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中,記載了一則關(guān)于貪泉的歷史故事。
貪泉在距廣州不遠一處名為石門的地方。時人相傳,喝了貪泉之水,便“懷無厭之欲”,即會產(chǎn)生無盡的貪婪欲望,即使是廉士亦貪。事實當然不是如此,這不過是貪官給貪腐行為找的借口而已。
東晉一位到此擔(dān)任刺史的官員吳隱之,途經(jīng)貪泉,酌而飲之,并賦一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夷齊”即伯夷、叔齊,是商代兩位有操守之士。此詩的大意是:古人說,喝了此水就會貪圖錢財,但若真是伯夷、叔齊這樣的人物,是不會改變自己操守的。此詩是作者的表白與自勉。
在廣州為官期間,吳隱之“清操逾厲”,外人雖議論紛紛,“然亦終始不易”。這樣一來,貪泉之名自然被擊破了。
與貪泉相對應(yīng),史書上也記載有幾處廉泉。其中以陜西漢中的廉泉較為著名。
《南史》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講當時在梁州(今陜西漢中)任職的參將范柏年覲見皇帝的故事。
宋明帝劉彧問:“廣州有一處貪泉,卿州復(fù)有此水不?”
范柏年回答:“梁州唯有文川、武鄉(xiāng),廉泉、讓水?!?/p>
范柏年在這里提到的是漢中當?shù)氐膬蓚€地名:文川、武鄉(xiāng);兩個水名:廉泉、讓水。漢中是著名的漢江源頭,大小河流交錯甚多,可稱頌的地名、水名也不少。但范柏年在回答中選擇了“文、武、廉、讓”這些包含美德字眼的地名、水名,突出了此地文化豐厚、山川秀美的形象。
聽到范柏年的回答,宋明帝也起了興趣。他隨即追問:“卿宅在何處?”
范柏年答道:“臣所居廉、讓之間。”表層看去,范柏年是說自己的住所在廉泉、讓水之間,其實是隱含著自己具有廉潔忍讓的品格之意。這番回答讓宋明帝甚為滿意。
從后來的情況看,范柏年絕非僅僅“善答”,他的作為,也顯現(xiàn)了其“文、武、廉、讓”的能力及品行。
范柏年任梁州刺史時,晉壽郡的李烏奴起義,聯(lián)系白水郡的氐人合兵攻打梁州。范柏年一面積極應(yīng)戰(zhàn),一面極力勸說叛軍歸降,最終李烏奴歸降,避免了一場血戰(zhàn)。
魏晉時期,政權(quán)交替多變,范柏年始終以廉潔自處、不阿權(quán)貴,后因招致齊武帝寵信的權(quán)臣胡諧之嫉恨,被逼自殺。
貪泉和廉泉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基于人們對廉潔風(fēng)骨的贊賞。飲貪泉之水而不貪,說明人自身的操守內(nèi)持對于為官清廉甚為重要;居廉泉、讓水之間,則體現(xiàn)了清廉為官需堅守的方正君子之風(fēng)。貪泉給人以警示,廉泉示人以榜樣,值得今天的人們仔細思量。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學(xué)習(x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