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采文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其中針對1~6年級學生推薦古詩文75篇,并在不同學段提出不同的古詩文教學目標[1]。2019年9月,小學語文統(tǒng)一使用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較之先前的人教版,古詩文數量增幅高達80%。新教材古詩文選篇呈現出數量高、體裁豐富的新態(tài)勢。這要求小學生具備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尋找合理的古詩文學習方法,豐富古詩文知識儲備。素讀教學較好地適應了這一需要,通過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提升古詩文素養(yǎng),豐富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素讀方法起源于中國的佛經吟誦,定名于日本7世紀,是一種純粹的讀,不過分講求文章的具體內涵。我國古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要求學生對學習篇目進行多次吟誦,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甚至賦予其情感,再講求理解文意。2007年以來,素讀教學在我國小學語文教育中被廣泛推廣,學生也借此愈發(fā)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素讀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發(fā)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參考性建議。
素讀教學是對中國古代素讀方法的提升與改進,能夠適應新時代中國學生的發(fā)展心理與訴求,具有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新的內涵與特征,在培養(yǎng)學生立德樹人、拓寬知識體系、培養(yǎng)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的小學生受白話文語言環(huán)境影響,對古詩文的理解與學習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教師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篇目的選擇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篩選,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閱讀內容,這也是素讀教學的關鍵之一。教師會剔除內涵不深刻、具有糟粕思想的文本,讓小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更加高效、有意義?;诖?,筆者認為,古詩文素讀教學是現今語文教育在繼承原有素讀方法基礎上,結合現今小學生特點與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吟誦,增加文化體驗,提升個人能力。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序)》中曾談道:一個受到教育的國民,對于自己國家的經典,有義務必須多了解、多接觸[2]。近年,人們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在逐漸提高,素讀教學較好地迎合了這一社會趨勢,在全國各地中小學廣泛推廣,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與優(yōu)勢。
1.推動立德樹人,提升文化品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3]。例如,學習《三字經》有利于學生規(guī)范個人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在韻律中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感受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塑造正確品格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語文課程具有品德課程、德育課程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提升文化審美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
立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準的重要途徑,古詩文學習是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感受當下禮、義、廉等傳統(tǒng)品德的文化溯源,結合現代社會中小學生行為守則規(guī)范日常習慣,追求更高的人文價值。
2.豐富文章選裁,拓寬知識體系
素讀教學旨在引領學生記誦體裁、主題、年代更為豐富多樣的篇目。小學是學生記憶力發(fā)展的最佳階段,在這一時期若能熟練背誦大量篇目,將為其以后學習古詩文打下良好的基礎。《詩經》《孟子》《老子》《菜根譚》《世說新語》《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作品可以讓學生來背誦,詩、詞、散文等豐富的體裁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詩文的不同特點。素讀教學的有些篇目是書上節(jié)選部分的擴充與還原,這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不斷完整與豐富。
素讀課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一篇古詩文中的字詞、景色、主題聯(lián)想到學習過的其他篇目。在當代素讀經典課程創(chuàng)始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陳琴教師低年級語文的課堂上,教師在講授杜甫《絕句》時,介紹孫權領導的東吳位于江南之地,學生便聯(lián)想到曾背誦過的《憶江南》。由借作者獨坐窗前,看門前停泊的船只回憶起杜甫在安史之亂后站在自己的草堂上的情景,學生便聯(lián)想到杜甫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吟誦起杜甫《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是作者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擔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精彩的課堂知識串聯(lián),讓學生感受到了一場文學盛宴。
3.培養(yǎng)自信表達,增強表現能力
學生需要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和機會,教師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為孩子打開一扇自信的窗戶[4]。素讀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重要陣地,個人領讀、小組接力讀、同位輪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跟著畫面讀、配樂讀……這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同位輪讀、小組接力讀等形式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暫時較為被動的學生也會逐漸參與進來,進而體會到共同學習、參與集體的樂趣。小學語文素讀課堂上,教師能夠看到每一位孩子都能夠做到落落大方、出口成章,學生腹有詩書且自信,口齒清晰且靈動。
素讀教學近年在國內得到了廣泛推廣。對于這一模式,許多教師仍舊停留在效仿階段,創(chuàng)新性不夠。素讀教學在具備廣大發(fā)展前景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境與不足,需要教師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素讀教學具備更高的價值。
同是小學階段,不同學段的學生應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低年級向高年級,教學的課堂訓練點應逐步深入,幫助學生的思維角度更加多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挑戰(zhàn)性。六個年級的素讀教學從一而終,會導致學生對古詩文產生審美疲勞,不利于學生思辨思維的培養(yǎng)。
“教不達意”是當前小學古詩文素讀教學的困境之一,其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與學生具體的學習情境相契合。古詩文具有時空跨越性,一些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會出現字詞障礙的狀況。這種學習障礙不是簡單的字、詞、句理解,而是對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具體事物產生陌生感。例如,“蔞蒿”“玉勒”等詞,學生對這類名詞接觸較少。尤其是古詩文中描寫鄉(xiāng)村景色的意象,在都市氛圍中成長的學生未必能夠恰切地體味作者描寫的環(huán)境意味。教師應利用圖片、影片、音頻等形式,觸發(fā)學生的靈感,讓學生利用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與文章描寫的氛圍與情感產生共鳴。
古詩文的學習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許多學生對素讀教學不甚了解,容易進入“死記硬背”的誤區(qū)。因此,教師講明學習目的、要求、方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低年級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簡單的字詞,比如常用字詞曰、汝、之、哉、否等;學生步入高年級后,教師也需要引導與啟發(fā)學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與方法。
但是,教師一旦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將大打折扣。古詩文的內容較為深邃,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具體文意、表現手法等方面都需要積極探索,才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我探索與發(fā)現的空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中要求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5]。由此可見,學生在小學階段應具備一定的古詩文檢索和自學能力。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切忌出現“滿堂灌”的現象。
葉圣陶先生曾對國文教學有這樣的思考:國文教學自有它自身獨特的作用,那就是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寫作[6]。素讀教學在古詩文閱讀訓練方面已有不小的成就,但如何借古詩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則有待語文教師進一步思考。
學生學習一篇古詩文,多是聚焦于文言知識或僅僅局限于熟練背誦,真正將文章思維深度、語言特色內化于自身的則少之又少。遷移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應用問題進行聯(lián)系,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再創(chuàng)造,是學生提升知識體系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弱主要體現于閱讀概括能力弱、語言表達不恰切、文章寫作邏輯性差、寫作材料引用意識不夠等方面。遷移運用能力是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小學古詩文素讀教學中亦不可忽視。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結合當前小學古詩文素讀教學現狀,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以促進素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實踐中更加完善,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教學方法是教師高質量開展教學的重要支柱,教師只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古詩文素讀教學方法的實施對象是學生,載體是古詩文選篇。教師應時刻反思自己在教學方法使用方面的不足,改善教學。
1.針對學情差異,設計教學目標
小學古詩文素讀教學不應只局限于簡單的素讀,教師要學會以素讀教學為依托,帶領學生拓寬文言學習視野,深入挖掘文本,在不同學段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的語言文字運用、思維發(fā)展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應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的興趣上。教師可通過舉辦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多吟誦、多體驗。中年級作為低、高年級的過渡階段,需要教師為學生更高年級的學習做鋪墊。教師在知道學生吟誦的基礎上,需要幫助學生學會簡單地疏通文義,讓學生對部分篇章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
在古詩文課堂上,教師也可以設計同篇文章在不同學段的“同課異構”。以《中華經典素讀范本》一年級上冊[7]《游子吟》為例,低年級學生可以以說唱、表演的方式記誦;中年級學生要嘗試感受詩中所頌揚的母愛的偉大,學會在生活中感恩父母,如,教師可結合時代特點適當點撥,使學生能夠理解游子臨行前需要縫補衣裳的原因;高年級學生則需要對詩中作者的表現手法進行賞析:孟郊描寫了生活中“臨行密密縫”的細節(jié),只一個片段,便讓即將遠行的游子有所觸動。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的一處細節(jié)、一個畫面進行寫作,在古詩文教學中適當指導學生的日常寫作。
2.借助多媒體,實現跨媒介教學
跨媒介閱讀作為現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任務群之一,也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跨媒介閱讀往往容易陷入流于形式、不夠深入的誤區(qū)。將多媒體恰如其分地融入古詩文教學,是教師實現高效跨媒介教學的要義之一。
多媒體融入古詩文素讀課堂的途徑是多樣的,字音矯正、吟誦學習、字詞理解、情境帶入、情感體悟等都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引領。不擅長朗讀、吟誦的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索名家的相關錄音,將之播放給學生;對于古詩文中特殊的意象,教師可以引入相關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字詞的含義;教師亦可采用聲音、圖片、動畫相結合的模式,讓學生聲臨其境地感受詩文要表達的情感……
多媒體的使用也應當是恰當的。教師不應只是迎合新型的教學模式而使用多媒體,課堂資源選取要與文章相配是教師尤為需要注意的。教師在選取課件插圖時應充分考慮古詩文中意象的狀態(tài),例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教師應選擇冬季西湖的圖畫并展示給學生,而非夏天的西湖圖景。另外,教師要注意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使用狀況,切忌喧賓奪主。教師的古詩文教學還應以文本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較為質樸的環(huán)境中體味古人創(chuàng)作的意境。過于熱鬧的語文課堂,看似學生參與度極高,但往往偏離了古詩文教學本身的意味。
當前,教師對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能力信心不足。許多教師認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文較為困難、興趣不高,因而采用灌輸式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這違背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古詩文教學的拓展空間減小。在學生原有水平的基礎上,素讀教學讓學生的知識儲備、語言能力、文化素養(yǎng)有了極大的提升。因此,在素讀課堂上,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整體感知、探討研究,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8]。
1.利用工具性支架,展開學習活動
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是指為學習者構建知識體系、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學[9]。為了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教學情境,教師可搭建支架以完成學習活動。工具性支架是支架式教學的形式之一,教師通過設計表格,為學生提供提示,為學生建立具體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習引領與歸納整理。
工具性表格對高年級學生而言尤為重要。高年級學生可由教師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利用表格厘清字詞讀音、文章大意與脈絡,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學能力。對于簡單的文言文,教師還可設計相關的對比閱讀表,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找到所學古詩文之間的個性與共性。中低年級學生的文言基礎較弱,教師可利用表格,讓學生簡單記錄自己學習文言與中華文化的體驗與心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2.設計多樣化活動,推進教學進程
教學活動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師通過開展活動,啟發(fā)學生思維,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古詩文素讀教學在原有古詩文課堂的基礎上,增加了更為豐富的活動,在吟誦、朗誦方面體現得格外顯著。教師應當繼續(xù)挖掘活動深度,為學生設計具備思考與啟發(fā)價值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讓學生自行記錄文言學習心得,由教師為學生形成個人檔案,讓學生在一定學時后看到自己的階段性學習成果,以提升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信心。
當前,古詩文素讀課堂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能夠起到啟發(fā)學生、鼓勵學生思考、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作用,但多以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為主。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彼此之間對話的機會,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了解對方的學習思維動態(tài),形成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并為學生的小組學習提供必要的問題支撐,最終由小組選拔代表進行展示,增進學習體驗。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0]。學會正確語言文字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根本和最終目標,表達與交流能力是學生學習漢語言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學生在當前的古詩文素讀訓練中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如何借古詩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則有待于語文教師進一步思考。學生古詩文積累多了,優(yōu)秀詩文的氣勢、神韻、風格就會自然而然地對學生的表達風格產生影響[11]。
1.基于古詩文篇目,進行話題寫作
教師應積極主動為學生提供仿寫古詩文、在日常寫作中引用古詩文及相關背景知識的機會,讓學生立足當代,談古論今。教師應布置相關話題讓學生嘗試寫作,如《我心中的蘇軾》《在生活中讀經典》《唐宋作品對比》等。學生可嘗試對原有古詩文進行改編或將不同文言詩句進行串聯(lián)的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教師亦可聯(lián)系當下時事,讓學生借用中華優(yōu)秀經典中表達的倫理思想談談自己對相關時事的態(tài)度。學生寫作的語言不用拘束,可文言也可白話。教師不必過多關注學生的習作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和寫作的興趣為主。
總之,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這樣一種寫作氛圍,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交流,這不但會加深學生對所學古詩文的理解,也會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辨析能力,充分發(fā)揮自我的想象力。
2.組織課本劇表演,深入理解文本
為提升古詩文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實現文章主題與情感的再現。學生將文言文改為課本劇,在對話與表演中應盡量使用古代漢語的讀音與句式,以保持作品本身的語言特色。多人物的文章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單一角色或抒懷類文章以學生個人表演為主。學生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調,減少表演痕跡,加入真情實感。一場課本劇的表演應當由多人共同完成,演員、編劇、導演、旁白……需要多名同學的共同參與,讓每位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專長,參與到文本的演繹中,學會團隊合作,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表演展示之余,學生應學會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表演心得,包括創(chuàng)作緣起、劇本編寫、表演推敲等方面。學生在劇本練習期間,應嘗試記錄每日的經歷與體驗,內容不必拘束。
在當下語文教育探討與嘗試中,素讀教學讓古詩文學習有了重大的突破和進展。素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智育方面具有重要的熏陶感染和啟發(fā)引導作用。若是能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將古詩文學習的主動探索權歸還給學生,在教師與學生的全力配合下,相信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能力會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