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華
2020年7月27日至31日,由廣東家庭教育研究會主辦、家庭期刊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專業(yè)技能高級研修班在廣州舉辦,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此次培訓,每個專家的講座都既有科學的理論,又有鮮活的案例。幾天的學習下來,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或家長懂點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是多么的重要,教育孩子,僅有愛遠遠不夠,還要懂得怎樣愛。下面,我就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談談我的看法。
一、學會接納
在這幾天的培訓中,我聆聽了7位教授的講座,并參加了一個以“后疫情時期親子相處的心理關注”為主題的家庭教育微論壇。其中李季、楊青、李樺、梁慧勤4位教授和微論壇的幾個分享嘉賓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這樣的觀點:要懂得共情,更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接納孩子的缺點,接納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情緒等等,總的來說,就是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李樺教授說,生命的成長有各自的姿態(tài)與美好,每一種姿態(tài)都有他的需要,教育的前提是接納他,并了解他的需要,尊重每一種生命姿態(tài)。她說,現(xiàn)實生活中,接納孩子,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需要寬廣的胸懷。楊青教授說,我們要接納孩子犯錯,因為孩子犯錯其實也是在成長,我們不應該剝奪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對幾位教授所持的觀點我深以為然:愛孩子,就不應該帶有任何功利心。當我們愿意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時候,也許我們就學會了接納,就能自然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二、學會陪伴
家庭教育微論壇中的幾個分享嘉賓在回應大家所提的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家庭教育就是陪伴孩子,做好了陪伴,親子關系自然就融洽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會抽空陪孩子,有的甚至辭職在家專門帶孩子。但是,很多家長都只是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自己玩,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或玩電腦,跟孩子沒有眼神的接觸,更沒有感情的交流。這只是陪著,并不是陪伴。其實,你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如果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關心手機,各做各的,那么孩子是不會依賴你的,孩子也會像你一樣,沉迷手機而不能自拔。這樣下去,父母跟孩子之間就難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就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不利于開展家庭教育。的確,對于孩子來說,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對于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成長,也有了更多的歡樂。
三、學會等待
李季教授在其《心理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的報告中指出:家長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不要急于求成,要學會等一等,等等孩子,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他說,大人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不是責罵就是埋怨,卻從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因此,他認為,要做好家庭教育,首先家長要改變心態(tài),放慢腳步,等等孩子。在“家庭教育微論壇”中,全國特教園丁、廣東省特殊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馬善波老師分享了她與特殊兒童的故事,她說,要助力孩子成長,除了有專業(yè)的知識、有愛心還遠遠不夠,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慢的心態(tài),才能靜候花開。和孩子一起走過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很多的美和樂趣,只是,我們的腳步太快,快得忘記了欣賞。我們應該學會解讀孩子,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地、慢慢地體味生活的滋味,去欣然享受孩子在成長中帶給我們的獨特的美。放慢腳步,等等孩子,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四、學會理解
梁慧勤老師指出,良好的溝通首先要建立親和關系,遇事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帶著情緒去溝通只會適得其反,所以與孩子溝通之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和情緒。楊青教授說,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親子溝通,第一步就是共情。換句話說,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要理解孩子。梁慧勤老師舉的“初四男生”的案例就有力地說明了,只要家長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所有的溝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一旦孩子的心情得到了理解,他們就能比較容易接受現(xiàn)實,就不會鉆牛角尖了。當我們真正理解孩子的時候,溝通就會更和諧,親子關系也會更融洽。
綜上,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就要真正做到接納、陪伴和理解孩子。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納、陪伴和理解中,開朗自信,向陽而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