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全
摘 要:信息化教學是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而衍生的全新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信息化教學,應鼓勵學生進行學習資源的收集,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將問題解決作為學習活動的主線,通過支架式教學保障學習有效性,發(fā)揮目標導向功能,激勵學生學習,通過協作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高中數學;教學設計;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36-0116-02
信息化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環(huán)節(jié)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高中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靈活性與思維深刻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很多困難。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開展高中數學教學,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為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繼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對信息化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具體運用進行探討。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的要素
1.教學過程的設計是核心要素
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因為教學過程是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而只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興趣,才能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豐富的信息資源中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教師應學會制作教學輔助課件,使教學輔助課件在教學重難點時發(fā)揮作用,從而更好地完成信息化數學教學過程。
2.教學內容的新穎是能力要素
數學知識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連貫性與規(guī)律性,一旦學生落下某一節(jié)課的學習,就會嚴重影響后續(xù)學習進程。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的發(fā)生,數學教師應通過新穎的研究性學習專題,將教學情境中的問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將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3.教學計劃的制訂是目標要素
傳統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比較偏向按照課本的順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無法融會貫通,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而根據教學單元重新調整教學計劃,教師可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靈活展現出來。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絡,繼而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的方法
1.鼓勵學生進行學習資源的收集
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習資源的收集不僅關系到教學內容的拓展,而且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圖書館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同時,網絡上也有許多電子圖書與電子期刊,這些都是尋找教學資源的有效途徑,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因此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收集學習資源。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自己通過網絡或查閱書籍的方式收集的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學習資源,分為學習資源、教育性信息資源與知識資源三類,并在分類查閱中不斷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該保持學習的靈動性,同時每次的教學內容不可過多,否則就會出現學生難以理解的情況。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要求與以往教學經驗,以學生掌握和理解為基礎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并告知學生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內容,繼而保障學生在合理教學內容的學習中掌握知識。
3.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
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繼而在情境中有效學習新的知識,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轉變?yōu)橛腥さ膱D案或者視頻,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知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再利用微課呈現這些問題,使教學情境更加真實,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深入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只需引導學生融入到數學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不必直接告訴學生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
4.將問題解決作為學習活動的主線
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教師通過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數學思維的形成。學生在具有科學性、豐富性、延展性、探究性數學問題的驅動下,積極開展數學探究,能夠提高解決問題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信息化數學教學時,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設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與歸納總結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從而達到使學生自主探尋知識的目的。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課后復習鞏固微課,通過一系列問題,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進而實現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5.支架式教學,保障學習有效性
支架式教學下,教師應在教學時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識的“支架”,并借助“支架”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體現“教”與“學”方式的真正轉變。為此,教師要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信息化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事先制作學習任務單,并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根據自身學習能力完成預習任務。對于在預習中無法完成的任務,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己搜索,或通過遠程提問的方式求助教師。當然,在課后總結和復習中,教師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逐步將知識融入自己的腦海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6.發(fā)揮目標導向功能,激勵學生學習
在教學中制定具體、合理、可行的目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高中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內容有機結合,從而形成現階段數學教學的目標。目標導向教育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模式,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明確目標,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7.通過協作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的策略。協作學習不只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還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協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可通過網絡交流APP,讓學生將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fā)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在出現學習困難時積極主動地詢問教師或與同伴一起解決,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總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等手段已經逐漸被應用于各大高校教學中,而信息化教學設計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攻克學習難點、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和拓展教學資源等優(yōu)勢。因此,教師要合理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為學生設計全新的教學方案,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很好地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鄧璇.“生成性教學”理念指導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12).
[2]寸升萬.新媒體環(huán)境對高中數學教學信息化教育的啟示[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1).
[3]朱麗紅.融入信息技術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1).
[4]劉忠慶.基于信息化教學的高中數學教學研究[J].教育觀察,2019(11).
[5]李欣.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8.
[6]渠懷蓮.凸顯信息化教學優(yōu)勢,激活數學微實驗探究——“常見函數的導數”教學設計與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