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立
近年來,學(xué)界對文學(xué)理論、批評史料的挖掘已經(jīng)較為充分,不僅繼續(xù)從別集、選本中稽考相關(guān)資料,還注重從各類筆記、古書凡例中爬梳剔抉,創(chuàng)獲不少,但是仍有不足之處,其中之一便是對類書之文學(xué)批評屬性的忽視。現(xiàn)有的中國古代文學(xué)批評史著作,未有一部涉及類書及文學(xué)批評的內(nèi)容。既然文學(xué)選本及其注本(如《六臣注文選》《古文辭類纂》等)可以進入文學(xué)批評史的研究視野,那么,具有選本功能、既“引文”又“類事”的類書(如《藝文類聚》等),也應(yīng)該成為文學(xué)批評史論述的對象。當(dāng)然,類書與文學(xué)批評的關(guān)系是隱性的,不如詩話、評點那樣直接、顯豁,鉤沉比較困難。筆者希望通過對《藝文類聚》①賦學(xué)辨體批評的挖掘與闡釋,引起學(xué)界對類書之文學(xué)批評屬性的重視。
《藝文類聚》輯錄賦作,必然有其標(biāo)準(zhǔn),即界定何者為賦、何者非賦,否則編纂工作無法開展?!端囄念惥邸肪幷呙鎸Φ氖羌娂嫃?fù)雜的學(xué)術(shù)傳統(tǒng):賦與其他相近的文體常常界限不清,有時頗難裁定,茲舉數(shù)例如下。
揚雄的《甘泉》,《漢書·揚雄傳》作“《甘泉賦》”②,王充《論衡·譴告》則作“《甘泉頌》”③。
崔骃評論自己寫的《七依》時,有“賦者將以諷”數(shù)語④,可見崔骃將《七依》視為賦;而《文選》卻將《七依》收錄在文體“七”中⑤。
《說文解字·氏部》:“楊雄賦:‘響若氏隅貴?!雹蕖绊懭羰嫌缳F”出自揚雄的《解嘲》,可見許慎認為《解嘲》是賦;而《文選》卻將《解嘲》收錄在文體“設(shè)論”中⑦。
《文選》設(shè)“吊文”一體,收錄賈誼《吊屈原文》⑧;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則云賈誼“為賦以吊屈原”⑨,認為此文是賦。
《漢書·陳遵傳》載,“先是黃門郎揚雄作《酒箴》以諷諫成帝”⑩,將其看作“箴”體文;而曹植《酒賦序》則云“余覽揚雄《酒賦》”?。
面對以上情況,《藝文類聚》編者做了如下裁奪。
《甘泉》為揚雄所作,《漢書》《新論》《文選》均作《甘泉賦》?,《藝文類聚》從之,作《甘泉賦》,解決了《甘泉》文體界定不清的問題。
《藝文類聚》卷五七“雜文部三”,設(shè)立有子目“七”,將凡是題目中含有“七”字的作品,均輯錄在“七”體中,以與“賦”相區(qū)別。
《藝文類聚》卷二五“人部九·嘲戲”之文體“答客難”下,輯錄有揚雄的《解嘲》?!按鹂碗y”不是文體名稱,而是文章篇名,筆者在《〈藝文類聚〉選錄的文體名稱和數(shù)量辨正》中已有辨析,并指出,《解嘲》應(yīng)歸入“難”體?。雖然《藝文類聚》對《解嘲》的文體歸類并不恰當(dāng),卻已顯示出編者“難”有別于“賦”的文體辨析意識。
《吊屈原文》被輯錄在《藝文類聚》卷四○“禮部下·吊”之文體“文”中,沒有遵照《史記》和《文選》的界定,而是將其界定為“文”,這是因為此文題目中有一個“文”字。
揚雄的《酒賦》,依《漢書·陳遵傳》,當(dāng)作《酒箴》,考其體式,與揚雄的“箴”體文相近,故作《酒箴》較為妥當(dāng);但《北堂書鈔》作“《酒賦》”?,《初學(xué)記》也作“《酒賦》”?。鄭文認為:“此文最早見于《漢書·陳遵傳》,自應(yīng)以《漢書》為準(zhǔn)。雖各書題作《酒賦》,皆后人所擬之名,不可以代《漢書》也?!?鄭文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就算題名是后人所改,最晚也在曹植所處的時代,因為曹植《酒賦序》中已言“余覽揚雄《酒賦》”。揚雄此作,題名“酒賦”者多,而題名“酒箴”者少,《藝文類聚》從一時之眾作“酒賦”。
為了能夠在編纂時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不造成歧義,在具體作品的認定上,《藝文類聚》編者采用“唯名是從,以題定體”的方法,即凡是文題中含有“賦”的,便確定為賦?!端囄念惥邸份嬩浀馁x,文題多為“××賦”的形式,“××”標(biāo)示文章內(nèi)容,“賦”標(biāo)示文章體裁。題目中的“賦”字,不一定都是文章作者自擬的,有的可能是《藝文類聚》編者加的,有的可能是編者遵從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看法。如荀況的幾篇作品,在《荀子·賦篇》中只有一字的題目“云”“禮”“針”“智”等?,而輯錄到《藝文類聚》中,則分別變成《云賦》《禮賦》《針賦》《智賦》等,顯然,題目中的“賦”字,是編者因為《荀子·賦篇》有個“賦”字,連類而及加上的。又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得與諸生游士居數(shù)歲,乃著《子虛》之賦?!?《漢書·敘傳》載:“作《幽通》之賦,以致命遂志?!?《藝文類聚》輯錄這兩篇賦,題名分別為“子虛賦”“幽通賦”,則是遵從人們對這兩篇作品的一般看法。
“唯名是從,以題定體”的方法,簡單易行地完成了對賦體的界定,給編纂工作帶來便利,這使《藝文類聚》輯錄的各種文體的外在特征明顯,彼此界限分明。其書文體分類細密,名目繁多,便于讀者按文體揣摩文章技法。
《藝文類聚》輯錄的賦作,多以“××賦”為題,而與賦相近的文體,諸如頌、七、吊文、難、連珠等,沒有與賦混雜在一起,而是將它們作為獨立的文體,單獨標(biāo)注,分別輯錄。之所以這樣操作,不僅因為頌、七、吊文、難、連珠等文體的作品題目中沒有“賦”字,更因為這些文體有的只是賦的旁衍。劉勰稱對問、七、連珠三種文體為“文章之枝派”?。程千帆承襲劉勰的觀點,且明確指出這三種文體為“賦體之旁衍”?。在《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著錄了唐前這些文體的單體作品集,如專收頌體的《靖恭堂頌》《頌集》《木連理頌》(皆見《隋書·經(jīng)籍志》),《皇帝瑞應(yīng)頌集》(《新唐書·藝文志》);專收枚乘《七發(fā)》及其仿作的《七集》《七林》(皆見《隋書·經(jīng)籍志》),《七林集》(《舊唐書·經(jīng)籍志》);專收吊體的《吊文》《吊文集》(皆見《隋書·經(jīng)籍志》);專收答難體的《設(shè)論集》《客難集》(皆見《隋書·經(jīng)籍志》);專收連珠體的《連珠集》《制旨連珠》(皆見《舊唐書·經(jīng)籍志》)?。這些著錄表明,從東漢以來,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人們的賦體觀逐漸從模糊轉(zhuǎn)向清晰,賦與頌、七體、吊文、難、連珠等文體逐漸分離開來。《藝文類聚》的文體分類,既沿襲了前代的做法,又具有獨到的編纂標(biāo)準(zhǔn),使賦的界定進一步明確。
“唯名是從,以題定體”,雖然簡單易行,但也有局限性,無法處理那些文體特征模糊而題目中又沒有明顯體裁標(biāo)識的作品。對于這類賦作,《藝文類聚》編者則采用“據(jù)實輯錄,以實定體”的方法,體現(xiàn)了重名更重實的賦學(xué)辨體意識。
《藝文類聚》卷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一九、卷三六、卷五六、卷八八、卷九○相關(guān)子目的文體“賦”中,輯錄了若干篇題目中沒有明顯體裁標(biāo)識的賦。這些作品,按照句型特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篇均為“兮”字句或以“兮”字句為主的作品,有揚雄《反騷》,曹植《九詠》,夏侯湛《秋夕哀》,何瑾《悲秋夜》,梁元帝《擬秋氣搖落》,張纘《擬古有人兮》,王僧孺《賦體》,柳憕《賦體》;第二類是全篇只有少量“兮”字句,而以虛字句為主或含有虛字句的作品,有夏侯湛《春可樂》《秋可哀》,王廙《春可樂》,李颙《悲四時》,湛方生《秋夜清》,謝琨《秋夜長》,陶潛《歸去來》,沈約《八詠·望秋月》《八詠·臨春風(fēng)》《八詠·聽曉鴻篇》,任昉《賦體》;第三類是均為虛字句或只含有虛字句的作品,有班彪《悼離騷》,夏侯湛《寒苦謠》,殷仲堪《將離詠》,摯虞《愍騷》,謝莊《雜言詠雪》,蘇彥《秋夜長》,伏系之《秋懷》,沈約《八詠·守東山》《八詠·聞夜鶴篇》,梁武帝《賦體》,陸倕《賦體》。
所謂虛字句,是指句腰含有虛字的句子,如“其”字句、“之”字句、“而”字句、“于”字句、“以”字句、“乎”字句。劉熙載說:“騷調(diào)以虛字為句腰,如之、于、以、其、而、乎、夫,是也……《九歌》以‘兮’字為句腰?!?聞一多說,《九歌》中的“兮”字可以還原為“之”“其”等虛詞,認為“兮”是“一切虛字的總替身”?。郭紹虞進一步指出:“《楚辭》中的‘兮’字用法,更有表達其它虛字意義的作用?!?虛字句特別是“兮”字句的運用,是騷體的重要形式特征,這種形式使騷體與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有了形式上的區(qū)別。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不僅一般沒有虛字,而且都是三個節(jié)拍,而含有虛字句(包括“兮”字句)的騷體是兩個節(jié)拍。如果不從句型這個整體語言特征來區(qū)分騷體是詩還是賦,而僅僅從是否表現(xiàn)悲怨情緒上來區(qū)分,幾乎是不可能的?!端囄念惥邸肪幷叩母呙髦?,在于抓住了文體辨析的根本:作品的整體語言特征。這是辨別文體的關(guān)鍵。
需要說明的是,揚雄的《反騷》,《漢書·揚雄傳》收錄全文,題作“反離騷”?。曹植的《九詠》,《北堂書鈔》卷一三八、卷一五八?和《太平御覽》卷三四、卷三五九、卷七六五?,均有輯錄。李颙的《悲四時》,《藝文類聚》輯錄在卷三“歲時部上”“春”和“夏”文體“賦”中,題為“悲四時賦”,《北堂書鈔》卷一五四分別題作“悲四季賦”“悲四時詩”?,《太平御覽》卷一二題作“悲四時”?。陶潛的《歸去來》,《文選》全篇收錄?。梁元帝的《擬秋氣搖落》,《文苑英華》卷三五八題作“秋風(fēng)搖落”?。沈約的《八詠》,《玉臺新詠》卷九全篇收錄?,《藝文類聚》輯錄的諸篇分別題作“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fēng)”“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披褐守山東”。筆者統(tǒng)計這些作品的句型時,分別參酌了《漢書》《北堂書鈔》《太平御覽》《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所錄之文。
參酌不同的文本來源統(tǒng)計作品的句型,主要是為了盡可能還原作品的本來樣貌,因為《藝文類聚》在輯錄具體作品時,“并非忠實抄錄原文,而是有意識地加以刪略改造”?,所以輯錄的作品多不是全篇,據(jù)此評斷,可能失當(dāng)。由于文獻的散佚,不是每篇作品都能找到原初文本。即便如此,我們也能看到《藝文類聚》編者對騷體賦的界定,乃以是否含有虛字句特別是“兮”字句等整體語言特征為標(biāo)準(zhǔn),凡有的均被視為騷體賦。
其實,在先唐學(xué)術(shù)視野中,騷體賦是被看作賦之一體的。諸如西漢賈誼的《鵩鳥賦》,司馬相如的《吊秦二世賦》《大人賦》《長門賦》,劉徹的《李夫人賦》,班婕妤的《自傷賦》,東漢班彪的《北征賦》、馮衍的《顯志賦》、班固的《幽通賦》,三國魏王粲的《登樓賦》,晉代向秀的《思舊賦》,潘岳的《秋興賦》《寡婦賦》《藉田賦》等等,均是騷體賦。說它們是騷體賦,是因為具備騷體賦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采用以“兮”字句為基本句型的“楚騷”的文體形式,二是“以賦名篇”?。這些作品被收錄在《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等史書和《文選》時,均被認定為賦?!端囄念惥邸份嬩浰鼈儠r,遵從時代共識,將其分別置于相關(guān)子目的文體“賦”中。
《藝文類聚》對騷體賦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對以“××賦”題名的騷體賦,一律按照“賦”輯錄;二是對其他騷體賦,也按照“賦”輯錄,只是放在相關(guān)子目中標(biāo)有“××賦”的作品之后,以示區(qū)別,屬于“據(jù)實輯錄,以實定體”。例如,在《藝文類聚》卷三“歲時部上·春”文體“賦”之末,輯錄晉代夏侯湛的《春可樂》、王廙的《春可樂》、李颙的《悲四時》;在卷三“歲時部上·秋”文體“賦”之末,輯錄晉代夏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湛方生的《秋夜清》,南朝宋謝琨的《秋夜長》,蘇彥的《秋夜長》,何瑾的《悲秋夜》,伏系之的《秋懷》。編者雖然將這些作品劃歸賦體,卻置于具有“××賦”這樣有標(biāo)準(zhǔn)賦題形態(tài)的諸作之后,以示區(qū)別,說明這些作品的體裁特征較弱,不是典型的賦。又如,在卷五六“雜文部二·賦”之文體“賦”中,共輯錄有:晉代陸機的《文賦》,西漢揚雄的《反騷》,東漢班彪的《悼離騷》,晉代摯虞的《愍騷》,三國魏曹植的《九詠》,南朝梁元帝的《擬秋氣搖落》、張纘的《擬古有人兮》、梁武帝的《賦體》、任昉的《賦體》、王僧孺的《賦體》、陸倕的《賦體》、柳憕的《賦體》。這個排序稍微打亂了時間序列,把本應(yīng)放在序列中間位置的《文賦》,放在了第一位,原因可能是《文賦》的題名是“××賦”的形式,與其他子目中多數(shù)賦作的命名方式相同,而這里所輯另外幾篇作品則并非如此題名。
在《藝文類聚》卷五六“雜文部二·賦”文體“賦”之末,輯錄了南朝梁代梁武帝、任昉、王僧孺、陸倕、柳憕等人的題名為“賦體”的作品?!百x體”的題名與一般賦作的命名方式有別。賦是一種文體,此體作品,一般題“××賦”?!百x體”一詞在魏晉南朝文獻中多不用作某篇作品的題目。如皇甫謐《三都賦序》“詩人之作,雜有賦體”?之“賦體”,指詩中運用的鋪陳的表現(xiàn)手法;《文心雕龍·詮賦》中“雖合賦體,明而未融”?之“賦體”,指賦的體裁?!端囄念惥邸分羞@幾篇題名“賦體”的作品,其所謂“賦體”,可以理解為賦的體制。將賦作題名為“賦體”,有違庸常的命名方式?!端囄念惥邸份嬩浀倪@幾篇題名“賦體”的作品,可能并非全篇,題目或經(jīng)改易,這里姑且不論,我們關(guān)注的是《藝文類聚》編者緣何將這幾篇作品看作賦,擬由此窺探編者的賦學(xué)辨體觀。從句式和篇幅上看,這些作品很像是詩,有的像六言詩,如梁武帝、陸倕所作;有的像騷體詩,如任昉、王僧孺、柳憕所作??墒恰端囄念惥邸凡]有把它們當(dāng)作詩輯錄,而是作為賦輯錄的。因為從體制上看,它們?nèi)觅襟w,即每兩句為對,如梁武帝的“草回風(fēng)以照春,木承云以含化”,這種體制與當(dāng)時盛行的駢賦相同。駢賦又稱“俳賦”,其真正成熟是在南朝,“齊、梁而降”,“古賦一變而為駢賦”??!皩ε季な邱壻x成熟的重要條件”?,其特點是“通章無句不對”??;诖?,《藝文類聚》編者將這幾篇在句式和篇幅上接近詩,而語言形式是俳體的作品看作賦輯錄。根據(jù)孔德明考證,這幾篇題名“賦體”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梁武帝即位不久的天監(jiān)二年(503)春?,是幾位作者與梁武帝的唱和之作,同題同韻,每篇均以“化”“夜”“舍”“駕”為韻腳。
《藝文類聚》編者面對的學(xué)術(shù)背景是:從漢代到南北朝,多將屈原的作品以及《楚辭》中的非屈原作品視為賦。司馬遷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揚雄認為“賦莫深于《離騷》”?。王充說班固的“賦象屈原、賈生”?。班固說屈原被放,“作《離騷》諸賦”?。王逸說淮南小山“作《招隱士》之賦”?。曹丕發(fā)出“屈原、相如之賦孰愈”?的疑問。摯虞稱“《楚辭》之賦”是“賦之善者也”?。張纘稱“屈平《懷沙》之賦”?。蕭繹將屈原、宋玉與枚乘、司馬相如并稱為擅長辭賦的文學(xué)家?。顏之推自許“作賦凌屈原”。如果沿著這樣的認知,應(yīng)該將《楚辭》輯錄在《藝文類聚》相關(guān)子目的“文”下之“賦”中才是。按:《藝文類聚》子目下輯錄的資料,分為“事”“文”兩部分?!笆隆陛嬜越?jīng)、史、子類著作,“文”輯自集部著作?!冻o》是文學(xué)作品,屬于集部,本應(yīng)順理成章地輯錄在“文”的部分,但《藝文類聚》卻做了別樣的處理,將其輯錄在“事”的部分。
在“事”的部分輯錄的《楚辭》作品中,既有屈原的《離騷》《九歌》(除《禮魂》外)、《天問》《九章》(《惜往日》《橘頌》《悲回風(fēng)》除外)、《遠游》《卜居》《漁父》《大招》,也有宋玉的《九辯》《招魂》和賈誼的《惜誓》,還有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東方朔的《七諫》(《怨世》《謬諫》兩篇)、嚴(yán)忌的《哀時命》、王褒的《九懷》(《蓄英》《陶壅》《株昭》三篇)。
《藝文類聚》是將《楚辭》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的,只要是《楚辭》中的作品,就一律輯錄在“事”的部分,而對于非《楚辭》中的作品,雖然也是《楚辭》作者的作品,卻不放在“事”的部分。比如,同是宋玉的作品,因《九辯》《招魂》是《楚辭》中的作品而被輯錄在“事”的部分,而宋玉的其他作品,諸如《風(fēng)賦》《登徒子好色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笛賦》《高唐賦》《神女賦》等,因不在《楚辭》中而沒有輯錄在“事”的部分,而是輯錄在不同子目“文”下之“賦”中。之所以這樣操作,是因為《風(fēng)賦》等作品的題目中都有“賦”字,這反映出《藝文類聚》別《楚辭》于賦的辨體意識。
從目錄學(xué)史上看,《楚辭》獨立成類,始于南朝梁阮孝緒《七錄》,其文集錄內(nèi)篇分為四部,“楚辭部”居首。唐代成書的《隋書·經(jīng)籍志》,“楚辭類”亦列集部首位。目錄學(xué)著作對《楚辭》的獨特處理,應(yīng)該對《藝文類聚》編者有所啟發(fā)。
從現(xiàn)存文獻考察,唐前別《楚辭》于賦者,僅見于兩部文學(xué)總集,即南朝宋孔逭的《文苑》和梁昭明太子的《文選》?!段脑贰份嬩洕h代以后的文章,分“賦、頌、騷、銘、誄、吊、典、書、表、論,凡十屬目錄”,但此書已佚,詳情不曉。《文選》文體“騷”中,除選錄屈原的《離騷》《九歌》等外,還選錄了宋玉的《九辯》《招魂》和劉安的《招隱士》,諸篇均出《楚辭》。雖然唐前人們一般將《楚辭》納入賦中,但正如力之所說:從一般意義上講,《楚辭》應(yīng)當(dāng)屬于賦,但是,嚴(yán)格地說,《楚辭》與一般的賦又有所不同⑤。《藝文類聚》“文”的部分,更像一部總集,因此編者便取法《文苑》與《文選》,將《楚辭》從賦中獨立出來進行編排。同時,因為《楚辭》中的作品沒有一篇題作“××賦”,這也是編者將其區(qū)別于賦的一個考量。
《藝文類聚》“雜文部”包括卷五五、卷五六和卷五七。這三卷中有九個子目是以文體名稱作為子目名稱的,分別是“史傳”“集序”“詩”“賦”“七”“連珠”“書”“檄”“移”。根據(jù)《藝文類聚》“事”前“文”后的體例,在這九個子目(也是九種文體)“事”的部分,首先輯錄古書之言,闡述該文體的淵源流變、指義與體制特色等,這類似于某些總集的“序題”。而在每種文體“文”的部分,則按照朝代先后,依次輯錄若干代表性作品?!端囄念惥邸愤@種“序題加選文”的編纂體例,上承摯虞《文章流別集》,下啟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具有獨到的文體批評價值。
就卷五六“雜文部二·賦”而言,在“事”的部分,輯錄了有關(guān)“賦”的言論及文人作賦的事類;在“文”的部分,輯錄了從漢代揚雄到南朝梁柳憕的賦作。這種“序題加選文”的編纂體例,蘊含著豐富的賦學(xué)辨體批評意義。
第一,“序題”部分突出了賦體的淵源與基本特征。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卷五六“雜文部二·賦”開頭的三個條目:“《毛詩序》曰:詩有六義,其二曰賦。《釋名》曰:賦,敷也,敷布其義,謂之賦也?!稘h書》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這是先唐時期關(guān)于“賦”的幾種較有影響的論述。
“《毛詩序》”條的“詩有六義,其二曰賦”,出自《詩大序》,即《毛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的關(guān)于“六義”的表述?!端囄念惥邸饭?jié)錄其前半句。此說又見于《周禮·春官·大師》,稱為“六詩”:“(大師)教六詩:曰風(fēng),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睍x代皇甫謐《三都賦序》、左思《三都賦序》、摯虞《文章流別論》,也將詩“六義”之“賦”與作為文體之“賦”聯(lián)系起來論述。這種說法強調(diào)了詩與賦的淵源關(guān)系。班固說賦是“古詩之流”,認為荀子和屈原“皆作賦以風(fēng)”,都有哀傷的“古詩之義”,所以《漢書·藝文志》將詩賦列在一類,共著錄詩賦類著作106種,作品1318篇。賦的起源與“賦詩言志”密切相關(guān)。程千帆說:賦詩言志的方法,有“借古詩言志”和“自作詩言志”兩種。《藝文類聚》卷五六引《漢書·藝文志》說:春秋以后,諸侯國之間遣使訪問時的賦詩活動不再出現(xiàn),“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程千帆總結(jié)說:“春秋以降”,“詩與樂分”,“繼承詩中諷諫之義”,“《詩三百篇》言志之篇章變而為賦”。以今天的認識標(biāo)準(zhǔn)看,將“六義”之“賦”與作為文體之“賦”聯(lián)系起來并不恰當(dāng),但在唐初編纂《藝文類聚》之時,這樣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卻是學(xué)術(shù)共識,因此以編輯共識知識為目的的類書《藝文類聚》,便將其輯錄了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釋名》”條摘引的“賦,敷也,敷布其義,謂之賦也”。此見于東漢劉熙《釋名·釋典藝》,今本《釋名》無“賦,敷也”三字。“《釋名》”條與“《毛詩序》”條探討的都是詩“六義”中的“賦”?!啊夺屆贰睏l是從“賦”的原初意義探尋作為文體的“賦”的含義,其實兩者并不能完全等同?!段男牡颀垺ぴ徺x》則云:“《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雹迍③膮⒆们叭说恼撌?,即兼述《毛詩序》和《釋名》的說法,對賦體做出定義,明確了賦體的屬性,而其精神指歸與《毛詩序》和《釋名》相同。
《藝文類聚》所引《漢書》“不歌而誦謂之賦”,最為知名,被認為是古人對賦體做出的“比較有權(quán)威性的說法”。此說出自《漢書·藝文志》?!稘h書·藝文志》是班固將劉歆《七略》“刪其要”而編成的,而劉歆《七略》又是在其父劉向《別錄》基礎(chǔ)上撰成的?!稘h書·藝文志》在“不歌而誦謂之賦”之上,有“《傳》曰”二字,似此句又是引述他人之言。《文心雕龍·詮賦》則作:“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笨肌对娊?jīng)·鄘風(fēng)·定之方中》之毛傳,有“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的話,劉勰所引是對毛傳的節(jié)略,所以“傳曰”二字應(yīng)在“不歌而誦謂之賦”之后無疑。程千帆、徐有富就持這種觀點。劉勰又說“劉向明不歌而頌”。皇甫謐《三都賦序》云:“古人稱不歌而誦謂之賦?!贝搜缘闹鳈?quán)現(xiàn)已難以確考。
第二,“序題”部分還包含一部微型的故事體的賦史。今天的文學(xué)史,大都是論述體,缺乏必要的歷史細節(jié)和文學(xué)故事,而《藝文類聚》中“序題”包含的賦史,卻是有故事的,展現(xiàn)了賦體評價與創(chuàng)作的歷史現(xiàn)場。比如,選錄《漢書》所載漢宣帝命令王褒和張子僑等人一起待詔,多次讓他們作為侍從參加大規(guī)模游獵,每到一個宮館,就讓其作賦歌頌,評定所作文章的高下,按照文章的水平等級賜予布帛?!白h者多以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辨麗可嘉。譬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wèi),今世俗猶皆以此娛悅耳目,辭賦比娛耳悅目,有仁義風(fēng)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于倡優(yōu)博弈遠矣。’”此段文字摘自《漢書·王褒傳》,文字小異,是漢宣帝的賦論。王褒等人作賦遭到非議,被看作是“淫靡不急”之事,漢宣帝為之辯護,認為賦具有娛樂功能(“娛耳悅目”)、教化功能(“仁義風(fēng)諭”)、博物功能(“鳥獸草木多聞之觀”)?;实郯勝x作,鼓勵賦的創(chuàng)作,對賦的繁榮意義重大。黃侃說:“此贊揚辭賦之詞最先者?!痹偃?,又錄《漢書》所敘枚皋被漢武帝征召至宮中,受詔為平樂館作賦,得到武帝賞識。枚皋和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枚皋為文迅疾,司馬相如為文遲緩。諸如此類,都是賦的掌故,或記賦之評論,或記著名賦家,或記賦作名篇,從西漢到東晉,大致按照時代先后編排。
第三,“序題”與輯錄的賦作,構(gòu)成彼此呼應(yīng)的有機整體。卷五六“雜文部二·賦”中“事”的部分,承擔(dān)了“序題”功能,是提綱挈領(lǐng)式的對賦體特征的概括、對作者創(chuàng)作情況的敘述以及對賦作的評論;而“文”的部分則輯錄具體賦作,儼然一部小型的歷代賦選?!笆隆敝靶蝾}”與“文”之賦作,互相印證,又互相補充,構(gòu)成彼此呼應(yīng)的有機整體,共同完成賦的文體辨析。只有把“事”與“文”兩部分結(jié)合起來考察,才能得到《藝文類聚》編者關(guān)于賦的完整的認識。
“事”之“序題”是始辨賦體,敘賦之特征與作者創(chuàng)作之事跡,這種辨體意味一直延續(xù)到“文”的部分。“事”的部分所錄的一些賦作,諸如《鸚鵡賦》《投壺賦》《鷦鷯賦》《許都賦》等,題目中均有“賦”字,這無疑是告訴讀者:所謂“賦”者,就是題為“××賦”的作品。但這種對賦的界定并不全面,還要進一步通過“文”之選篇進行確定、補充。而“文”之部分,除輯錄題為“××賦”者外,還輯錄了騷體賦和曹植的《九詠》、柳憕的《賦體》等作品,而沒有錄《楚辭》,這進一步明確了“以題定體”“以實定體”和別《楚辭》于賦等相互補充的賦學(xué)觀念。
賦學(xué)辨體批評是《藝文類聚》文學(xué)批評屬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端囄念惥邸肥欠钐聘咦胬顪Y之敕編纂的,反映了當(dāng)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官方話語。目前學(xué)界對此書的關(guān)注,主要在文獻學(xué)方面,而大大忽視了其文學(xué)批評價值。其實,《藝文類聚》的文學(xué)批評屬性,包括辨體批評、選本批評、意象批評、摘句批評、源流批評等諸多方面。本文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期望引起學(xué)界對類書文學(xué)批評價值的重視,共同拓展古代文學(xué)批評史研究的空間,尋求新的學(xué)術(shù)增長點。
① 歐陽詢等編,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所論此書,皆據(jù)此本,為避繁瑣,僅隨文注明卷數(shù)。
③? 王充:《論衡》,《諸子集成》七,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144頁,第279頁。
④ 崔骃:《七依》,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447頁。
⑤⑦⑧? 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9頁,第2005頁,第2590頁,第2026頁。
⑥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66頁。
⑨?? 《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492頁,第2999頁,第2486頁。
? 曹植:《酒賦序》,《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第136頁。
? 《漢書》,第3522頁;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2頁;《文選》,第321頁。
? 韓建立:《〈藝文類聚〉選錄的文體名稱和數(shù)量辨正》,《孝感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4期。
??? 虞世南等編:《北堂書鈔》二,學(xué)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9頁,第417、587頁,第543、546頁。
? 徐堅等編:《初學(xué)記》,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35頁。
? 鄭文:《揚雄文集箋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304頁。
? 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二,第313—318頁。
? 《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083—1084、1086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619頁;《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78、2079頁。
? 劉熙載著,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頁。
? 聞一多:《怎樣讀九歌》,袁謇正整理:《聞一多全集》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頁。
? 郭紹虞:《釋“兮”》,《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頁。
??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60、1654、3396頁,第60頁。
?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1835頁。
? 徐陵編,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17—418、440—448頁。
? 林曉光:《論〈藝文類聚〉存錄方式造成的六朝文學(xué)變貌》,《文學(xué)遺產(chǎn)》2014年第3期。
?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頁。
? 孫梅:《四六叢話》,王水照編:《歷代文話》,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9頁。
?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頁。
? 李調(diào)元:《賦話》,王冠編:《賦話廣聚》三,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
? 孔德明:《梁武帝君臣〈賦體〉文學(xué)意蘊闡釋》,《昆明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2期。
? 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2頁。
? 曹丕:《典論·論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第83頁。
? 摯虞:《文章流別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第819頁。
? 《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500頁。
? 蕭繹撰,陳志平、熊清元疏證校注:《金樓子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7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