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周芃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鄭州 450000
STEMI 是急性心肌梗死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病理表現為冠狀動脈血供減少,即使搶救成功后,部分心肌可能壞死,容易并發(fā)心力衰竭[1]。目前PCI 術能及時開通病變血管,盡可能恢復梗死區(qū)血液灌注,是治療STEMI 的主要介入方法。為降低PCI 術機體血小板的活化,在圍手術期還需聯合抗凝藥物,替羅非班是一種抗血栓藥,能減少支架內血栓及無復流現象,但其使用劑量能影響術后是否會有出血傾向[2,3]?,F選擇116 例符合本次研究標準的STEMI 患者,分析小劑量鹽酸替羅非班在STEMI 患者中治療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收集2017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16 例STEMI 患者。根據計算機產生隨機數字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58 例)、對照組(58 例)。觀察組患者男35 例,女23 例,年齡26~61 歲,平均(48.5±4.6)歲,Killip 分級Ⅰ級18 例,Ⅱ級40例;對照組患者男33 例,女25 例,年齡27~63 歲,平均(43.3±6.8)歲,Killip 分級Ⅰ級15 例,Ⅱ級43 例。兩組基礎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可見進行研究。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診斷[4]。胸痛持續(xù)30 min,服用硝酸甘油后癥狀無改善,心電圖檢查中≥2 個兩個相鄰導聯ST 段抬高。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入組年齡18~65 歲;②均為AMI 首次發(fā)作,且順利完成PCI;③發(fā)病至入院接受急診時間在12 h 內;④患者均使用鹽酸替羅非班治療。(2)排除標準:①既往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臟疾病等;②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疾病及影響藥物代謝的腎功能障礙疾??;③易過敏體質者,對造影劑、阿司匹林、肝素、鹽酸替羅非班過敏等;④凝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⑤入組前1 個月內有住院史或外科手術史;⑥既往有PCI 介入治療史;⑦既往長期服用過抗凝藥物;⑧冠脈造影顯示血栓負荷重。
1.4 脫落與排除標準(1)患者出現無法耐受的不良事件,需終止研究;(2)自行服用與替羅非班療效相似的藥物;(3)遵醫(yī)行為較差,未定期、定量服用藥物。
1.5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規(guī)抗凝藥、他汀類及硝酸類藥物,通過冠脈造影明確罪犯血管后進行PCI 術治療。所有患者在進入搶救室時即刻應用鹽酸替羅非班(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060265;規(guī)格:5 mg),首次負荷劑量為10 μg/kg,3 min 內推注完畢。觀察組以0.12 μg/(kg·min)鹽酸替羅非班持續(xù)靜脈泵入直至PCI 術后36 h;對照組則予以0.15 μg/(kg·min),用時均為PCI 術后36 h。術后6 h 患者均進行相關抗凝治療,如合并基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還應規(guī)范使用降壓藥或降糖藥,視病情需要予以β 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
1.6 觀察指標評估患者PCI 術前、后TIMI 血流分級,分級標準分為0~3 級,TIMI 血流分級越高者,表示病變血管的血流灌注恢復良好,在3 個心動周期內即可完全充盈遠端血管病迅速排空。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36 h 的左心室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舒張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與舒張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A 比值(E/A)。統(tǒng)計干預期間兩組患者血小板減少癥、心律失常、出血、心力衰竭等發(fā)生情況。
1.7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經SPSS 19.0 軟件進行處理,不良事件為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CI 術前后TIMI 血流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干預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標為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PCI 術前后TIMI 血流分級比較術前兩組均未有TIMI 血流0 級、3 級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的TIMI 血流分級較術前明顯好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兩組的TIMI血流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PCI術前后TIMI血流分級比較(n=58)
2.2 兩組干預前后左心室功能變化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的LVEF、E/A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LVEF、E/A 較干預前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的LVEF、E/A 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左心室功能變化情況比較(,n=58)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左心室功能變化情況比較(,n=58)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2.3 兩組干預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干預期間觀察組總發(fā)生率8.62%,低于對照組的24.1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干預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58) 例(%)
STEMI 采用介入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梗死區(qū)血管血流,增加心肌細胞的灌注,但梗死血管多存在血栓負荷過重現象[5],即使及早進行急診PCI 術,TIMI 血流恢復至3 級的患者,其心電圖結果顯示ST 段仍不能迅速回落,冠脈遠端仍有可能發(fā)生栓塞,這與血小板反復激活等有關,因此在圍手術期需予阻斷血小板聚集通路[5,6]。
本研究使用的鹽酸替羅非班是高選擇性小分子GP Ⅱb/Ⅲa 受體拮抗劑,相關藥物研究顯示,應用鹽酸替羅非班后5 min 左右即可發(fā)揮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顯著,但劑量還需謹慎把控,以免造成術后TIMI 出血[7]。本研究中觀察組予以小劑量鹽酸替羅非班,兩組在PCI 術前使用劑量一致,首次負荷劑量均為10 μg/kg,再予以不同劑量泵入,直至PCI術后36 h,因此對梗死區(qū)血管血流恢復并無明顯影響,兩組的TIMI 血流分級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也可能與觀測時間為PCI 術前、完成即刻有關[8,9]。但隨著觀察時間的延長,觀察組左心功能指標LVEF、E/A比較,均高于對照組,且在干預期間,觀察組尚未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總發(fā)生率8.62%,低于對照組。研究者分析,鹽酸替羅非班在抑制血小板活化中能抑制相應的收縮血管物質分泌,改善梗死相關血管的血流,改善左心功能,說明降低鹽酸替羅非班劑量同樣可以改善冠脈循環(huán),挽救左心室功能[10],但劑量略高時,可能引起患者股動脈血腫、牙齦出血、創(chuàng)口滲血等出血表現,但患者尚未出現大出血。效果尚佳。
終上所述,鹽酸替羅非班能有效發(fā)揮抗栓治療,改善患者術后心功能,如能予以小劑量,同樣能達到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不會增加出血反應,臨床在進行抗凝治療時可考慮應用小劑量鹽酸替羅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