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以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主人公朱朝陽為例,探討導致他心理產(chǎn)生問題的諸多因素,如缺失的父愛、窒息的母愛、糟糕的同伴關系、反社會傾向等,提出將父母離異的影響降到最低、建立良好同伴關系、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對策,探討離異家庭兒童的心理建設問題。
〔關鍵詞〕離異家庭;心理問題;心理建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3-0077-03
一、緣起
2020年6月,國產(chǎn)懸疑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以其多元的表現(xiàn)手法和收放自如的戲劇張力,給夏日帶來一絲絲涼意。主人公朱朝陽,一個天才學霸,一個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孩子,面對父親的極度冷漠和母親的精神控制,朱朝陽一開始是極度壓抑的,但從給伙伴嚴良和普普開門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在一個暑期完成了從普通小孩到特殊兒童的轉(zhuǎn)變。劇中充滿了悲劇色彩,很多開始幸福的家庭最后都是不幸的結局,在案件的追蹤中蘊含著對人性的探索。結局是隱喻的,讓觀眾在笛卡爾的“現(xiàn)實”和“童話”中自由選擇。事情的真相都埋在朱朝陽心中的隱秘角落,無人知曉。我們痛心地看到,朱朝陽一步步變成了罪犯張東升,這種由冷漠、缺乏親情造成的悲劇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仍在一天天上演?,F(xiàn)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像朱朝陽、嚴良、普普一樣的孩子是被忽視的。他們面臨的問題本質(zhì)上就是當下我國離異家庭兒童、問題家庭兒童面臨的問題——缺乏家庭的教育和關愛。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期,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父母離異,缺少心理營養(yǎng),沒能形成健康的道德心態(tài)和健全的人格,導致他們最終走上了歧路。
二、朱朝陽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個人不僅要身體健康,還需要心理健康。在劇中我們看到,朱朝陽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對自我有恰當?shù)恼J識,享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智力活動正常。對應上面的標準可以看出,朱朝陽的心理健康是不達標的,他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親社會行為等方面明顯比完整家庭的兒童差。那么,造成朱朝陽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哪些?
1.缺失的父愛和令人窒息的母愛
朱朝陽的父母在他5歲左右離異,父親又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一個女兒。父親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新的家庭。父親做水產(chǎn)生意,很有錢,但對朱朝陽基本不聞不問,也很少提供經(jīng)濟上的幫助,連兒子考年級第一都是從牌友嘴里得知的。朱朝陽極度渴望父愛,當父親在牌友的勸說下帶他去商場給他買白色運動鞋時,朱朝陽的眼睛是亮的,但這抹亮色轉(zhuǎn)眼就被聞訊趕來商場的繼母王瑤的嘲諷和妹妹朱晶晶的欺辱打碎了。父親請他去大排檔喝糖水,他興沖沖地前往,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父親包中的錄音筆。那一刻,父親在朱朝陽的心中已經(jīng)死了。
朱朝陽的母親是景區(qū)工作人員,收入不高,離異后,兒子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為兒子做了很多,生活上對兒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冰箱里放了很多食品,保證自己不在家時兒子餓不著;叮囑兒子不能喝碳酸飲料,那樣對身體不好;晚上,要親自看著兒子喝下一杯牛奶,不管兒子能不能喝下去。在學習上,兒子的成績是她全部的驕傲,當班主任告訴她孩子在班里不合群時,她不以為然地說:“學生只要管好學習就行了,不是嗎?”同時,為了兒子,她犧牲了自己與景區(qū)主任的感情。平時母子倆的情感交流很少,當兒子說喝不下牛奶時,母親強迫兒子喝下去;當兒子知道母親和景區(qū)主任的事情后,說:“媽,其實你不用瞞著我……”母親當場發(fā)怒。這種令人窒息的母愛,讓朱朝陽時常感到壓抑和無所適從??梢哉f,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導致家庭關系失調(diào),使朱朝陽心理失衡,甚至人格變態(tài)。
2.糟糕的同伴關系
朱朝陽在學校沒有朋友,雖然他每次考試都是第一,但班里的男女同學都不喜歡他,說他假正經(jīng),甚至因為考試不給同學傳紙條,遭到男同學的欺凌。性格孤僻是離異兒童最明顯的特征,離異家庭的兒童會有種強烈的被拋棄感及焦慮、恐懼,他們認為父母離異是自己的表現(xiàn)不夠好,常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情緒體驗,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也不能正確對待別人;常常處于自我封閉狀態(tài),對他人冷漠,與外界疏遠;外在的表現(xiàn)是沉默、孤獨,不與人交流,朋友很少或沒有朋友。當嚴良和普普到來之后,一開始在很多事情上,朱朝陽都有過思考與掙扎,例如,讓不讓走投無路的嚴良和普普暫居在自己家,發(fā)現(xiàn)相機中的殺人視頻后是否報案,是否共同勒索張東升。一方面,是內(nèi)心被壓抑的惡一點點流露出來;一方面是太珍惜三人間的友誼了,朱朝陽已經(jīng)很久沒有朋友了。就這樣,三個孩子在一起,三個孩子的惡一起涌出來,造成了最終的悲劇結局。
3.反社會傾向
梅蘭妮·克萊因[1]曾說:“我試圖證明在正常兒童身上也同樣有著犯罪傾向的運作,并提出關于潛藏在自我中心與犯罪發(fā)展之下的影響因素。我發(fā)現(xiàn)兒童會展現(xiàn)出反社會與犯罪傾向,一次又一次地用實際行動表達(當然是以孩子的方式)?!眱和螒蚍治鲲@示,當兒童的攻擊本能與焦慮都非常強大的時候,兒童會不斷重復撕裂、切斷、破碎、弄濕或焚燒所有東西。家庭離異,使朱朝陽無論在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都不能和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相比,當朱晶晶欺辱朱朝陽時,朱朝陽內(nèi)心是憎恨的;或者,他認為是繼母王瑤和朱晶晶奪走了本該屬于自己的父愛,這是朱朝陽的憎恨與焦慮的根源。長期以來累積的憎恨與焦慮引發(fā)了朱朝陽的暴力式防衛(wèi)機制:對同父異母妹妹朱晶晶的見死不救,對嚴良的利用,參與到對張東升的勒索中?!斑@世界只有敵人?!薄@是朱朝陽后來的感受。他也因此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恨與摧毀具有絕對的正當性。這種態(tài)度可以減輕其潛意識中的罪疚感,恨通常被用來當作愛的偽裝。這些行為都是違背倫理道德的,是反社會的。
三、途徑
朱朝陽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最終做出犯罪行為。這部劇給離異家庭的父母上了一堂沉重的課,它引起了我們對離異家庭兒童心理成長的關注。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將父母離異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父母離異,肯定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傷害,如果離婚不可避免,那就盡量將這種傷害降到最低。很多父母在離婚前后失去了理智,只覺得自己是最受傷的人,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離婚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打罵。離婚時,搶奪孩子的撫養(yǎng)權,或者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把孩子當成包袱,互相踢皮球。離婚后,有的家長為了減少自己的愧疚,一味溺愛孩子;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詆毀對方;還有的家長把自己對對方的怨氣撒在孩子身上,虐待孩子。這些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使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在離婚前后不要在子女面前發(fā)生嚴重的吵鬧、打架等沖突事件,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選擇和平友好的方式離婚,讓孩子慢慢理解這是父母兩人的婚姻結束?;橐鲫P系解體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和責任沒有消失,更不會拋棄孩子,仍然要肩負起照顧子女的責任。那么離婚事件在孩子的心里也許會像親人去世、搬家、轉(zhuǎn)校等生活事件一樣,短時期內(nèi)會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不會使孩子產(chǎn)生“我是不幸的”“爸爸或媽媽拋棄了我”這些消極的想法。
2.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除了性別、種族等這些特定屬性之外,每個兒童生來就具有一些獨特的能力,如與他人建立有效、長期關系的潛能[2]。在兒童成長的道路上,家人、老師和朋友,這些重要他人都會對兒童產(chǎn)生巨大影響,兒童反過來也會影響他們。兒童的自我感和團隊歸屬感需要發(fā)展,這就需要與同伴建立關系。同伴(peer)是指兒童與之相處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會認知能力的人[3]。同伴,是兒童心理成長的礦物質(zhì),兒童如果遇到問題,80%選擇告訴朋友,10%選擇告訴父母,10%選擇埋在心里,選擇埋在心里的兒童,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每個兒童至少需要一個好朋友,一個能分享其內(nèi)心思想和情感的朋友,一個能提供溫暖和情感的朋友,一個能對兒童的能力和自我價值作出反饋的朋友。從學齡前兒童開始,幼兒園、小學成為兒童主要的活動場所之一,同伴交往的時間漸漸增加,開始形成同伴群體。那些溝通良好、友好外向的兒童通常能與同伴友好相處,而團體中的“小領導”通常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及社交能力。他們能從同伴關系或男女朋友關系中獲得分享思想的快樂,并將這些積極情緒整合到自我發(fā)展中。
同伴關系對兒童實現(xiàn)社會價值、順利完成學業(yè)、逐步適應社會及形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大意義[4]。有些兒童根本沒有朋友,他們被同伴孤立,如果沒有同伴的接納,這些兒童會感到孤獨,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人能驗證其價值,所以被同伴孤立對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兒童通常會產(chǎn)生自卑感,無法形成關于自身優(yōu)勢和劣勢的認知。大多數(shù)離異家庭的兒童會出現(xiàn)許多不良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阻礙了兒童同伴交往的發(fā)展[5]。
針對兒童在同伴關系中的問題,首先,要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所在:是性格問題,或父母撫養(yǎng)方式問題,還是沒有掌握與同伴交往的技巧;其次,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和家長積極溝通,在孩子交往問題上達成共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學會有效地與伙伴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尋求他人的意見等;最后,如果兒童的問題比較嚴重,還可以尋求學?;?qū)B毿睦碜稍儙煹膶I(yè)幫助,進行治療性的心理咨詢,咨詢的時間長短根據(jù)兒童的成長狀況來定。這樣,從父母、教師和咨詢師那里得到的鼓勵、支持與反饋,伴隨著兒童不斷成熟的生活經(jīng)驗,將使兒童逐步回到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來。
3.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
在兒童的心理成長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兒童的心理問題,只是去解決,是治標不治本的。我們需要關注兒童的心理成長過程,培養(yǎng)兒童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對于離異家庭的兒童,要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心理營養(yǎng),就像身體營養(yǎng)一樣[6]。心理營養(yǎng)包括安全和秩序、愛、朋友、挫折、尊重、實踐體驗等。其中,“父母充足的愛”尤其重要,它是心理蛋白質(zhì),是促進心理健康的主要營養(yǎng)。愛,最早來自家庭。如果兒童在與父母的關系中獲得了信任和愛,就會將愛給到外在世界。在恨的方面,有一個類似的循環(huán),恨意導致兒童心中建構了恐怖的形象,容易認為別人是不好的。如果愛未被怨恨所扼殺,而是牢固地建立在心智中,那么對他人的信任與對自己良好特質(zhì)的信念,會使兒童如同磐石而足以承受環(huán)境的打擊。具有認同他人能力的人——這能力是人類很偉大的特質(zhì)——可以給予他人幫助和愛,能借由這樣的方式為自己找到安慰和滿足。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了足夠的愛,同時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其親社會行為也會較多[7]。親社會行為是指任何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及趨向。親社會行為主要包括幫助、分享、合作等,它對人類生存和進步具有積極作用,親社會行為也是個體社會適應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fā)展受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個體因素的影響,親社會行為水平高的兒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群體的接納。
總之,正如培根所言:“天性好比種子,它既能長成香花,也可能長成毒草?!比绻彝ズ蜕鐣軌蛴脨酆徒逃皇抢淠ス喔葍和奶煨?,沒有一顆種子應當結出惡果。
參考文獻
[1]梅蘭妮·克萊因.愛、罪疚與修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2]傅宏.兒童心理咨詢與治療[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胡椒.《隱秘的角落》:沒有一顆種子應當結出惡果[J].廉政瞭望,2020(13):61.
[4]翟雙,楊莉萍. 離婚敘事與家庭關系對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的影響[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44-147.
[5]張海燕,徐健,宋玉冰.離異家庭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教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0):24-27.
[6]劉玉梅.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J].前沿,2005(2):81-82.
[7]任玉萍.同伴關系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影響和啟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5):60-61.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教師培訓學院,烏魯木齊,830002)
編輯/于 洪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