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帆 袁毅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科學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該文以“輸入假說”理論為基礎,以某學校為個案,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農村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師提問存在問題缺乏信息溝通、提問方式單一、封閉式問題多、提問技巧欠缺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該文提出了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與邏輯性、豐富問題類型、選取恰當?shù)奶釂枙r機、留夠等候時長及給予及時的反饋等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初中? 英語教師? 課堂提問?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7(a)-0081-03
Investigation on the Way English Teachers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Ask Questions
——Take a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in Hanzho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Yifan? ?YUAN? Yi*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 Province,476000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classroom questions can not on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but also guide them to think,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put hypothesis" and based on a school case,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ers with lack of information gap, singl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many closed questions, lack of question skill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such as innovativ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logic of questioning, enriching the types of questions, selecting the right question-and-answer machine, leaving enough waiting time and giving timely feedback to help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Classroom questions; Investigation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茖W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與反饋。對課堂提問的研究一直是教學研究的重點。英語教學也不例外,尤其是對農村的學校而言,英語教學缺乏真實的交際情境,英語教師應該隨機而“變”,不斷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充分發(fā)揮提問的藝術。
1? 輸入假說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1985)提出“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重視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死暾J為學習者是通過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輸入來獲得第二語言的??衫斫廨斎胫傅氖菍W習者聽到或讀到的語言必須符合學習者自身現(xiàn)階段的語言水平。此外,克拉申將語言輸入作為學習語言的方式,強調語言習得必須要有足夠的合適的輸入。簡言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輸入語言并將語言輸入作為教學的途徑,這也正是課堂提問的目的之一,幫助學生完成理解性語言輸入。
語言輸入要遵循“i+1”原則,其中“i”表示學者的基礎學習能力,1則表示學習的新知識。如果語言輸入僅包含學過的知識,這樣的輸入材料就過于簡單,對語言習得起不到任何作用。學習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進步就必須要接觸更高級的語言材料,接觸新的知識。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英語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語言材料,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完成語言輸入。
2? 研究過程
該文以漢中市某農村初中為例,選取了初二兩個班級作為觀察對象,兩個班級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大致相當,所授英語課程相似,并將初二6名英語教師作為問卷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從教師提問的問題類型、侯答時長、提問方式、反饋意見等幾方面內容著手,首先對兩個不同班級進行課堂觀察,之后,對初二6名英語任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而總結出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3? 結果與討論
觀察顯示課堂的提問發(fā)起者都是教師。在所提的問題中,封閉性問題達到80%,開放性問題占20%。封閉性問題明顯多于開放性問題。
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的等候時間平均數(shù)為3~5s,特殊學生、特殊問題的等候時長為5~10s或以上。
觀察發(fā)現(xiàn),A班的老師通常采用全班提問的方式,B班英語老師則采用個別提問和按座位輪流提問的方式,PK提問在B班課堂提問形式中所采用的次數(shù)不多,僅占2%。
數(shù)據(jù)顯示,教師在提問后都會給予反饋,A班給予表揚和具體反饋占27%左右,B班反饋以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為主,無表揚也無具體的點評。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都沒有批評學生,都采用了教師糾錯或學生糾錯的方式;當學生未回答上來時,A、B兩班教師提示所占比重最大,分別約占50%、45%,換用簡易英語表達分別占35%、45%。
4? 當前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
4.1 課堂提問缺乏信息溝
所謂信息溝,是指人們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正是由于存在這種差距,才會產生人與人溝通,進而獲得未知信息的言語交流活動。調查發(fā)現(xiàn),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提問中,教師提問很難達到信息交流與溝通的實際目的。一整堂課,教師的提問的內容主要基于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檢查或復習,或是檢查記憶情況,或是簡單回答文章中的問題,或是為了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而發(fā)問,由于問題啟發(fā)性較低,提問質量不高,缺乏真正的信息溝,那么學生就不會主動地、積極地參與猜測并回答各種問題。正如克拉申的“輸入理論”中所提到的,語言輸入要建立在“i+1”的原則之上,而在真實的英語課堂上,教師的提問總是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也就是提問只針對于“i”, 未能充分發(fā)揮通過課堂提問幫助學生進行可理解性輸入的優(yōu)勢,學生接觸不到更高級的語言材料和新的知識,得不到更高水平的發(fā)展,這就抑制了學生的興趣及好奇心,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4.2 課堂提問方式單一
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的提問要么是按照學生的座位順序依次提問,要么是按照學生的學號提問,要么就提問那些愛舉手或比較活躍的學生,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一來,更多中等生或學困生就陷入“沉默”,這是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關注面不足而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固定地對“某些”學生提問,那么全班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就會出現(xiàn)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經常被提問的學生會比那些很少被提問的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提升得更快,并且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有效地從個別學生的回答中獲得對于問題或知識點的反饋信息,這不利于改進其教學方法。
4.3 課堂候答時間把握不好、缺少問題反饋
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一般在提問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為3~5s,課堂侯答時間非常有限,這樣會造成一半左右的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反應,來不及思考而未能獲得答案,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不強、體驗感較差,逐漸會形成厭學或是厭師的心理。對于農村地區(qū)的學生來說,英語學習的主要時機在于課堂,教師課堂提問便成了一種重要的獲取知識,復習記憶的學習渠道。如果在師生間的問答之后,教師不給予反饋或僅有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饋,而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具體深層次的點評,則不利于學生精準把握自我學習情況,教師也很難把握學生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使教師教學質量降低。
5? 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提問中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5.1 精心設計問題信息溝
問題的設計首先要基于課本知識,以教輔為基礎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清楚地掌握各個單元的重點內容與所需要涉及到的拓展知識,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習重心,掌握課堂節(jié)奏,以便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供學生回答。其次是問題設計應遵循“i+1”原則,體現(xiàn)已知信息,輸入新材料、新知識,合理、適度地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師要善于精心設問,合理選擇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的數(shù)量與比例,課堂時間有限,要依據(jù)學生學習水平與理解能力,使提問有分層、有差別、有梯度地進行,一概而論反而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2 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
課堂提問應盡可能關注到所有學生,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將日常游戲因素融入提問,比如“擊鼓傳花”式提問,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充當擊鼓人隨機停頓,花落到誰跟前,誰便說出一個與話題相關的信息?;蚴怯尚〗M內的成員輪流提問,問題切近話題,具體內容不限,學生誰得到了花便是下一輪的提問者。通過運用“擊鼓傳花”游戲形式,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的按座位或學號輪流提問,或是僅提問優(yōu)生或活躍生的方式,可以使大多數(shù)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打破了學生課堂沉默不語的現(xiàn)象,同時,在學生間相互提問,相互探討和質疑,使學生由“低頭族”變?yōu)椤疤ь^族”。
5.3 課堂提問及候答時機恰當,重視問題的補充反饋
教師提問之后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在學生剛理清思路時,請學生回答問題,學生思考和回答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合理,正確率基本能保證,則基本可稱為候答時間合理,提問候答時間會因問題難易度而有差異性。提問的藝術不僅在于“問”,而且在于“答”。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想在有限時間內傳遞盡可能多的學習內容,因此通常會忽視對學生的“答”。而提問是一個師生間雙向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應在學生應答后,給予學生評價與具體的反饋,回答正確的教師要給予認可與贊揚,回答錯誤的則要有恰當?shù)姆答伜图m錯。初中學生正處青春期,教師恰當?shù)姆答伳苁箤W生積極思考,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課堂中的積極分子越來越多,學習氛圍更加濃烈,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6? 結語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影響力的教學藝術,同時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的提問方式不斷地在創(chuàng)新和改變,因此我們需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師課堂提問的方式。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的提問技巧,全面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價值,使提問能有效促進教學,尤其是外語學習,更需要高超的提問技巧,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1] 凌云志.行動導向的教師培訓者培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2] 鄒海燕.鄉(xiāng)村中學教師教學領導力的調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9.
[3] 張艷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溝”的嘗試[J].校園英語,2015(24):160.
[4] 吳傳剛.我國現(xiàn)行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改進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 胡春麗.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數(shù)學學習習慣現(xiàn)狀的調查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6] 袁勝蕓.貴州省農村小學新任特崗教師職業(yè)適應性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