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震乾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關于老年教育的本質與屬性、特點與功能、形式與途徑、機制與保障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化了人們的相關認識。但老年教育發(fā)展和研究也存在著定位與屬性不明,體制機制不暢,服務供給不足、發(fā)展不平衡,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發(fā)展緩慢等問題。今后應進一步完善老年教育法規(guī)政策;建立和發(fā)展老年教育學學科,積極培養(yǎng)老年教育專門人才;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多元投入的老年教育服務供給機制。
[關鍵詞]老年教育;老年教育研究;發(fā)展歷程;未來走向
[中圖分類號]G7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0)06-000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6.001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絕對數最多的國家,“2016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3億,占總人口的16.7%。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7.8%”[1]。大力發(fā)展老年教育,供給優(yōu)質且多樣化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務產品,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年教育發(fā)展與研究逐步成為我國終身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廣受社會和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成就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明晰我國老年教育發(fā)展的未來走向,能夠推動和促進我國老年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
一、我國老年教育發(fā)展和研究的背景
在世界范圍內,歐美發(fā)達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產生了專門的老年教育,譬如當時在美國的社區(qū)成人教育中就已包含了老年教育。密西根大學的霍華德·麥克拉斯基教授長期致力于老年教育研究,于1970年在其博士研究生中開設了老年教育學課程,表明對老年期的研究開始由福利層面轉向教育層面。1972年,法國誕生的“第三年齡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學,標志著獨立形態(tài)老年教育機構的產生。此后,隨著老年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老年教育學逐步成為教育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辦和提供老年教育的機構日益開放和多元,包括大學、社區(qū)學院和專門的教育組織等。
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影響,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老年教育事業(yè)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的實施,我國于1983年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大學。截止2005年,我國各個省區(qū)、直轄市均已建立了老年大學,教育對象已由離退休干部轉向全體老年人群,老年教育的性質也開始由福利型向教育型轉變,辦學規(guī)模日趨擴大,老年教育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起來。進入21世紀,在終身教育理念指引下,老年教育逐步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老年教育的“教育性”進一步受到重視,老年教育的規(guī)范化、規(guī)?;?、信息化進一步加強,辦學模式日益多樣,辦學品質穩(wěn)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多學科的老年教育體系。同時,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也獲得了同步發(fā)展。1984年,以開發(fā)智力資源,充實、豐富和活躍老年人精神生活為辦會宗旨的群眾性教育團體——中國老年教育協(xié)會成立。1988年,中國老年大學協(xié)會成立并創(chuàng)辦了《老年教育》雜志,該刊逐步成為老年教育研究的主要學術平臺。與此同時,《老年教育研究》《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金陵老年大學學報》等刊物的出現,進一步體現了以學術研究引領老年教育理論研究的明確意向。“200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中國人民大學率先設立了老年學專業(yè),培養(yǎng)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也相繼建立了老年學專業(yè)、老年學研究中心(所)”[2],培養(yǎng)從事老齡工作和老年教育的專業(yè)人才和研究人員。
與老年教育機構的不斷完善相適應,老年教育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體系也不斷完備。1994年,我國第一個全面規(guī)劃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性文件——《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fā)展綱要(1994—2000)》頒布并開始實施,標志著我國實施老齡事業(yè)和老年教育開始步入有計劃的發(fā)展軌道。1996年,我國第一部關于老年人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并開始實施,明確提出“國家發(fā)展老年教育,老年人有繼續(xù)受教育的權力,鼓勵社會辦好各類老年學?!薄皹酥局覈_展老年教育已成為國家意志,并發(fā)展到了依法辦學的新階段”[3]。進入21世紀,國家關于老年教育的政策較先前有了更深入和具體的闡述,包括專題規(guī)劃老年教育問題,具體規(guī)定了老年教育的形式、內容、體制和機制保障等。在2007年發(fā)布的《國家教育事業(yè)“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和2010年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老年教育都被作為單列領域列入國家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標志著老年教育的“教育性”得到國家的承認。2016年,我國第一部老年教育專項規(guī)劃——《老年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由國務院印發(fā)實施,提出大力發(fā)展老年教育、切實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的主張,將我國老年教育發(fā)展帶入了內涵發(fā)展和品質提升的新時代。
二、老年教育研究的問題域
通過對老年教育相關文獻的分析歸類,可將我國老年教育發(fā)展與研究劃分為以下4個主要領域。
(一)本質與屬性
老年教育研究的邏輯起點是明確老年教育的本質。關于此問題的探討,研究者主要從以下角度進行討論:(1)從國家教育法規(guī)、教育政策和重大教育文本的角度演繹出老年教育的本質。例如,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之中”,作為各類教育之一的老年教育也應當實施素質教育[4]。(2)從一般性教育研究的理論成果中推演出老年教育的本質。白向華提出,老年教育盡管有其自身的特點,但仍然指向素質的養(yǎng)成、提高和完善,與素質教育的本質屬性一脈相承。同時,隨著老年人退離工作崗位,使其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進而能夠在自身感興趣的領域發(fā)展,以彌補年輕時留下的遺憾,因此老年教育具有明顯的“補償需求”特征[5]。陳曉冰認為,依據我國教育理論界提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的活動的定義,相應的,老年教育就是以老年人為對象,給老年人以生命關懷,提升老年人生命質量的教育[6]。(3)基于老年教育實踐經驗,歸納總結老年教育的本質。王傳良認為,老年教育就是幫助老年人過好退休后休閑期生活的教育。休閑不單指休息、消遣、娛樂等休閑方式,更是經過學習和熏陶,引導老年人科學利用閑暇時光,自由自覺地充實和完善自我,創(chuàng)造新的人生價值的積極休閑教育[7]。盧日余認為,老年教育是為陶冶情操、鍛煉身體、攀登人生更高境界的樂為教育[8]。
綜上所述,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和出發(fā)點,對老年教育屬性的理解見仁見智、不盡一致,但共同之處是顯而易見的——老年教育是面向全社會老年人的一種教育活動,具備教育活動的一切基本屬性,不僅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終身教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二)特點與功能
1.老年教育的特點。對此問題的探討主要是分析老年教育與成人教育的區(qū)別和基本特征,研究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了分析探討。(1)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征。與成人教育的對象范圍涵蓋所有成年人不同,老年教育的對象局限在準老年人和老年人范圍內,按照國際上通行說法,即第三年齡老年人。(2)教育宗旨特征。老年教育的宗旨就是積極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是對傳統(tǒng)的消極老齡化認知偏見的反駁,倡導老年人不僅要積極地面對老年期的生活,保持身心的健康狀態(tài),還應將自己視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資源,參與和服務社會發(fā)展[9]。岳瑛認為,老年教育的宗旨是提高素質和人生品質,以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為目標追求,涵蓋著頤養(yǎng)康樂和進取有為兩個方面[10]。(3)教育內容的特征。研究者普遍認為,老年教育內容具有多樣性、體驗性和非功利性的特征。趙文君等人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提出“由于供給與需求是同時存在的,老年群體不但學習意愿強烈,而且對老年教育供給的內容要求更加豐富和嚴格”的主張[11]。傅蕾等研究者認為,由于老年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家庭環(huán)境、學習動機各不相同、復雜多樣,必然要求教育內容盡可能地豐富多樣[12]。謝寶群指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成人教育模式不同于兒童的學校教育模式,成人學習者具有自我主導、經驗重視、問題中心型等特征,所以在推進老年教育發(fā)展時應該注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13]。韓偉等人的研究表明,老年教育的需求動機表現為全面性、多樣化性和強弱程度的差異性等特征,相應的,與需求動機全面呈現相迎合,應豐富老年大學專業(yè)課程設置;與需求動機多樣化相匹配,應設計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與強需求動機相契合,應創(chuàng)新老年大學專業(yè)課程供給模式[14]。(4)教育組織的特征。研究者普遍認為,老年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具有靈活多樣、機動彈性的組織特征。付兵認為,老年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應當是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要將動與靜、群體交往與個體獨處合理搭配、有序銜接,既適應老年人喜靜的特點,又能滿足老年人渴望人際交往的需求[15]。葉忠海認為,根據老年人的教育需求,老年教育不應該設置劃一的硬性指標,要體現課程選擇、學習進度、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彈性,更多地體現出寬松的特點[16]。
2.老年教育的功能。關于老年教育的功能,研究者從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1)從社會學角度分析,老年教育是促進老年人持續(xù)社會化、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基本途徑。司萌貞認為,進入老年期,人的社會角色開始從中堅角色轉向次要角色,面臨的任務主要是如何對社會變化、家庭變化、個人角色地位變化的盡快適應,老年教育應促進老年期社會化的順利完成[17]。董之鷹認為,基于解脫理論、標簽理論影響的養(yǎng)老價值取向下,老年人逐漸疏離了社會,把自己放在次等公民的地位,這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當前應倡導代際公正的價值取向理念,實現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換價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實現自身的新價值,獲得幸福感[18]。(2)從經濟學角度看,“銀發(fā)資源”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沈紅梅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的配置,主要取決于資源成本而非年齡限定。相較于其他年齡段,老年資源的形成過程更長、投入更多,價值也更高[19]。我國目前的老年人口群體中,“知識人口趨多,知識層次趨高,特別是教育、科技、衛(wèi)生等戰(zhàn)線退下來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是十分寶貴的智力資源”“必須重視這一部分老年人口群體的‘第二次人力資源開發(fā)”[20]。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人力資本得到提升和維護,變消費人口為生產人口,主要體現在節(jié)約養(yǎng)老成本、促進老年就業(yè)、推動老年人社會參與和發(fā)揮精神力量等方面。(3)從教育學角度展開的分析。王穎指出,老年教育在個體層面具有促進老年受教育者發(fā)展的功能,具體包括健康保健功能、心理調適功能、觀念革新功能和個體享用功能[21]。俞國良等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提出了不分老幼,人人都需要的終身化老年教育理念,以期改變對老年人的消極觀念和刻板印象,幫助其增進代際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兒童、青少年未來健康的老年化發(fā)展[22]。
(三)形式與途徑
從教育活動的存在形式來看,老年教育包括正規(guī)教育和非正規(guī)教育?;诶夏杲逃膰H比較研究和我國老年教育實踐探索經驗,許多學者主要從如下兩方面展開了積極的探討。
1.老年大學(學校)是正規(guī)老年教育的基本形式。岳瑛認為,老年大學的教育對象為“第三年齡”老年人;教育性質屬于非學歷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23]。除老年大學(學校)外,基于我國各地老年教育的豐富實踐,桑寧霞等凝練出了正規(guī)老年教育的其他形式,包括社區(qū)養(yǎng)老共學(如上海的“綠主婦”老年工作室)、養(yǎng)老機構辦學(如武漢江漢區(qū)的老年公寓辦學)、遠程網絡教育(如太原終身學習網、上海市老年人學習網的網絡學習課程)等形式[24]。
2.非正規(guī)老年教育是相較于“正規(guī)”老年教育(在我國主要指老年大學或學校)而言的。王英等認為,非正規(guī)老年教育主要包括社區(qū)老年教育、大眾傳媒中的老年教育(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類型),和老年人自發(fā)組織的教育活動等多種形式,具有可及性、參與性、靈活多樣和低成本等特征,深受老年人的歡迎[25]。葉忠海、黃燕東等通過對發(fā)達國家的老年教育模式(表1)進行比較,概括提煉出學校式老年教育(如法國的“第三年齡”大學、日本的長壽學園等)、社區(qū)式老年大學(如美國的社區(qū)老年人中心)、自助團體式老年教育(如英國的“第三年齡”大學是自治自助、由成員自愿付出努力經營的組織)、遠程網絡式老年教育(如英國的開放大學)、圖書館式老年教育(如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老年人學習服務項目)及旅游式老年教育(如美國的老人游學營、日本的老人寄宿所)等[26][27]。這些模式和經驗可以為創(chuàng)新我國老年教育模式提供借鑒。
(四)機制與保障
當前,我國老年教育已基本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老齡部門牽頭,整合教育、民政、文化、財政等部門力量參與建設發(fā)展的老年教育工作運行機制,和政府公共財政投入與其他多渠道投入機制相結合的老年教育經費機制。針對老年教育缺口較大的實際,有學者指出,要積極推動將老年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范疇,做到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基于同規(guī)劃研究、同部署落實、同檢查獎懲,完善和落實老年教育專題規(guī)劃、專項預算、專項考核等保障制度,實現運行機制和各項工作的制度化、長效化[28]。黃燕東等從社會公共服務供給的角度分析指出,應改變單一的政府集中供給、集中管理模式,允許非盈利企業(yè)、社會團體等機構投資興辦老年教育等公共服務項目;賦予更了解老年教育需求的基層政府以更大的財政權力[29]。張洋等從社會支持層面提出,應鼓勵和引導高等教育向老年人群開放,使老年教育在規(guī)模和層次上得到迅速的發(fā)展[30]。
需要指出的是,與老年人口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老年教育迅猛發(fā)展的現實相比,我國老年教育立法工作相對滯后。雖然已有多個省市出臺了地方性老年教育法規(guī),但至今沒有國家層面的老年教育法律出臺,導致對老年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原則、組織運行等內容并沒有明確、系統(tǒng)和完整的規(guī)定,政策效力較低,政策的貫徹落實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三、老年教育發(fā)展與研究的未來走向
國務院2017年頒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中提出,到2020年,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口比例應達到20%以上,基本形成更加繁榮發(fā)展的老年教育新格局。為實現這一目標,須著力推動以下方面工作的研究和發(fā)展。
(一)制訂“老年教育法”,增強法規(guī)政策的系統(tǒng)性、協(xié)調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作為涉及2億多老年人群的社會事業(yè),要有效解決當前老年教育存在的諸多發(fā)展短板,需要完善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法規(guī)保障。一是要推動制訂出臺國家層面的“老年教育法”,明確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均等化的社會公共服務,切實落實老年教育的社會公益性和普惠性,使老年教育事業(yè)逐步走上依法辦學、有章可循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法治化軌道。二是要制訂細化政策,強化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等領域相比,我國現有的專題性老年教育政策的數量和針對性均顯不足,“僅有《關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老年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兩份,其他的均鑲嵌于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文本中,僅作為老齡事業(yè)的一部分”[31]。國家、各級地方政府應專題擬定針對老年教育機構、機制、內容、隊伍、保障等問題的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以政府為主導,協(xié)調整合各種社會老年教育資源,劃分和考核老年教育工作人員,通過明確的經費籌措機制和財政預算保障經費投入,調動老年教育機構和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二)推動老年教育學學科建設,深化老年教育理論研究
隨著我國老年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日益繁榮,許多困擾老年教育實踐的問題亟待理論指導,大量老年教育教學經驗亟待加以理論性的提升和總結。建立和發(fā)展老年教育學學科,使老年教育由探索的實踐向自覺的實踐轉變,對研究終身教育背景下的老年人教育與學習問題有著深遠的理論意義[32]。
“老年教育學就是研究老年教育實踐活動的科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老年教育學應列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33]。構建老年教育學科既有實踐層面的必要性,又有學科建制層面的可行性。在實踐層面,我國不僅步入老齡化社會且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發(fā)展老年教育,進一步發(fā)展和提升老年人的身心素質,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能力和參與程度,進而促進家庭和諧及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熱切期盼。這為老年教育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歷史條件。在學科建制層面,老年教育學學科在研究對象的獨立性、學科研究的獨特性、專門的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學科出版機構、學科體系的生態(tài)性等方面已基本具備條件,這為我國老年教育學學科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高等院校設立老年教育專業(yè)和學科,培養(yǎng)老年教育專門人才
當前,老年教育的大部分師資配備渠道(方式)是聘請高校教師承擔相關課程教學,一小部分是老年學員“能者為師”地成為老年大學(學校)的專職教師,但總體上師資力量還很薄弱,專職教師數量少且專業(yè)化程度低。
2003年以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相繼創(chuàng)辦了老年學專業(yè),并成立了老年學研究中心(所)。但教育學框架下的老年教育專業(yè)還沒有建立,全國師范院校尚無一所開設老年教育類課程。同時,開辦老年大學的高等學校比例極低,“在精英教育階段,教育資源有限,不可能承擔老年教育,但到了大眾化教育后期,仍然遠離老年教育是不正常的”[34]。這也是導致我國老年教育機制不暢、經費困難、專業(yè)人員匱乏且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老年人應該成為高等學校開展繼續(xù)教育,實施終身教育的基本對象,高校應承擔起老年教育活動的開展與研究,以及老年教育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這既有利于高等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又有助于滿足老年人接受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并深化正規(guī)教育與老年教育的融合。做好此項工作,一方面,政府機構應做好頂層設計,為高校開展老年教育和研究提供保障性經費及設施設備,完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另一方面,高校要明確開展老年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社會責任,是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重要體現。充分挖掘高校的教育資源、學科優(yōu)勢和師資優(yōu)勢,“有條件的高等師范院校創(chuàng)建‘老年教育學學科,并成立老年教育學院,或在教育學院下面設‘老年教育系,培養(yǎng)老年教育管理人才和教師,畢業(yè)后必將受到各地老年教育機構的歡迎”[35],也將極大地提升老年教育的辦學質量。
(四)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多元投入的老年教育服務供給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同樣,老年教育也存在體制機制不完善,服務供給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問題。如老年教育歸口部門繁多,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老年教育政策賦權部門,教育部門、文化部門、老干部部門、老齡委、民政部門條塊分割,主導責任不明,一盤棋式的建設格局尚未形成。由于缺少統(tǒng)一的自上而下的規(guī)劃和設計,導致投入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主,缺乏其他社會資源的參與,投入與發(fā)展需求不同步,地區(qū)之間、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差距大等問題突出。今后,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逐步將老年教育的研究部署、檢查考核納入“大教育”甚至國民教育的范疇,建立和完善國家及地方政府層面的老年教育專題規(guī)劃,進一步強化老年教育的教育屬性,逐步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另一方面,探索老年教育投入的社會化機制。當前,福利多元主義已成為發(fā)展社會公共保障和福利事業(yè)所需的基本共識,政府應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舉辦老年教育,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管理、項目外包等方式,將政府和市場有效地組合起來,不斷推動老年教育服務量的供給和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慶蓮,宋晚生.終身教育視域下我國老年教育發(fā)展模式探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4):2-6.
[2]王志梅.我國老年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成人教育,2007(9):60-61.
[3]馬麗華,葉忠海.中國老年教育的嬗變邏輯和未來走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8(9): 150- 156 .
[4][10]岳瑛.老年教育本質摭談[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6):33-35.
[5]白向華.老年教育自身特點與本質屬性[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14(8):13-15.
[6]陳曉冰.試論老年教育特殊本質的表述[J].金陵老年大學學報,2010(1):6-7.
[7]王傳良.老年教育與休閑教育的理論思考[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07(5):18-19.
[8]盧日余.老年教育是“樂為教育”——與“休閑教育”論者商榷[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07(5):20.
[9]董之鷹.21世紀的社會老年學學科走向[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4(1):65-71.
[11]趙文君,錢荷娣.老年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方向、路徑及保障機制探索[J].繼續(xù)教育,2018(6): 127-132.
[12][34]傅蕾,吳思孝,程仙平.老年教育政策價值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審視[J].現代教育管理, 2018(4):48-53.
[13]謝保群.終身教育體系視域下我國老年教育的發(fā)展課題[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6):3202-3204.
[14]韓偉,郭晗,鄭新.老年教育需求動機研究——針對老年大學層面[J].人口與發(fā)展,2018(5):122-127.
[15]付兵.老年教育的特點及組織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01(8):38.
[16]葉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論問題[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6):11-23.
[17]司萌貞.簡論老年教育的性質與特點[J].北京成人教育,1999(8):32-33.
[18]董之鷹.老年社會角色轉換價值的理論研究——構建21世紀老年人口價值觀的思考[C].第二屆中國老年人才論壇論文集,2006:41-50.
[19]沈紅梅.老年教育:世界性共同課題[J].教育科學研究,1999(2):40-46.
[20]陳乃林,孫孔懿.終身教育的一項緊迫課題——關于老年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1998(3):65-68.
[21]王穎.我國老年教育的功能[J].成人教育,2007(9):62-63.
[22]俞國良,姜兆萍.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終身化老年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03-107.
[23]岳瑛.試論老年教育的屬性[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6):20-22,45.
[24]桑寧霞,高迪.中國老年教育從邊緣走向中心[J].中國成人教育,2018(15):21-25.
[25]王英,譚琳.“非正規(guī)”老年教育與老年人社會參與[J].人口學刊,2009(4):41-46.
[26]葉忠海.國際老年教育發(fā)展的特點、模式和未來取向[J].當代繼續(xù)教育,2017(10):45-49.
[27]黃燕東,姚先國.老年教育典型范式的國際比較[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2(12):79-83.
[28]史麗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2(6):254-256.
[29]黃燕東,姚先國.對老年價值的再認識——關于中國發(fā)展老年教育的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2(10):50-53.
[30]張洋,韓俊江.中國老年教育價值追究及發(fā)展趨勢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7):23-25.
[31]王英,譚琳.賦權增能:中國老年教育的發(fā)展與反思[J].人口學刊,2011(1):32-41.
[32]岳瑛.老年教育學學科體系構建芻議[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5):30-32.
[33]楊德廣.建立老年教育系芻議[J].教育研究,2018(6):16-23.
[35]楊德廣.普通高校的繼續(xù)教育應著力發(fā)展老年教育[J].終身教育研究,2017(6)6:23-31.
(責任編輯: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