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蘭
【摘要】研學旅行實踐活動,并非僅僅在于單純地看看、走走、議議,并非僅僅是簡單地參觀和聽講解。理念上,必須由“假大空”轉(zhuǎn)為“細小實”;實踐上,由“單一旅行”轉(zhuǎn)為“多元實踐”;反思上由“拘囿此時”轉(zhuǎn)為“洞開視域”。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在“實踐、交往、觀察、游玩”中發(fā)現(xiàn)精彩、獲得感悟、收獲碩果,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研學旅行實踐新時空。
【關鍵詞】研學旅行?焉支山?細小實?多元實踐?洞開視域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要求,將研學旅行納入教育教學計劃,這意味著“研學旅行”終于從國家層面得到了應有的重視。的確,德育必須與鮮活的實踐活動融為一體,而充分挖掘鄉(xiāng)土特色文化內(nèi)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毋庸置疑,位于永昌到山丹交界的焉支山,蘊含著沉甸甸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開展“走進焉支山”研學旅行活動,讓孩子們學生了解這顆“絲路綠寶石”,追憶霍云病的馳騁風采,重溫詩仙李白關于焉支山的絕句,再現(xiàn)西路軍戰(zhàn)斗的歷史風貌,了解森林公園的建設遠景,無疑意義巨大。
一、理念及準備:由“假大空”轉(zhuǎn)為“細小實”
做實做細做精研學活動,首先關鍵在于理念上轉(zhuǎn)變。研學活動應該變“假大空”為“細小實”,摒棄純理論說教,摒棄那些華而不實的、空泛的、虛浮的表面“旅學”,而注重適宜的、新穎的、合乎當?shù)貙嶋H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
開展活動之初,我們發(fā)放家長問卷調(diào)查表,就研學路徑、參觀點、研學內(nèi)容等多方收集家長建議,并和學生一起探討預設問題,力爭做到地毯式掃描全部研學細節(jié),其中的研學路線、研學目標、研學策略都做到細致入微。
整個過程中,我們都強調(diào),參加研學的全體人員參與,以點帶面,團隊互動,而不是個別能手“包辦一切”。當然,最重要的是合理分工,如誰充當講解員,誰負責重點鏡頭拍攝,誰擔任路徑導游、誰收集相關資料……正所謂:“多一點分工、有時間鑒賞;多一點合作,有機會分享;多一點探究,有能力發(fā)現(xiàn)?!?/p>
二、實踐及深入:由“單一旅行”轉(zhuǎn)為“多元實踐”
組織孩子們出外進行研學旅行實踐活動,并非僅僅在于單純的看看、走走、議議,并非僅僅是簡單地參觀和聽講解。好的研學旅行,應該由“單一旅行”轉(zhuǎn)為“多元實踐”:既有目的性強的參觀活動,又有針對性強的辯論活動;既有意蘊十足的設計活動,又有有情有義的訪問活動……對于興奮中的小學生而言,研學活動所打開的渠道和路徑愈多,孩子們愈能收獲到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實。
比如,在參觀焉支山的諸多景點時,可以安排孩子們自己充當解說員,而并非當?shù)貙в巍6昝赖貏偃芜@一角色,并非伶牙俐齒就可以做到,而需要孩子們事先就充分了解焉支山的“前世來生”。諸如鐘山寺等墻壁上墨客的吟詠、紅西路軍戰(zhàn)斗遺址中的雕塑風貌、匈奴人的“失我胭脂山……”的感慨,皆可以成為孩子們的切入點,以此為解說工作做好最充足的準備。
還可以安排省級森林公園遠景規(guī)劃、水源灌溉工程、文物保護、先輩緬懷等不同的專題活動。就省級森林公園遠景規(guī)劃而言,應讓孩子們在對森林資源反復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通過拍攝相關圖片、訪問有關負責人、查閱地方史志等資料,滲透大局意識、環(huán)保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就先輩緬懷專題而言,應通過現(xiàn)場詢問、參閱相關圖文和影像資料,在充分了解紅西路軍在河西走廊波瀾壯闊的宏大事件的基礎上,讓思想傳承持續(xù)在整個活動之中。
三、反思及延伸:由“拘囿此時”轉(zhuǎn)為“洞開視域”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所謂“小”,其實也是“幾百公里”的研學經(jīng)歷。所謂“大”,更是指不能把研學旅行結(jié)束當用“謝幕”,當作“可有可無”的一環(huán),而應該是新的思考、新的憧憬、新的研學。
比如,給予一定的時間,組織孩子們寫寫研學感悟、創(chuàng)作以“我心目中的焉支山”的手抄報、進行以“我是河西走廊的一員我驕傲”的主題演說等等。在此過程中,可以自主自悟,可以小組合作,可以多元化品評,可以深度交流,通過不同方式展示、呈現(xiàn)、反饋,點帶面,輻射全體,發(fā)現(xiàn)疏漏之處,反思自己的不足,讓更多的特別是無緣去研學的孩子深刻感受焉支山自然和人文資源的豐富。在此基礎上,為學校研學旅行和家庭外出旅游提建議、做規(guī)劃,把研究活動推向更深處。
或許,拓展渠道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活動中孩子們眼界視域的洞開、鄉(xiāng)土情懷的萌芽、家國意識的加強、革命精神的傳承、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品性道德的純化,才是我們更加需要的境界。為此,用為研學旅行的導師,需要找準切入點,需要深入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研學旅行實踐經(jīng)驗和做法,為當?shù)厍嗌倌昊顒又行难袑W活動的縱深推進提供成功范例和借鑒。
作為本地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一員,應該引領孩子們在這樣的“實踐、交往、觀察、游玩”中發(fā)現(xiàn)精彩、獲得感悟、收獲碩果,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研學旅行實踐新時空。
參考文獻:
[1]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2015,(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