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汀
何謂“三面宴”?無非就是“場面、情面、體面”之簡稱。這是農耕底色的中國餐飲文化具有典型文明意義的標志性境界。
大凡吾國百姓均知,“民以食為天”,所有的固定節(jié)慶乃至生造故設的五花八門節(jié)日,無不以吃為歡了。既然已將人本能的吃食頂格到了天,還有啥能比吃來得重要呢?縱觀歷史,無吃不歡;橫切眼下,一年四季節(jié)節(jié)連綿,依然是吃翻加上了嗨翻而已。
誠然,吃——對一個人的興奮刺激度最高,所有的感官被喚醒。人類只有吃飽喝足了,才能開展別的活動呀。于是,歷史演變出了“三面宴”,也漸漸地成了一種規(guī)矩和標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而如何點好一桌“三面宴”?富豪無需擔憂:疊盆累碗,盡顯“三面”之外的溢出效應,付錢即可;難的是精打細算的老百姓。
其實,點好一桌“三面宴”,無論貧富均可做到,只是要把握些許飲食常識而已。好在,本人積累了一些自以為是的道道,與各位分享、探討。
首先,數量把控。以每人一個菜為基準,加上湯、主食點心、水果等物,基本可以滿足一般需求。據權威資料反映,男性每頓總食量為1~1斤半,女性為0.8~1.2斤;所以,餐館以此為依據,對每個菜的分量也有標準,一般冷盤3兩以內,熱菜半斤至8兩,全雞全鴨的大菜例外。據此,得出每人一菜的基準,是比較合理的,當然,特殊情況除外。
其次,掌控品種。點菜前,主人除了要做一道尊重客人的問答題“哪位有忌口的盡管提”之外,還得迅速觀察客人男女比例,以便為成功點菜做到心里有底。點菜者不能僅以自己的口味、喜好來點菜。葷素搭配還比較好掌控,如果再懂一點蔬菜的時令季節(jié)、生長情況(大棚菜還是露天菜?“有機”還是“無公害”?)就更好。至于葷菜,得看店家進貨渠道了。一般情況下,葷六素四(葷素混炒也可),各有所需。
再則,分兩次點,尤其是菜易冷的冬季。即,假設是點一桌十個菜的宴席,那么,第一次先點六七個,中菜熱食口味最佳;待宴過半小時,再補上新菜,又熱又有新鮮感,客人再悅,湯菜此刻可以上。如此二步法,能將宴請的愉悅氛圍效果大大提升。然而,店家一般不會喜歡你這種二步法,怕麻煩,所以,建議你訂桌不預先點菜,而是到現場再點。不然,店家追求快速上菜沒啥錯,冬季菜易冷,最多給你回鍋就是啦。
最后,價格感覺:合算。上海人的請客心理預期,既講究面子光鮮,又要價格實惠,沒錯的。但是,不少家庭主婦習慣將餐店的菜價與菜場比,這是要不得的誤區(qū),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業(yè)態(tài)的成品形式。如果了解了飯店菜價的毛利在50%~60%,凈利僅在5%左右的恒定規(guī)律之后(至于為什么,是另一個話題),食客或許就應該理解店家各種成本的構成了。畢竟,飯店不是你的家廚。
眼下,國家大力反對餐飲浪費,是一次餐飲觀念的革命。飲食畢竟就是人類延續(xù)生命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目前富裕城市用餐過量的境況下,提倡節(jié)約,提倡飲食多樣化的方向是具有前瞻性的。于是,逢年過節(jié)點好一桌“三面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摘自《新民晚報》2020年9月25日
邸天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