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濱
繪本,英文稱PictureBook,意思是“畫出來的書”,是指以繪畫為主,附有少量文字表述的書籍。它主要是通過連續(xù)的畫面講述故事,把高雅如陽春白雪般晦澀難懂的繪畫藝術,以生動活潑的形象呈現(xiàn)給孩子們。根據兒童心理發(fā)育的特點,兒童的閱讀活動更多的是探索“悅讀”方式,即教師篩選世界著名的繪本故事作為文本,進行目的明確、計劃合理、組織有序的繪本教學活動。這是有效提升兒童閱讀能力的教與學途徑。
繪本閱讀存在的問題
選擇失序 筆者曾經在觀摩一節(jié)繪本課時,發(fā)現(xiàn)有八成的學生表現(xiàn)出缺乏興趣,懶于互動的狀態(tài),但執(zhí)教者在課后始終不明白原因,認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已經采取很多種策略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究其原因在于,該教師選擇的繪本不適合小學二年級的水平,而是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因為,繪本目前市面上或者教學參考上并沒有明確的年級劃分,教師往往根據個人經驗選擇繪本進行教學,容易導致所選的繪本或高于或低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導致兒童失去了對繪本的興趣。當然,讓兒童失去興趣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目前市面上的繪本良莠不齊,教師未必能選擇適切學生的繪本。
方法單一 “注意傾聽并能理解對方的話”和“養(yǎng)成兒童注意傾聽的習慣,發(fā)展語言理解能力”是對低年級學生的教育要求。而根據網上的一份調查,提到教師講授繪本的方式,94.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教師讀給幼兒聽。調查中也顯示:72%的教師在繪本教學中更關注結果,而忽略了兒童對于繪本的體驗、內心的感受、思維的多元性等。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在《讓大腦自由》一書中說:“大腦不關注枯燥的事物?!币虼耍偨Y出了注意力10分鐘法則,即課堂教學每10分鐘需要改變的事。繪本教學如果只有單純的傾聽,缺少了游戲元素的教學過程,那么就會是乏味的、不完整的過程??梢姡L本閱讀要讓學生“悅讀”,一定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策略進行繪本教學。
忽略圖畫 繪本是圖、文兩者合作建構的故事。調查卻發(fā)現(xiàn),85%的老師會選擇依靠文字的閱讀,而忽略了對圖畫的關注,但是低齡兒童幾乎只看圖畫反而不在乎文字。很多教師習慣性地用成人的思維、成人的閱讀模式、成人的眼光來看待繪本,進而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來引導兒童讀繪本,這往往就會導致兒童的閱讀興趣不高。
繪本閱讀意義
內容簡約,豐富情感 簡約是繪本最明顯的特點。首先,繪本故事的設計比較單一,一般只有一條主線,符合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特點,繪畫為主,文字為輔,有的甚至沒有文字表述。孩子閱讀時不需要通過文字,只需觀察圖畫就能知道繪本所講述的故事。其次,繪本上的圖畫,為了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形象,通常都是以卡通、兒童抽象畫等展示出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豐富的想象力。繪本符合小學生這一心理年齡特征,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激發(fā)孩子的想象。例如,在繪本《猴子摘香蕉》中,一個高大的背影,孩子們就會想到無數(shù)的可能:是大猩猩過來幫忙摘香蕉嗎?是猴子爸爸過來幫忙摘香蕉嗎?是一個魔法師過來幫忙摘香蕉嗎?一連串的預測,讓讀繪本變成一件很有趣的事。而且繪本的畫面都繪制精美,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細節(jié)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因為文字少,所以孩子反復閱讀繪本時都能夠放飛想象的翅膀,從而漸漸提高對文字的敏感度,豐富學生情感。
內涵深刻,構建品質 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理論多、敘述多的知識和道理往往是無法真正接受的,甚至會產生抵觸,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讀故事,其中的道理在故事中不言自明。兒童文學作家通常都會依據讀者的閱讀特點,選擇故事性強的,跟孩子生活實際有關聯(lián)的,又蘊含著深刻道理的來創(chuàng)作。這些道理就藏在畫面中,不需要很多文字描述。如閱讀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感悟子女與父母之間濃濃而又無法衡量的愛,學生讀了甚至滿含熱淚;與學生一起閱讀繪本《好餓的毛毛蟲》《最完美的王子》《一根羽毛也不能動》等,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自有其價值,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閱讀教學,培育素養(yǎng) 繪本是學生極為喜愛的閱讀素材,教師依托繪本,創(chuàng)新多種教學策略,與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相結合進行有效引導。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在“悅讀”情境中,提高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指導閱讀《蚯蚓日記》等趣味性繪本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空白填涂繪本,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法,記錄自己每天遇到的有趣或不高興的事情,并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畫下來,這種趣味的方式能訓練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寫話水平。如繪本閱讀《是誰偷了包子》,老師可以從題目入手:花花家的包子經常丟。咱們今天都來當警察,找出這個小偷。讓學生帶著角色體驗走進繪本,并嘗試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甚至辯論,在互相啟發(fā)、思維碰撞中,提升辯證思維水平。
探尋繪本“悅讀”策略
聽讀,走進繪本世界 優(yōu)質繪本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像詩一般簡短,像兒歌一樣有節(jié)奏,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順心順耳,是適合被大聲朗讀的“聽覺型文字”。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選的方法即是“大聲朗讀”。教師要配合故事情境來調整句式長短、聲音抑揚頓挫,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中,也可根據需要配上音樂跟著孩子一起大聲朗讀。例如,筆者是這么教學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的。
師:瞧,就是這一本繪本,到底講了個什么故事?一起來看視屏吧!
第一步:播放視頻《好餓的毛毛蟲》,老師配上旁白:
月光下,一個小小的卵,躺在樹葉上。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暖暖的太陽升起來了。
啪!從卵殼里鉆出一條又瘦又餓的毛毛蟲。
他四下尋找著可以吃的東西。
星期一,他啃穿了一個蘋果。可他還是覺得餓。
第二步:角色扮演,師生共讀:
師:星期二呢?小毛毛蟲你又吃了什么?
生:(填空式回答)星期二,我啃穿了兩個梨子,可我還是覺得餓。
星期三,我啃穿了三個李子,可我還是餓。(小毛毛蟲,你怎么總是餓呀!星期三,你吃了啥呢)
星期四,我啃穿了四個草莓,可我還是餓得受不了。(好餓,好餓呀!所以星期四你吃了)
星期五,我啃穿了五個桔子,可我還是餓呀。(星期五,你肯定吃得更多嘍!)
師:怎么總是餓呀!星期六可得大吃一頓。星期六,他啃穿了什么?每人讀一樣事物。
生1:一塊巧克力蛋糕;
生2:一個冰淇淋蛋筒;
生3:一條酸黃瓜;
生4:一根棒棒糖;
生5:一角櫻桃餡餅;
生6:一段紅腸;
生7:一只杯形蛋糕;
生8:還有一塊甜西瓜。
師:到了晚上,他就胃痛起來?。ㄔ趺崔k呢?聽?。?/p>
視頻:第二天,又是星期天。毛毛蟲啃穿了一片可愛的綠樹葉,這一回他感覺好多了。
現(xiàn)在他一點兒也不餓了——他也不再是一條小毛蟲了。他是一條胖嘟嘟的大毛蟲了。
他繞著自己的身子,造了一座叫做“繭”的小房子。他在那里面呆了兩個多星期。
然后,他就在繭殼上啃出一個洞洞,鉆了出來……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采取旁白講述、師生共讀、觀看視頻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激發(fā)學生閱讀繪本的興趣。教師把握該篇繪本的內在節(jié)奏,通過語調、語速、情境創(chuàng)設的變化,帶領學生走進繪本中,無需多說什么,學生明白其中的意蘊。“每本繪本都凝聚著獨特的創(chuàng)意,這就需要作為讀這一方面的父母,在給孩子們看書之前,先行了解書的結構和特色,洞悉作者的表現(xiàn)意圖,再發(fā)出聲音來朗讀?!保ü?jié)選自《如何給孩子讀繪本·02孩子的眼睛 大人的眼睛》)在青少年宮的繪本指導課中,教師會引導剛進入繪本“悅讀”世界的孩子們前面一個月,先聽讀繪本,進行磨耳朵,在此過程中奏響“悅讀”前奏曲。
觀察,讀懂故事 繪本,即圖畫書,取自日語中圖畫書的叫法“えほん”的漢字寫法,一般都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版式,封面、扉頁、正文等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文字與圖畫相互映襯,隨著畫面的變化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此在繪本中,圖畫不再是點綴,而是圖書的命脈,甚至有些繪本,一個字也沒有,只有繪畫來講故事。繪本閱讀教學中,要讓孩子仔細地去從顏色、線條、前后勾連進行觀察,指導孩子在繪本閱讀中善于發(fā)現(xiàn)細節(jié)、感悟隱藏的暗示、讀懂故事的含義。例如,在教學《最完美王子》,筆者帶領學生閱讀故事時,仔細觀察圖畫,觀察伊莎貝拉從臉上和身上的顏色變化、飲食變化、語言變化等,進行思考和預測,從而讀出伊莎貝拉在遇到青蛙之后的故事線索。除了在“觀察——預測——驗證”的閱讀中增強趣味性,更重要培養(yǎng)學生讀圖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故事,利于培養(yǎng)學生預測的準確性。加拿大兒童文學家諾德曼認為:一本繪本至少應包含三種故事形式——文字敘述的故事,圖畫講述的故事,以及兩者切合呈現(xiàn)的故事。文字與圖畫共同承擔著講故事的重要任務,一些著名的繪本甚至只有圖,而完全沒有任何文字輔助。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首要解決地是文字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探索。發(fā)現(xiàn)繪本所隱藏的深層含義,通過圖畫認知社會,從而使孩子們通過讀書獲取成長的營養(yǎng)。
預測,培育思維 為了符合兒童的閱讀特點,很多繪本是通過多次重復的相似情節(jié)與相似句型來連接畫面,組成旋復式的結構,比如《好餓的小蛇》《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猜猜我有多愛你》等。這種結構的好處,在于能夠在多次呈現(xiàn)中讓學生加深印象。教師要充分利用繪本這種特殊的結構,引導學生猜想情節(jié),通過猜想走到故事情節(jié)里,讓故事在學生充分想象和預測中完成銜接,甚至延伸、拓展。例如,在教學《最完美王子》時,筆者帶領學生通過猜讀走進繪本故事:伊莎貝拉散步的時候,突然看見了一只青蛙,她靠過去親吻了一下青蛙,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呢;猜中故事情節(jié)的孩子給自己鼓鼓掌,跺跺腳,可是,難道真的沒有什么事也沒發(fā)生嗎;請看這三幅圖,由這些觀察,我相信你一定推測出王宮這天晚上發(fā)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
研究表明:低齡兒童的思維發(fā)展尚未成熟,接受外界信息也比較慢,在不斷接觸同一件事物上,他們是不斷吸收信息,每次都會得到不同的收獲,這些收獲會慢慢轉化成自己的認知。教師進行繪本教學時,如果能根據故事內容設計一個個巧妙的問題,就能帶領學生一起猜想,一起預測,一起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繪本畫面會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引導學生產生一個個奇思妙想,便會對故事進行自我擴充、延伸,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考、預測推理能力以及聽說讀寫的語文素養(yǎng)。
結束語
筆者基于校外教育背景下的繪本“悅讀”策略研究,將充分發(fā)揮青少年宮的教育職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組織繪本閱讀活動,通過每周的繪本閱讀指導課,聯(lián)合社會力量加大推廣繪本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環(huán)境,通過多樣化閱讀繪本畫面中的一個個有趣生動的故事,然后用多種形式表達出來,讓兒童在情境、教師、同伴的相互影響下成為真正的閱讀者,使兒童“悅讀閱美,閱有滋味”,使繪本圖書在促進兒童發(fā)展中實現(xiàn)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青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