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珍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閱讀太少是一個,閱讀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個?!薄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閱讀教學的總目標與內(nèi)容中提到“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深化整本書閱讀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被選入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作為必讀書目,可見其地位之重要。筆者在研讀作品時,發(fā)現(xiàn)小說《西游記》中作者多次采用了以假亂真的創(chuàng)作模式,呈現(xiàn)了多個“真假”故事,即作品中原有一個人或物,在小說故事發(fā)展過程中又出現(xiàn)一個與原有的外形相類似的人或物,并與原有的事物形象產(chǎn)生矛盾,以引起讀者的強烈關(guān)注。這可以作為學生延伸閱讀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運用典型分析法引導學生挖掘文本更深的內(nèi)涵,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恰當運用整理歸納法
整理歸納法在整本書閱讀中的運用指學生閱讀完整本書基礎(chǔ)上,按照內(nèi)容角度不同,基于一個點,聯(lián)想發(fā)散類似知識的歸納整理,以點帶面,對書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重新整合,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從書本中尋找相關(guān)聯(lián)信息,進而建構(gòu)起讀者對整本書的深度理解。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西游記》中找出有“真假”故事的章節(jié),按照一定體系進行分類整理歸納,可以用簡明直觀的圖表形式來呈現(xiàn)。
學生在整理“真假”故事時,要求對文本仔細閱讀品味,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以此為基點,更加清晰地梳理故事情節(jié),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認識分析同類故事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體會作者精妙的語言藝術(shù),高超的寫作技巧及豐富的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既鍛煉了學生的線性思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辯證思維。
二、典型分析法分析本文意義
典型分析法即通過對個別典型事例的分析以達到認識一般的方法,毛澤東曾把這種方法形象地比喻為“解剖麻雀”,而對文本意義的分析是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在學生整理歸納了一系列“真假”故事后,需要選擇具有典型代表的故事來分析此類文本的意義,以加深對作品的解讀。
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探究:在眾多“真假”故事中,哪個故事是最經(jīng)典的,最具代表性的?顯然,大部分同學回答是“真假”孫悟空。首先,在篇幅上,該故事占用了三個章節(jié)(第五十六回、第五十七回、第五十八回);第二,真假人物矛盾十分激烈,情節(jié)波瀾起伏;第三,孫悟空為《西游記》頭號主角,在師徒四人取經(jīng)團隊中,孫悟空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一路除妖降魔,立下赫赫戰(zhàn)功,膽敢有人假冒孫悟空?此處值得期待。
因此,“真假”孫悟空作為“真假”故事中的典型,其文本意義的探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教師安排學生精讀此部分內(nèi)容,并以真假形象、人生道理兩方面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其文本意義。
(一)以“真假”形象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此書則實出于游戲”,“我們看了,但覺好玩”。作者吳承恩以其“復善戲謔”的筆法將真假故事寫得好玩有趣,有如兒童游戲中的“過家家”“照妖鏡”等,讓讀者體會角色替換,尋找真相的樂趣。
假孫悟空與真孫悟空模樣無二,“也是黃發(fā)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綿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條兒金箍鐵棒;足下也踏一雙麂皮靴;也是這等毛臉雷公嘴”;真假悟空武藝都高強,大戰(zhàn)許多回合,不分勝負;他們性情相同,觀音唐僧念緊箍咒,“兩個一齊喊疼”,都抱著頭,地下打滾,都叫“莫念!莫念!”真假悟空相似度極高,難以分辨,以假亂真。對于這種類似“克隆”方法想象出另一個形象來,是人力所不及或不為之事,讀者難免會懷有好奇和渴望,于是這種好奇和渴望便在一次次以假亂真中獲得了滿足,強烈激發(fā)閱讀興趣。
到底哪個是真正的孫悟空呢?為辨明“真假”孫悟空身份,上至觀音玉帝、下至閻王地藏,都不能識破,尋找真相游戲讓讀者漸入佳境,深陷其中,想一探究竟。最終,“真假”悟空真相由西天如來佛祖揭秘,假悟空乃一只“善聆聽,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的六耳獼猴,讀者在鑒別“真假”的游戲中得到了滿足,獲得閱讀趣味。
(二)以“真假”故事喻示人生道理
清人雨香在《西游記敘言》中認為“《西游記》無句不真,無句不假”,李卓吾在《西游記總批》中說“游戲之中暗傳密諦”。“真假”孫悟空故事中,蘊含著哪些人生道理呢?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有何啟示?教師可讓學生共同探討故事中的喻理。
第一、假必滅,真必存
盡管假悟空在外形、聲音、性情特點及本領(lǐng)上與大圣非常相似,甚至以假亂真,但他畢竟是假的,僅是只六耳獼猴,在鑒別真?zhèn)螘r,假相終要被識破,假必滅;而大圣是真金不怕火煉,經(jīng)得起重重考驗,他正義勇敢、嫉惡如仇,他的存在是能否成功取得真經(jīng)的關(guān)鍵人物,真的假不了,真必永存。在其他真假故事中如“真假”觀音、真假“佛祖”、真假“國王”同樣也是如此,假相最終禁不起考驗,終有一日要露出狐貍尾巴,啟示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去獲得生活的真相。
第二、學會辨別真?zhèn)?,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凡以假亂真之物,均是在外形特點上相同于真物,但本質(zhì)上有明顯的區(qū)別,這就要人們用慧眼去發(fā)現(xiàn)辨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比如“真假”悟空在外形特點雖極其相似,但本質(zhì)是不同的,真大圣正義勇敢,懲惡揚善,扶危濟困;假悟空則邪惡貪婪,行兇作惡,打暈唐僧,搶取包袱,還想獨占取經(jīng)之功名,再如“真假”芭蕉扇中,真扇能一扇息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假扇卻是一扇火光烘烘,二扇火氣愈盛,三扇火頭有千丈之高等都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讓學生明白看到的不一定真實,要學會思考,告訴我們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眾多“真假”故事中喻示的道理有很多,也可以讓學生分析探究每個故事之間不同的意蘊和道理,更好的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
三、開展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教師通過開展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有效促成整本書閱讀目標的實現(xiàn),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激發(fā)閱讀興趣,堅持讀完整本書,完成作品的內(nèi)化及輸出過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活動一:亮觀點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一本書,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可采用師生共讀的方式,設(shè)置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引領(lǐng)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及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如在“真假”孫悟空章節(jié)中可以設(shè)置如下議題讓學生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1.你怎樣看待唐僧驅(qū)逐孫悟空的行為?
2.為什么諦聽分辨出了真假卻不敢說?
3.假設(shè)六耳獼猴取代了孫悟空的位置,取經(jīng)能成功嗎?
此類問題可讓學生在思辨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的口頭表達得到訓練,思維也獲得提升。對于學生各具個性的見解,我們不必制定統(tǒng)一的標尺,使學生在思辨討論的過程中,讓真善美的道德準則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深處植根,逐步形成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個性化體驗并非無原則的生發(fā),必須在主導價值觀這個“共性”的框架之內(nèi)。
活動二:當偵探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真假”故事,開展“真相推理”大比拼,學生根據(jù)文本信息,提煉出能甄別真假的信息進行推理,得出結(jié)論。例如有學生對第三十九回“烏雞國真假唐僧”的推理:
烏雞國國王在唐僧師徒四人的幫助下,反陰還陽,孫悟空道出事情真相,變作假國王的妖怪急抽身跳上云端,悟空直追而去,那妖魔搖身一變,即變得與唐三藏一般模樣,氣體相同,實難辨認,行者險些打殺真師傅。那怎么辨別真?zhèn)文??有兩個理由,第一,真正的唐僧是沒有任何變化本領(lǐng)的,在眼前的是真師傅,騰云駕霧上殿去的是假師傅。第二,看誰會念緊箍咒。真的唐僧為了解決困境真念起來了,假唐僧呢?也只能“口里胡哼亂哼”。得出結(jié)論:眼前這個會念緊箍咒的,不會變的是真唐僧,那個騰云駕霧口里胡哼亂哼的是妖魔。
學生當“福爾摩斯”時,能激發(fā)好奇心并積極參與文本的互動,增加閱讀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細讀文本的習慣,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當偵探”活動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三:演劇本
著名的兒童戲劇表演家朱曙明說:“兒童戲劇的本質(zhì)就是游戲。”演劇本是學生閱讀積累后的游戲。教師指導學生選擇精彩的“真假”故事創(chuàng)作劇本,如“真假”孫悟空、“真假”芭蕉扇、“真假”經(jīng)書等故事來表演。學生可分小組創(chuàng)編書本劇,自主選擇導演、主角、服裝設(shè)計、報幕員等。從選戲、編劇、安排角色、記臺詞、使用音樂和舞蹈、準備道具,直至面向全校師生匯報演出都由學生負責,在活動中能夠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表演、表達、組織協(xié)調(diào)、團結(jié)協(xié)作的能力。演劇本是一種深化整本書閱讀的有效策略,學生有真實的閱讀體驗內(nèi)化以及輸出過程,可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四、總結(jié)
溫儒敏說“讀經(jīng)典是思想爬坡,雖然有些難和累,但每上一個高度,都能有所收獲?!倍緯喿x的方法與策略就是臺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不斷建構(gòu)起自己的知識圖式與思維模式,讓整本書閱讀真正走進學生內(nèi)心,實現(xiàn)學生在語文學科中的深度學習,感受經(jīng)典作品中的高尚情操與趣味,從而潛移默化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書目:
[1]吳承恩.西游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2]鄭文慶.整本書閱讀的方法與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1).
[3]劉勇.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整本書——例談《西游記》之整本書閱讀[J].教育科學論壇,2019(8).
[4]虞鵬.淺析“真假美猴王”在《西游記》中的文本意義[D].咸寧學院畢業(yè)論文庫.
[5]李曉媛.《西游記》真假悟空與《紅樓夢》真假寶玉對比[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0(3).
[6]張振國.《西游記》“六耳獼猴”意象的文化與心理學闡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