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策略:挖掘德育因素,突出人文思想,明確德育滲透切入點;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化文為德,形象地呈現德育思想;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重視課堂交流,生動感知德育情感;組織課后閱讀,增強道德修養(yǎng),拓展德育的途徑;組織課外實踐,增加情感體驗,強化德育的力度。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6-0019-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高中語文課程承擔著重要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教材蘊含著大量的人文知識和道德內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因此,語文教師要有效履行“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轉變落后陳舊的教學理念,深入挖掘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滲透切入點,實現“智”與“德”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在精神上也獲取滋養(yǎng)。筆者根據自身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探索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問題,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一、挖掘德育因素,突出人文思想,明確德育滲透切入點
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德育素材,編者用心挑選的文學作品,充滿了人間的真情實感,蘊含了歷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濃縮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夠為學生德育提供較豐富的資源保障。語文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作品中的德育因素,突出作品中的理想信念,淋漓盡致地展現作品中的人文性、思想性,讓學生得以感知、感悟進而實現思想上的升華,讓學生感悟到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的同時,領悟到人性的真、善、美,體會到高尚情操的無窮魅力。為此,語文教師要精心研究語文教材,明確德育滲透切入點,真正有效實現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以《沁園春·長沙》教學為例,這篇作品抒發(fā)了作者的遠大抱負和豪情壯志,教師可以通過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圖片、案例等相關材料,讓學生在強烈對比中深刻理解什么是歷史責任感,為什么要奮發(fā)圖強、努力拼搏,要讓學生強烈意識到少年立志的重要性,意識到努力奮斗、拼搏的重要性,進而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有效規(guī)劃,在樹立遠大目標的基礎上,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早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化文為德,形象地呈現德育思想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明確教學重點和德育因素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設施向學生展示文字、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為學生構建集形象性、生動性、探究性為一體的現代教學環(huán)境,通過直觀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身處其中,感受作品的無窮魅力,感受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個性特征,增強學生對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適當思想道德反思,對不同德育問題進行有效探討。這樣可以強化學生在認知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有效推進德育的開展。以《我有一個夢想》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應該收集整理、優(yōu)化整合“美國民權運動”“解放黑奴”等相關內容的數字化資源,制作成集文字、圖片、影像于一身的動態(tài)教學軟件。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黑奴在當時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的黑暗、生活環(huán)境的悲慘以及黑奴在當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讓學生了解美國民權運動產生的原因,誘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為強烈地感受到自由平等的重要意義。教師還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圖片展示、文字敘述等方式,在詳細的講解中讓學生真正明白,“我有一個夢想”,不僅僅是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也不僅僅是美國黑奴渴望自由的夢想,而是全人類的夢想,夢想生活在自由平等、和諧共處、沒有任何歧視的幸福年代,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尊重、平等待人的優(yōu)秀品格,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在新中國的幸福,樹立為中國的繁榮昌盛做貢獻的人生目標。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重視課堂交流,生動感知德育情感
要想更為有效地實現德育的滲透,除了通過教師的精彩講解、形象展示去觸動學生內心引發(fā)其思考外,還要讓學生進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去感受體驗,這樣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德育的重要性。為此,可以實施情境教學,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具備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能感同身受,從而強化德育的認知。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處情境之中,在交流溝通中增強其德育認知,規(guī)范其道德行為。常用的情境教學方法有課堂游戲、角色扮演等。以《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為例,教師在大致講解教學內容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角色扮演,挑選學生扮演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角色如藺相如、廉頗等,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作品內容進行形象再現,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扮演角色的心理變化過程。如在“完璧歸趙”這一短角色扮演中,學生看到了藺相如大智大勇、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高尚品質;在“負荊請罪”這一段角色扮演中,學生深刻理解廉頗、藺相如高尚的人格魅力,理解他們先公后私、大局為重的高尚品質,培養(yǎng)學生嚴格約束自己、知過必改的優(yōu)秀品德。
四、組織課后閱讀,增強道德修養(yǎng),拓展德育的途徑
引導學生進行課后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種常規(guī)方法,也是拓展德育的一種新途徑。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特征、認知規(guī)律,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薦優(yōu)秀讀物,讓學生在獲取豐富寫作素材、優(yōu)化自身知識結構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當然,教師還要重視閱讀指導工作,不僅在“質”上下功夫,還要在“量”上下功夫,在誘發(fā)學生課后閱讀意識、教授閱讀方法技巧的同時,提醒學生以“教材學習”為主、“課外閱讀”為輔,不可本末倒置。以《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為例,教師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閱讀宋朝愛國詞人的詩詞,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愛國情懷。這些詩詞可由教師提供書單,也可由學生自行確定,并要求學生在閱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認為辛棄疾將抗金、收復山河作為自己畢生志愿,他在《水龍吟》等詩詞中表現出沉雄豪邁、慷慨悲壯的情感,在《破陣子》等詞作里看到了他對抗金斗爭的懷念;有的學生認為陸游也是一生致力于抗金事業(yè),他的《示兒》將其愛國深情及壯志未酬的憂憤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有的學生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正氣歌》時,慷慨激昂,蒼涼悲壯,特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明志,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天祥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
五、組織課外實踐,增加情感體驗,強化德育的力度
課外實踐也是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學”上,更要落實在“做”上,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優(yōu)化知識結構以及增強情感體驗。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實踐,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參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不但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還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外實踐形式多樣,有社會調查、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以《師說》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歸納作品的中心思想,讓學生理解尊師重道的重要意義,接著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要求學生 5 人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社會調查,主要調查社會上人們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態(tài)度如何,對尊師重道的認識如何。在調查中,有的小組認為“在教師隊伍中,有好教師也有壞教師,好教師雖然占多數,但那很少一部分的壞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教師職業(yè)的看法”;有的小組認為“在教師隊伍中,有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教師,也有專業(yè)素養(yǎng)低的教師,有努力工作的教師,也有得過且過的教師”;還有的小組調查了人們對尊師重道的看法,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尊師”也不“重道”;等等。待調查完畢,教師可組織各調查小組撰寫調查報告,試著去充實《師說》內容,談談真正的“師德”是怎樣的,怎樣的行為才是對教師的尊重。
總之,德育滲透是一項持續(xù)時間長的系統(tǒng)工程,高中語文教師要有效履行自身“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特征、認知規(guī)律,積極挖掘德育因素,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且抓好“課后閱讀”和“課外實踐”兩大活動,真正實現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同時,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意識,進一步充實自身知識儲備,優(yōu)化知識結構,做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選擇適當的授課方式,誘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讓他們深刻體驗到作品中的情感魅力;教師還要重視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要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過程中做到言傳身教,獲得學生的認同接納和信任愛戴,從而讓德育于無聲無息之中進入學生內心,開出美麗的“德育之花”。
【參考文獻】
[1]王加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2).
[2]楊海麗.文以載道? 寓德于文——德育在高中語文中的生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8).
[3]唐俊安.化知為德——試論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2).
[4]楊小凡.以“德”為本,教書育人——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6(5).
[5]歐陽琦云.以文之道? 潤物無聲——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強化德育滲透問題的再思考[J].語文知識,2016(21).
[6]王錦旭.隨文潛入心? 授道悄無痕——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因素例談[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
【作者簡介】賴寧寧(1986— ),籍貫廣西興業(yè),本科,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興業(yè)縣高級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