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承相
黃庭堅跋其所作《戲詠蠟梅二首》后云:“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木身與葉乃類蒴藋。竇高州家有灌叢,能香一園也。”任淵注此詩,引《王立之詩話》云:“蠟梅,山谷初見之,戲作二絕,緣此盛于京師?!贝撕竽纤侮惥耙省度紓渥妗?,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皆從此說。據(jù)任淵編年,此詩作于元祐元年(1086)冬,也就是說從此年之后,蠟梅花的聲名才得以藉山谷詩之揄揚而廣為傳播。
一、 臘梅還是蠟梅?
根據(jù)黃庭堅的跋語可知,蠟梅花在北宋中期生長于開封、洛陽地區(qū),香氣與梅花相似,因其花瓣顏色像女功所捻蠟油之色,因此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蠟梅”。蠟梅的枝葉與蒴藋類似,黃庭堅偶入竇高州家花園,從中發(fā)現(xiàn)了蠟梅灌木叢,香氣充溢整個花園。由此可知,蠟梅花并非黃庭堅命名,而是當(dāng)?shù)厝说乃追Q,原因是其花瓣似黃蠟之色。
范成大《梅譜》對蠟梅記載更為詳細(xì):
蠟梅。本非梅類,以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蠟梅?!灻废銟O清芳,殆過梅香,初不以形狀貴也。故難題詠。山谷、簡齋但作五言小詩而已。
范成大除了繼續(xù)強調(diào)蠟梅花顏色深黃、花密香濃之外,還指出由于此花形狀不佳,因此在詩詞中難以題詠。為了印證這一觀點,他把黃庭堅、陳與義只是為此花作“五言小詩”當(dāng)作證據(jù)。不過他的這一論據(jù)并不扎實,黃庭堅除了《戲詠蠟梅二首》這樣的“五言小詩”外,還有《蠟梅》《從張仲謀乞蠟梅》《短韻奉乞蠟梅》等七言之作。
蠟梅入冬即放,冬盡而結(jié)實,因此又被稱為“臘梅”。清《花鏡》載:“蠟梅,俗作臘,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相近,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故有是名?!蹦敲催@種開于初冬之時,色黃而香氣似梅的花究竟應(yīng)該叫“蠟梅”還是“臘梅”呢?黃庭堅是不是最早歌詠此花并由此使其名氣大噪的文人呢?
唐詩中已有“臘梅”之說,如杜牧《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詩“越嶂遠(yuǎn)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似乎“臘梅”之名早出。不過杜牧所和邢群原詩“經(jīng)冬野菜青青色,未臘山梅樹樹花”,明顯“臘梅”是“未臘山梅”的簡稱,也就是說這是臘日之前開放的梅花,并非“蠟梅”。
類似的證據(jù)在宋人高似孫所編《(嘉定)剡錄》卷九中也能找到,“蠟梅聲名自蘇黃始,徐師川詩所謂‘江南舊時無蠟梅,只是梅花臘月開也。王梅溪《剡館蠟梅詩》‘非蠟復(fù)非梅,誰將蠟染腮。游蜂見還訝,疑自蜜中來”。似乎可以確定,在南宋之前,“臘梅”二字一般是“臘月梅花”的縮略,并非“蠟梅”之別稱。但是到了后世,由于“蠟梅”花期與“臘月”關(guān)系密切,因此也就有了將二者混淆,將“臘梅”當(dāng)作“蠟梅”別稱的說法。
從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不同版本間“蠟”“臘”二字的不同,大概可以推測“蠟梅”混為“臘梅”的時間。《叢書集成初編》所收《竹坡詩話》以《百川學(xué)?!繁緸榈妆荆栋俅▽W(xué)?!繁尽吨衿略娫挕匪灸怂伪荆虼烁咏?。其書卷二有云:“東南之有蠟梅,蓋自近時始。余為兒童時猶未之見,元祐間,魯直諸公方有詩,前此未嘗有賦此詩者?!比欢鞒珪x刻《津逮秘書》,所收《竹坡詩話》已作“臘梅”。因此可以推測,至遲到明末,“蠟梅”與“臘梅”已無區(qū)別。另外,《竹坡詩話》還記載,政和年間李端叔曾作詩詠蠟梅花“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尋常兩等看”,可見南宋時蠟梅花在江南地區(qū)已廣泛在家中種植。對于這種流俗之誤傳,明萬歷間人王世懋在《學(xué)圃雜書》中已有辨正,“蠟梅是寒花絕品,人言臘時開,故以蠟名,非也,為花色正似黃蠟耳”,這也可以反證明朝萬歷時這種混淆已經(jīng)很常見了。
二、 黃庭堅與蠟梅花
前文已述,杜牧詩中之“臘梅”指的是“未臘而開之山梅”,與本文所論“蠟梅”無關(guān)。其實,周紫芝所謂蘇黃之前無人吟詠蠟梅之說并不準(zhǔn)確,至少目前有一位可以肯定作詩詠蠟梅是在蘇黃之前,那就是王安國。王世懋《學(xué)圃余疏》云:“考蠟梅原名黃梅,故王安國熙寧間尚詠黃梅,至元祐間,蘇黃命為蠟梅?!蓖醢矅饵S梅花》詩云:“庾嶺開時媚雪霜,梁園春色占中央。未容鶯過毛先類,已覺蜂歸蠟有香。弄月似浮金屑水,飄風(fēng)如舞曲塵場。何人剩著栽培力,太液池邊想菊裳?!狈交亍跺伤琛吩u此詩曰:“熙寧五年壬子館中作,是時但題曰黃梅花,未有蠟梅之號。至元祐蘇、黃在朝,始定名曰蠟梅,蓋王才元園中花也。直方之父作頓有亭時,則蠟梅詩開山祖,似當(dāng)以平甫詩為首也?!逼溆纱丝芍?,早在黃庭堅作《戲詠蠟梅二首》之前十四年,王安國已有詠蠟梅詩,但尚未稱“蠟梅”之名,而是以“黃梅花”呼之。方回認(rèn)為應(yīng)將“蠟梅詩開山祖”的名頭還給王安國,至為允當(dāng)。不過他言下之意,黃庭堅初見并賦詩定名之蠟梅來自王才元園中,則稍有不確。另外,方回將蘇黃并列與蠟梅定名相關(guān)聯(lián)也不夠?qū)徤?,東坡詩《蠟梅一首贈趙景貺》據(jù)《蘇軾年譜》作于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因此,以詩為蠟梅定名之功應(yīng)由山谷獨膺。方回的考證可以說是先解一疑,又生二誤。
黃庭堅初識蠟梅花的時間是元祐元年,地點是京師開封的駙馬都尉王詵家中。此前一年的四月十四日,在德平任上的黃庭堅接到轉(zhuǎn)任校書郎的詔令,九月到京,與蘇軾初見。從此以蘇軾為中心,京師文人圈時為詩酒之會,這也是山谷得見蠟梅的機緣。
王詵,字晉卿,熙寧二年(1069)尚蜀國大長公主,拜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元豐二年(1079),因受蘇軾牽連貶官,元祐元年復(fù)官,次年冬天,黃庭堅在其花園中見到蠟梅花,并作《戲詠蠟梅二首》。其后王詵又賦蠟梅詩七絕一首索和,于是黃庭堅又作《蠟梅》一首,詩中有“埋玉地中成故物”句,蓋因蜀國公主此時已下世之故。此詩蜀中舊本題下注云“和王都尉”,可見是王詵之作在前,但王作已佚。同樣是在這一年冬天,當(dāng)黃庭堅聽說另一位名叫張詢的朋友所居住之官寺后有野生蠟梅花開放時,又作詩《從張仲謀乞蠟梅》求取??梢韵胍?,此時家養(yǎng)蠟梅花或許比較少見,更多的還是在野外生長。
如果說黃庭堅和以蘇門文人對蠟梅花的詩意化起到關(guān)鍵作用的話,那么王才元、王直方父子則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元祐初年,以蘇軾為核心的蘇門文人圈都居住在開封北門東觀,王棫城南建有別墅,蘇門文士常集其家,詩酒相會。元祐三年正月十七日至三月一日,蘇軾、孫覺、孔文仲知貢舉,山谷為參詳,鎖居禮部試院。試畢開院,王棫遣人送來梅花三種,黃庭堅作詩《出禮部試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種皆妙絕戲答三首》答之,詩后跋云:“州南王才元舍人家,有百葉黃梅妙絕。禮部鎖院,不復(fù)得見。開院之明日,才元遣送數(shù)枝。蓋是歲大雨雪,寒甚,故梅亦晚開耳?!庇职显疲骸霸v初,鎖試禮部,阻春雪,還家已三月。王才元舍人送紅黃多葉梅數(shù)種,為作三詩,付王家素素歌之?!庇纱丝芍鯒Ъ抑兄灿卸喾N梅花,此時給黃庭堅送來的三種梅花,其中既有紅梅、黃梅,還有多葉梅。其中黃梅就是蠟梅。正常氣候下蠟梅三月早已凋零,但本年因為倒春寒,雨雪寒凍,因此梅花晚開,蠟梅也得以未凋。未幾,王直方作詩告知黃庭堅其園中梅花已落盡,山谷又次韻和答。此外,王直方還曾寄《蠟梅》詩與山谷索和,其詩云“紛紛紅紫雖無韻,映帶園林卻要渠。誰遺一枝香最勝,故應(yīng)有客問何如”,但黃庭堅并未和作,見黃庭堅《與王立之帖》“辱教,并惠示《蠟梅》詩,感嘆,恨多病不能繼聲耳”。又《與王立之承奉帖》云:“惠蠟梅,并得佳句,甚慰懷仰。”“昨日市中已見蠟梅開者數(shù)枝矣。”“蠟梅風(fēng)味想已能動人耳。”“蠟梅佳句,并荷勤意?!笨梢婞S庭堅對王直方家中之蠟梅念念不忘,而王直方常常寄蠟梅與蠟梅詩與山谷。不過雖然黃庭堅對蠟梅一見傾心,當(dāng)時卻還有人不喜此花。
雖然蘇軾集中沒有與王直方父子交往的直接證據(jù),但據(jù)《王直方詩話》及黃庭堅與王直方書信可知,蘇軾亦曾飲于其家,且王直方還曾欲往杭州探望蘇軾。蘇門學(xué)士集中都有與王氏父子交游唱和之作,主題也多是花果草木,如晁補之有《謝王立之送蠟梅》詩,黃庭堅有《次韻文潛同游王舍人園》,陳師道有《謝王立之送花》,張耒有《和立之消梅》(此梅非梅花,乃是梅子)等等。在江西詩派中王直方是一個“聯(lián)絡(luò)型人物”(伍曉蔓語),諸如饒節(jié)、謝薖、謝逸、洪朋等都有與王直方的詩文交往。晁補之為王直方撰墓志,載王氏死于大觀三年,時年四十一。晁沖之在王直方去世后過其舊宅,作詩云:“酴醿架倒花仍發(fā),薜荔墻摧石亦移。此地與君凡幾醉,年年同賦蠟梅詩?!贝藭r人去園空,酴醿花架已倒塌,但花卻依然開放。于是晁沖之回想起當(dāng)年眾人同醉園中之景,每年蠟梅開花時間都賦詩唱和。
三、 山谷詩中的蠟梅
北宋時期主要有四種梅花流行,即單白(江梅)、紅梅、多葉(緗梅)、蠟梅,其中緗梅花心微黃色,因此需要與蠟梅區(qū)分,緗梅最顯著的特點為多葉,且花主色為白色,故陳師道《黃梅五首》所詠為緗梅,自其句“舊鬢千絲白,新梅百葉黃”“花里重重葉,釵頭點點黃”可知。黃庭堅《出禮部試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種皆妙絕戲答三首》其三“病夫中歲屏杯杓,百葉緗梅觸撥人。拂殺官黃春有思,滿城桃李不能春”,前兩句寫緗梅,后兩句所寫即是蠟梅,因“官黃”乃正黃之色,緗梅花心乃是微黃,蠟梅為正黃之色。
今日可見蘇門文人詠蠟梅者,有蘇軾、黃庭堅、晁補之、陳師道四人,其詩作共15首,其中專詠蠟梅之作13首,黃庭堅《出禮部試院王才元惠梅花三種皆妙絕戲答三首》與晁補之《聞文潛舍人出試院約毅父考功尋春》二詩雖提及蠟梅,但并非以蠟梅為主題。13首中,蘇軾1首,黃庭堅5首,晁補之5首,陳師道2首,不過從篇目來說,黃庭堅四篇,其余三人皆為一篇,可以說明黃庭堅蠟梅詩的主題延伸更為廣泛,這也可以理解為后世提及蠟梅詩必言山谷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陳師道的兩首蠟梅詩就是和黃庭堅而作,可以看作山谷蠟梅詩最初之影響。從詩體而言,13首詠梅詩可以歸納為古詩、五絕、七絕三類,除蘇軾一首為古詩外,其余均為絕句,可見在詠蠟梅詩,短小精煉的絕句更為詩人所青睞。
從詠物詩的切入角度來說,作為一種從未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事物,第一批的蠟梅歌詠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蠟梅花“色黃”這一最顯著的特點,蘇詩云“黃蠟”,黃詩云“宮樣黃”“官黃”,晁詩云“輕黃”“黃梅花”,陳詩云“千點黃”,蘇詩用聯(lián)想的手法交代了這種“黃”的來歷,即蜜蜂采花所釀蜜之黃色,不過這與黃庭堅所認(rèn)為的“女功捻蠟”之成因不同。其次,蠟梅的特點“香”也在詩中被時時點出,如蘇詩“梅香”,黃詩“暗香”等,對于蠟梅香氣的特點,黃庭堅認(rèn)為類似于早開的梅花,晁補之則將其香氣來歷歸結(jié)為“月中清露”之滴浸花瓣。再次,蠟梅的形態(tài),黃詩“金蓓鎖春寒”描寫蠟梅含苞待放之貌,其色金黃,一個“鎖”字生動寫出蓓蕾緊抱之形態(tài),而蓓蕾鎖住的不只是蠟梅的花心,更像是把嚴(yán)冬的寒意深深鎖住,可謂句中之眼。蠟梅花小而體輕,故晁詩云“且看輕黃綴雪枝”,陳詩“體弱”一詞亦寫出其形態(tài)小巧之特點。
綜合來看,黃庭堅的蠟梅詩對蠟梅花的描寫最為全面準(zhǔn)確,既刻畫出蠟梅的形態(tài)、顏色、香味,又突出了蠟梅與其他梅花的不同。從詩歌藝術(shù)的角度來看,黃庭堅的蠟梅詩同樣具有鮮明特點。如其“體薰山麝臍,色染薔薇露”兩句,上句寫花香,下句寫色黃,不用“香”“黃”字眼,而以他物之特點類比。山麝之臍乃麝香腺所在,奇香無比,薔薇花有白、黃、粉紅等色,但北宋楊億《談苑》記載“金陵宮中人,挼薔薇水染生帛,一夕忘收,為濃露所漬,色倍鮮翠”,黃庭堅用山麝臍來比蠟梅之香,薔薇露來喻蠟梅之黃,雖生澀卻新奇,正是山谷詩風(fēng)的體現(xiàn)。再如“埋玉地中成故物,折枝鏡里憶新妝”兩句,分別用《世說新語》何充嘆庾亮之亡如埋玉樹和《宋書》壽陽公主梅花妝的典故,又與所和答對象王詵之妻蜀國公主下世之今典相照應(yīng),體現(xiàn)了黃庭堅用典的精妙。尤其是在其余三人蠟梅詩皆用平鋪之賦法的情況下,更體現(xiàn)出黃庭堅追求詩風(fēng)特出的用心。
四、 小結(jié)
蠟梅花因其花色如黃蠟而得名,北宋時期開封、洛陽已有“蠟梅”之稱,黃庭堅元祐元年冬天在京師駙馬都尉王詵家初見此花,并作詩《戲詠蠟梅二首》詠歌之,這在詩歌史上最早明確提出“蠟梅”之名,“蠟梅”之名遂得以廣為傳布。后世之人因蠟梅開于臘前,故誤稱“臘梅”,南宋之前尚無舛誤,至明代將“蠟梅”混為“臘梅”已成常態(tài)。但是在黃庭堅之前已有人歌詠蠟梅,王安國《黃梅花》所詠即是蠟梅。王棫和王直方父子家中廣植花卉,其中即有臘梅,深得黃庭堅喜愛。蘇門文士常至其園賞花飲酒,并賦詩唱和,晁補之、陳師道、張耒等均曾參與其中。蘇軾、黃庭堅、晁補之、陳師道等均有詠蠟梅之作,但無論從詩作數(shù)量還是延伸范圍,山谷蠟梅詩均占鰲頭。諸家詩作多從蠟梅色黃、味香、花小等角度詠唱,蘇、晁、陳詩皆用白描手法,而山谷蠟梅詩多用典故,且古典與今典相結(jié)合,使其風(fēng)格獨立。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