式,以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時的疑問開始本堂課的引導:“為什么15÷3不表示成左邊這樣的豎式,而要寫成右邊這樣的呢?”引出一系列問題:為什么除法豎式寫法有些另類呢?這樣書寫的好處有什么呢?進而啟發(fā)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探究,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德育滲透,讓學生拋開思維的定式束縛,逐漸形成“提問不羞”“有惑必問”的學習態(tài)度,實現(xiàn)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探尋“規(guī)定”中的道理,并要在教學中通過舊知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發(fā)對舊知產生懷疑和思考。適時鼓勵學生“質疑要趁早”的懷疑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尋求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探索精神,以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以數學的思維分析實際問題,通過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產生懷疑、善于反思、求真求實的德育素養(yǎng)和理念。
三、通過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數學學科給人以理性、嚴肅的老學究之感,然而深入小學數學教材之中,那可愛又適宜的卡通插畫、曲直多變的線條、旋轉的幾何圖形,都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美感,教師要通過適當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審美,呈現(xiàn)小學數學獨特的生動之美,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直覺,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其中之美,在潛移默化中鑒賞和感知數學之美,對學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審美理念。
在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游戲”一課中,教師通過課前“小魔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表演硬幣“穿”杯子的魔術,硬幣無法直接穿過杯子,那只能是拿杯底的手中原本就有一枚硬幣,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轉換思想。教師對學生進行啟迪和引導:“如果讓這個黑板擦穿過洞,你們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嗎?”學生回答:“讓洞變大就可以實現(xiàn)。”當洞越來越大時,學生看到即使把邊剪得再細也無法超過這張紙的邊,這張紙的邊緣將洞的大小限制住了。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思考:“如果我們要突破這種限制,應當怎么辦呢?”學生思考后回答:“剪開。”教師繼續(xù)提問:“剪完后的紙條是斷開的,那么有什么方法是剪完后不用連接,直接就可以形成一個洞呢?”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大膽操作和實踐,采用“排骨式”“內排骨式”“面包圈式”“連環(huán)洞式”等方法,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和反思,最終探索到剪出大洞的方法。
四、巧妙運用課堂“突發(fā)狀況”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并非固定不變的,各種不可控的外部環(huán)境干擾對會教學產生影響,教師要善于并巧妙運用課堂的“突發(fā)狀況”進行德育滲透,將看似“危機”的數學課堂作為德育滲透的良好契機。
以《認識除法》的課堂教學為例,在分步講解除法豎式的意義時,教師發(fā)現(xiàn)本應預先貼上的小圓片沒有貼上,要將15個小圓片貼到黑板上耗時較多,教師巧妙而不動聲色地在課堂上將圓片貼于黑板上,并適時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將這些圓片想象為籃球、排球、蘋果、西瓜……在學生興致盎然的思維活動下,將圓片全部貼于黑板上,使課堂渾然一體毫無違和之感,有效化解數學課堂的突發(fā)小狀況,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五、注重評價的導向性
在小學數學德育滲透教學之中,教師要將德育因素滲透于評價之中,要注重課堂上教師評語的正面導向作用,善于抓住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適時恰當地對學生的正面行為進行鼓勵,讓學生產生內心的驕傲和自豪之感,繼續(xù)保持優(yōu)秀的品質,達到水到渠成的德育效果。還要充分利用作業(yè)、考試、學業(yè)評價表、成績記錄表等課后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表現(xiàn)進行記錄和反饋,要運用積極評語鼓勵和引導學生發(fā)展,讓學生享受到被贊賞、被認可的喜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熱情。并要不斷完善評價體系,抑制和調控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采取對策進行有效監(jiān)督和抑制。如:可以設計課堂德育達標卡,對每節(jié)課的學生德育達標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在期中和期末測試時增加德育考評內容,進行學生德育學習的綜合評定,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萍.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
[2]李冬,劉洋.小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成才之路,2016(28).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