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竹也,倪玲,裘浩鋒,王振宇
(1.浙江科技學院 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310012;2 浙江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310027)
近年來,隨著清潔能源的快速發(fā)展,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綠色能源,受到了各個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為了更有效地獲取風能,風力發(fā)電機結構不斷朝著大型化發(fā)展,塔架長細比增加,剛度減小,自振頻率降低,在風荷載、地震以及海浪等作用下容易產(chǎn)生顯著的動力響應和變形,風機結構因疲勞、失穩(wěn)和承載力不足等原因發(fā)生破壞的事故時有發(fā)生[1]。目前,國內外主要利用振動控制理論緩解高聳結構的振動,其中,調頻質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是結構振動控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控制裝置[2-6]。
TMD是一個由質量塊、彈簧和阻尼器組成的振動體系,當結構在外激勵下產(chǎn)生振動時,該系統(tǒng)通過相對運動產(chǎn)生慣性力并反作用到主結構,調諧這個慣性力,可使其對結構的振動產(chǎn)生控制作用。國內外學者對于TMD的減振效果已經(jīng)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閆維明等[7]、何浩祥等[8]提出了一種新型懸吊式TMD,采用十字形萬向鉸軸連接主體結構,實現(xiàn)多向振動控制,并用于河南藝術中心標志塔的風致振動,實驗室和現(xiàn)場測試表明,該TMD的位移減振控制效果可達到30%以上;趙斌等[9]進行了風力發(fā)電塔系統(tǒng)在TMD控制下的振動臺試驗,并與有限元計算結果作了對比,證明TMD能有效減振;MA Rujian等[10]在TMD的基礎上設計了兩種形式的減振裝置,分別用于控制海洋平臺的水平和豎向振動,并通過相似模型試驗和參數(shù)研究,驗證了該裝置有較好的控制效果;ZUO Haoren等[11]考慮風、浪、地震的協(xié)同作用,沿風機塔架安裝多頻調諧質量阻尼器(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s,MTMD),控制風機的振動,在地震多發(fā)區(qū)或者需要考慮地震等引發(fā)結構高階振動的作用時,可以明顯抑制高階振型的振動,提高控制效果;Gordon Stewart等[12]利用遺傳算法對TMD進行優(yōu)化,并將其安裝到近海風機上,可使塔架的疲勞損傷減少20%。
本文對山東某風電場的1.5 MW風力發(fā)電機進行研究,采用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進行振動響應分析,并與風機塔架實測振動速度進行對比。實驗分析比較塔架上未安裝TMD、安裝單個TMD(single tuned mass damper,STMD)、2個TMD(bi-tuned mass dampers,BTMDs)和4個TMD(quad-tuned mass dampers,QTMDs)4種方案下的風致振動控制效果。
圖1是裝有TMD的單自由度結構,該系統(tǒng)的運動方程可以寫為
式中:u和x分別為結構和TMD相對于地面的位移;m,c和k分別為結構的質量、阻尼系數(shù)和剛度;md,cd和kd分別為TMD的質量、阻尼系數(shù)和剛度;F(t)為結構所受的外力。
圖1 單自由度結構Fig.1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tructure
當不考慮結構和TMD的阻尼,即當c=cd=0時,運用結構動力學方法,可以求出u和x的動力放大系數(shù)[13]:
(3)
當結構在外激勵作用下產(chǎn)生振動時,通過調整TMD的固有頻率ωd,使其吸收更多的振動能量,就能減小結構對外激勵的振動響應。特別當激振力的頻率ω接近結構的固有頻率ω0時,結構將發(fā)生共振,此時若令
ωd=ω,
(4)
由式(2)可知,此時β趨向于0。這表明,當TMD的固有頻率調諧到與激振力頻率相等的理想狀態(tài)時,結構的振動幾乎消失。此時,TMD彈簧結構的反作用力為
f=kd(x-u)=-F0sinωt,
(5)
即TMD對結構的反作用力恰好等于激振力,從而抑制了結構的振動。
采用最大有效阻尼確定TMD阻尼準則的混合準則[14],把安裝了TMD的減振結構的等效阻尼比作為目標函數(shù),并使等效阻尼比達到最大值,進而給出TMD最優(yōu)阻尼比計算公式,即
(6)
式中,μ為質量比,μ=md/m。
當TMD最優(yōu)阻尼比ξd確定之后,即可求出TMD的阻尼系數(shù)cd,
cd=2mdωdξd。
(7)
同樣根據(jù)文獻[14],給出TMD系統(tǒng)的最優(yōu)頻率比計算公式
(8)
則TMD的振動頻率
ωd=λdω0,
(9)
TMD的彈簧剛度
(10)
以山東某風電場1.5 MW風機塔架由3段變截面的鋼塔筒組成,最小壁厚0.015 8 m,最大壁厚0.026 m,材料密度7 980 kg/m3。其他技術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1.5 MW風機技術參數(shù)Tab.1 1.5 MW wind turbine technical parameters
風機結構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包括機艙、塔架和部分混凝土基礎,以質量塊模擬葉片的質量,加在機艙一側,用于模擬葉片的偏心作用。機艙和塔架采用Q345鋼,彈性模量206 GPa,泊松比0.3。基礎采用C40混凝土,彈性模量32.5 GPa,泊松比0.2。有限元模型共劃分了4 654個單元,單元類型采用C3D8R實體單元?;炷粱A側面與底部完全固接。
圖2 風機結構有限元模型Fig.2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wind turbine structure
風機結構的自振特性如表2所示。計算結果表明,風機結構的第1與第2階、第3與第4階振型頻率接近,這主要是由于風機有限元模型具有一定的對稱性。
表2 風機結構自振階數(shù)與頻率Tab.2 Natural vibration order and frequency of wind turbine structure
對振動響應進行分析時,阻尼模型選取瑞利阻尼,阻尼系數(shù)計算式為
α=2ωiωjξ/(ωi+ωj),
(11)
β=2ξ/(ωi+ωj),
(12)
式中,ωi和ωj均為圓頻率,本文塔架與機艙阻尼比取0.07,基礎阻尼比取0.05。
在風機塔塔頂布置振動速度傳感器,進行振動監(jiān)測。在與實測工況相同的載荷條件下,利用有限元模型,進行風機結構動力響應分析,將得到的速度時程曲線與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如圖3所示。
圖3 監(jiān)測的塔架某點速度時程曲線Fig.3 Velocity time history curve of the monitored tower at a certain point
從圖3可以看到,排除測量誤差,模擬時忽略了葉片形狀,采用簡化模型后,有限元模擬與實測的速度時程曲線基本吻合,表明本文采用的有限元模型能較好地反映實際風機結構的振動響應,可用于進一步模擬分析風致振動下的動力響應和TMD的控制效果。
風機結構的振動響應主要由低階振型控制,故本文主要考慮前2階振型的作用。由圖4和圖5的振型圖可知,第1階振型的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機艙頂部,第2階振型的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43.45 m高度處。采用4種方案:第1種(未減振),不安裝TMD;第2種(STMD),在塔架頂部(位置A)安裝1個TMD,以控制第1階振型的振動;第3種(BTMDs),在塔架頂部(位置A)和43.45 m高度處(位置B)共安裝2個TMD,分別用于控制第1階和第2階振型的振動;第4種(QTMDs),沿位置A往下安裝4個TMD,間隔11.68 m,前2個控制第1階振型的振動,后2個控制第2階振型的振動。
圖4 第1階振型Fig.4 First mode
圖5 第2階振型Fig.5 Second mode
采用Davenport水平脈動風速譜模擬風荷載,
(13)
式中:Sv(n)為脈動風速功率譜;n為脈動風頻率,Hz。
基于諧波疊加法,采用MATLAB模擬,得到風機輪轂處的總風速時程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輪轂處的風速時程(70 m高度處)Fig.6 Time history of wind speed at hub(70 m height)
在數(shù)值模擬中,外部荷載假設作用在x方向,所以TMD僅僅安裝在x方向上,圖7為TMD示意圖,在數(shù)值模擬中,假設在+x和-x方向各安裝2個彈簧和阻尼器。TMD沒有安裝在機艙,是考慮到風機機艙內有很多設備,其容積有限。
圖7 TMD示意圖Fig.7 TMD diagram
當安裝多個TMD時,為簡便計算,假定每個TMD有相同的質量和阻尼系數(shù)。在本文中,質量比取5%,根據(jù)表1中數(shù)據(jù),則TMD質量為10 378.85 kg,具體參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TMD系統(tǒng)各參數(shù)優(yōu)化值Tab.3 Optimal values of different TMD systems
定義η為結構頂點變量的控制率,η=(DS-DT)/DT×100%,式中DS,DT分別為未控和受控結構變量的峰值。這里控制變量選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計算結果如表4~5所示。
從表4~5數(shù)據(jù)可知,STMD的控制效果最好,其次是BTMDs和QTMDs。分析認為,當TMD布置在所控振型最大位移處時,才能起到較好的控制效果,而QTMDs方案中,第1個和第3個TMD布置在所控振型的最大位移處,而第2個TMD不在最大位移處,故減振效果不如STMD。把1個大的TMD分解為多個小的TMD控制風機結構的振動,減振效果有所降低,在速度對比分析時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當控制變量取位移對比時,控制效果差別不大。
表4 位置A減振前后控制效果對比Tab.4 Comparison of control effects of position A before and after vibration reduction
表5 位置B減振前后控制效果對比Tab.5 Comparison of control effects of position B before and after vibration reduction
圖8和圖9分別為A點和B點的加速度時程曲線。從圖8~9可以看出,風機結構位置A和位置B加速度時程曲線減振前后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似,安裝TMD之后,加速度響應峰值明顯降低,波動性減小,加速度時程曲線也趨于平緩。同時還可以看出,安裝了TMD后,前15 s振動響應沒有減小,且當安裝了BTMDs和QTMDs時,加速度比未控時略大,這是因為安裝了多個TMD之后,振動基頻的能量比原先略微增加,而TMD系統(tǒng)反應具有延時性,只有在主體結構和TMD之間發(fā)生相對位移之后,TMD的慣性作用才得以體現(xiàn)。
圖8 A點加速度時程曲線Fig.8 Time history curve of acceleration at point A
圖9 B點加速度時程曲線Fig.9 Time history curve of acceleration at point B
圖10~12分別為4種控制方案下沿塔高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控制效果圖。從圖10~12可知,風機結構減振前后,其位移、速度、加速度均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大。TMD對位移、速度、加速度控制效果依次提高,且隨著高度的增加,控制效果越明顯,其中,位移沿著高度方向的變化較為平緩,而速度、加速度沿著高度方向變化較大,說明風荷載作用下風機塔架TMD減振控制的核心在于抑制塔架頂部的速度、加速度,防止發(fā)生過大的突變,力爭實現(xiàn)速度、加速度沿著高度方向連續(xù)均勻變化的目標。從各種控制方案看,STMD效果最好,其次是BTMDs和QTMDs。
圖10 加速度的控制效果Fig.10 Acceleration control effect
圖11 速度的控制效果Fig.11 Velocity control effect
圖12 位移的控制效果Fig.12 Displacement control effect
(1)TMD對風機結構的風振響應有較好的減振控制效果,對位移、速度、加速度控制效果依次提高。
(2)隨著高度的增加,TMD的控制效果也越來越好。
(3)當考慮風荷載、波浪、海流等引起的低階振型的振動時,因低階振型的作用較大,若將1個大的TMD分解成MTMD,控制效果會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