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霞
審美人格指向人格境界的提升,構建審美人格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學習或吟誦唐詩宋詞對于審美人格的建構意義重大,正如冷成金先生所言:“以唐詩宋詞中的優(yōu)秀篇章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詩詞,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歷史合理性的集中體現(xiàn);這些詩詞以優(yōu)美的形式表達了深切的情感和價值關懷,可謂年輕人滋養(yǎng)詩意心靈的源頭活水?!盵1]此論深中肯綮。
唐詩宋詞在文學表現(xiàn)上臻至中國傳統(tǒng)文學之美的極致,對經典詩詞的不斷吟誦,不僅可以從感性上體味藝術之美,也將符合歷史合理性的應然之理充分情感化,最終走向審美人格的自我貞立。在傳統(tǒng)文化走向復興的熱潮下,詩詞的美育之功雖屢被學人所倡揚,但詩詞對審美人格的涵養(yǎng)、凈化機制卻較少受到關注。本文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簡要論述這一問題。
一、激發(fā)對生命內在情感的親切體認
與“經國之大業(yè)”(曹丕《典論·論文》)的文章不同,詩詞更具感發(fā)作用。盡管唐詩的創(chuàng)作主旨仍然恪守儒家詩教觀的“言志”傳統(tǒng),但經歷了六朝“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的文學思潮洗滌,唐詩中的優(yōu)秀篇章情理交融、意韻渾雅。而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尤其在宋代以文化本體為內核的時代精神下,含思宛轉的宋詞將人的感性生命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吟誦唐詩宋詞,可以激發(fā)起人們對生命內在情感的親切體認,從而喚起詩意的心靈家園。
第一、體認情感之美。詩詞作為言志言情的文化產物,是傳遞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唐詩宋詞中所流溢的親情、友情、愛情之美將禮法約束下的人倫規(guī)范化為親切可感的世俗人情,更具感發(fā)人心之效。詩中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親情之美;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的愛情之美;也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的友情之美。宋詞中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歌頌更是不勝枚舉。這些辭情兼勝的藝術作品深深地契合了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感發(fā)人心的強大魅力。
第二、體認山水之美。詩詞中所展現(xiàn)的物境之美與人情之美相互促生,造就了蘊藉空靈的審美意境。如“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春江花月夜》,情思與哲理相互融合,詩中那花林如霰、純美流暢的境界創(chuàng)造出瓊絕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引導讀者去不斷追詢人生的價值、意義并促生著人的覺醒。同時,詩詞對于山水自然的書寫并不僅僅是為了模山范水,流連光景,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展現(xiàn)出一種親切的家園感,從而構建起世人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園。如王維的《春中田園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蓖蹙S以平實的語言描繪出田園之美,這種美并不是外在的光彩,而是對自然與人事的溫情訴說。尤其是“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一句,展現(xiàn)出親切而溫馨的家園感,使人類庸常的生活具有了審美超越性。
第三、體認道德之美。詩詞中洋溢著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錢穆先生指出:“中國藝術不僅在心情娛樂上,更要則在德性修養(yǎng)上。藝術價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所獲得,而更要在其內心修養(yǎng)之深厚?!盵2]同樣,李澤厚先生也對中國審美文化的內蘊作出精要解析,他說:“中國美學要求審美意識具有純潔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審美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反對沉溺于低級無聊的官能享受?!盵3]經典的唐詩宋詞積淀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和價值關懷,能夠激發(fā)起讀者對道德之美的深情體認,對于提升人的德性修養(yǎng)大有裨益。如杜甫“一飯未嘗忘君”,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俗世情懷顯現(xiàn)出德配天地的仁者之心;蘇軾詩詞更為世人打開了全新的人生境界。正所謂“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水調歌頭》),他將外在的功利束縛完全解除,以自由的心靈世界來應對一切不平。只要秉持浩然正氣,就能無往不適。因此,詩詞中的道德之美對于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凈化作用。
二、導向對悲劇意識的審美超越
從根本上講,唐詩宋詞之所以成為審美人格塑造的涵養(yǎng)之方,其原因在于詩詞導向對悲劇意識的審美超越。悲劇意識對于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價值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tǒng)詩詞包含著濃郁的悲劇意識,宋詞中“不奈情多無處足”(歐陽修《玉樓春》)“人生有限情無限”(晏殊《踏莎行》)揭示出中國文化中悲劇意識的實質。
與西方依附于神的宗教文化不同,在中國主流文化中,人絕待于鬼神與他人,只有內在的超越本體,即“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必須自己給自己建立價值,而建構價值的依據“就是有利于人類總體存在與發(fā)展的歷史合理因素”[4]。面對生命有限、價值無解、宇宙中性等現(xiàn)實困境,悲劇意識的興起將人導向更高一層次的價值追詢或本體求索,進而將符合歷史合理性的價值不斷地積淀到人的情感之中,從而豐富了人的內在心理,使人格境界得以提升。唐詩宋詞是悲劇意識的重要載體,對悲劇意識的審美超越最終導向審美人格的自我貞立,如蘇軾《水調歌頭》一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該詞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句,從屈原的天問到李白的把酒問月,無不體現(xiàn)出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詢與思考,但蘇軾并沒有否棄現(xiàn)實,他經歷了追問、向往、懷疑這一系列必不可少的心理過渡后,終于找到了現(xiàn)實答案,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下闕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則不再局囿于一人一事,而是將其擴展為人類共有的一般性情感,即以一種審美觀照的態(tài)度來對待現(xiàn)實生活和人的感性生命,從而導向了超越性的價值建構。這種以既現(xiàn)實而又超現(xiàn)實、既現(xiàn)象而達本體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價值,使詞之上片中的悲劇意識得以徹底消解。
宋人胡仔評此詞曰:“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盵5]該詞之所以千古傳唱,其深層次的原因乃在于深契民族文化心理。而詞的價值建構方式是以“情—理—情”的理路來對現(xiàn)實悲劇進行審美超越。所謂“情—理—情”的價值建構理路,冷成金先生指出:“中國主流文化的價值架構的起點和動力來自于人要‘活著的內在親證,這種內在親證在本質上不屬于理性范疇,而是屬于感性的范疇和情感,即人的最原初的情。在這種情的基礎上,人以自證的方式來選擇行為方式和建構價值觀念,這個過程是一種理性活動。但由此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念是具有他律的強制性,并不一定為人的情感所認同;只有當人的境界進一步提升,這些價值觀念內化為人的內在自律的情感選擇時,這次價值建構才算完成,而此時,這些價值觀念已經內化為人的生命情感,又會(上升)到了感性的范疇,又是情,這就是‘情—理—情的價值建構理路?!边@一論述為充分挖掘此詞的文化內蘊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上闕中的“情”是人在面對浩渺星空時興起的價值空漠之情,即人的最原初的情。經歷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心理調試后,體味到“何似在人間”這一現(xiàn)實之“理”。然后詞人對所追詢到的“理”以自證的方式來進行價值建構,即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所以過程中展現(xiàn)出現(xiàn)實生活的一般性情境,但這樣的描寫并不是庸常的。詞人從未停止過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終極思考,最終在望月懷思中感悟到人事、自然“自古難全”,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要按照人類應然的狀態(tài)來構建生活。因此結尾并未導向絕望,而是激發(fā)起世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企盼,從而使該詞具有了一定的樂觀主義色彩。最終,這一經“理”過濾而升華后的“情”便具有了審美的超越性。
三、構建審美化的人生態(tài)度
吟誦唐詩宋詞可以為世人構建起審美化的人生態(tài)度。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把握世界的思維方式,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文化為基石而形成的現(xiàn)實實踐。儒家文化中所蘊含的審美化的人生態(tài)度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于《論語》一書?!白釉唬褐居诘溃瑩诘?,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在此應特別注意“游于藝”的表述。朱熹曰:“游者,玩物適情之謂?!币浴坝巍钡膽B(tài)度來對待“至理所寓”“日用之不可闕”(楊伯峻語)的藝,真正地實現(xiàn)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這實際上開啟了一種審美化的實踐態(tài)度。具體到現(xiàn)實生活中,則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以及孔子對顏回的盛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這體現(xiàn)出原始儒家極為重視人的內在精神之美,其中所追求的樂境雖富有宗教性意味,但卻并不是宗教,“因為這種樂境是既現(xiàn)實而超現(xiàn)實的,既基于現(xiàn)實,又從現(xiàn)實中超越出來,進而觀照現(xiàn)實”[6]。可見,“孔顏樂處”式的安貧樂道便是將生活審美化,其核心在于超越現(xiàn)實功利,不受貧富等外因所干擾。道家主張自然而然,人應該按照人類的自然本性去生活,這種本性是以內心的虛靜去擺脫外在的束縛,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高蹈。正如莊子所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保ā跺羞b游》)只有無待,即破除對外在條件的依傍,才能實現(xiàn)逍遙游。這種神游天地、無所依傍的精神境界所獲得的“天樂”,“并不是一般的感性快樂或理性愉悅,它實際上首先指的是一種對待人生的審美態(tài)度”[7]。佛教了脫生死,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審美化的人生體驗,通過參禪將人引向更高一層的本體求索,“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泯滅了時空的界限,達到瞬間永恒。這種思維方式使人真正地從外在的一切束縛中解脫出來。
審美化的人生態(tài)度在唐詩宋詞中得以充分發(fā)揚。如劉長卿《過前安宜張明府郊居》一詩:“寂寥東郭外,白首一先生。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夕陽臨水釣,春雨向田耕。終日空林下,何人識此情。”詩中有對陶淵明獨立人格的追慕和企羨。更重要的是,“夕陽臨水釣,春雨向田耕”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漁樵耕讀式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理想。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審美化的生活態(tài)度。結句“何人識此情”不應看作是知音未賞的遺憾,而是人格境界之美的自我堅守。
審美化的生活態(tài)度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則更具典型意義。蘇軾的生命實踐可以說真正地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所向往的最高人格境界,尤其晚年被貶謫至嶺南海南時期,蘇軾的文化人格達至天地境界。這種審美化的人生態(tài)度給予他戰(zhàn)勝挫折的無限信心,即使漂泊無定所,但“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定風波》);即使物質生活貧窶不堪,也要“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即使有志不獲騁,仍言“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蘇軾充分重視感性生命,他摒棄了對外在世俗功利與經驗世界的執(zhí)著,一切訴諸內心,并將此作為精神的終極歸依。艱辛苦難統(tǒng)統(tǒng)在其內心化解,由此開啟了審美化的人生境界。試看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一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边@首詞是蘇軾被貶居海南時所作,似淡而實腴。在詞人明快的筆觸下,其思想中的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也清晰可見。詞中“春牛春杖”“春幡春勝”是對立春習俗的展現(xiàn),宋代的海南本是荒蠻之地,但上片的“無限春風來海上”卻境界開闊,毫無衰敗之氣?!叭镜锰壹t似肉紅”將自然與人事妥切地融合在一起。下片中詞人發(fā)出“不似天涯”的感喟,更顯出隨遇而安的達觀之態(tài)。蘇軾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嶺南海南時期以“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生”的人生準則,真正將莊子的“逍遙游”付諸于生命實踐,縱浪大化,無喜無懼,認真地活在當下,使現(xiàn)實生活趨向審美化。所以即使在天涯海角,他也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這是得道后的精神宣言,可以說,他真正地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由人格臻至“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天地境界。
綜上可見,唐詩宋詞對于審美化人格的培育意義重大。詩詞以強大的感發(fā)作用激起世人對內在生命的深情體認,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審美教育具有綿延不絕的情感張力。審美人格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唐詩宋詞本身包蘊著極其豐富的悲劇意識,從而將人導向更高一層次的價值追詢,并不斷地以自證的方式來積淀合理價值,最終達到超越性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冷成金.詩詞吟誦與心靈成長[N].人民日報(理論版),2014.06.10(19).
[2]錢穆.現(xiàn)代中國學術論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261.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3.
[4]冷成金.論孔子的內在親證價值建構思想[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6(2):24-30.
[5][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321.
[6]冷成金.論語的精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91.
[7]李澤厚.人類學歷史本體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