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琴,劉立彬
甘肅省臨澤縣水務局,甘肅 臨澤 734200
實行河長制以來,臨澤縣實現了三級河長全覆蓋,河長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體污染得到控制,河流水質得到改善,水環(huán)境得到顯著改變。但一些河湖管理范圍邊界不清,嚴重影響河湖生態(tài)空間管控。根據水利部及省市要求,該縣制定了《臨澤縣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實施方案》,依法劃定河湖管理范圍,明確河湖管理邊界線,落實用途管制,促進人水和諧,為臨澤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落實中央及省市有關政策及技術標準,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科學確定劃界標準,切實做好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
遵循河流屬性,按照河湖長制工作機制,合理分工,統籌推進實施。
堅持分批推進的原則,區(qū)分輕重緩急,以管理任務重、涉水事務多、地位和作用較為重要的河湖為重點,先期開展劃定工作,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
臨澤縣有2條主要河流、14座湖(庫)、28條山洪溝道。本次河湖管理范圍劃定主要涉及已納入河長制、湖長制實施范圍內的河、湖(庫)。
管理范圍劃定按有堤防、無堤防劃定,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林地等)、行洪區(qū)、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有治理規(guī)劃時管理范圍為兩岸規(guī)劃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林地等)、行洪區(qū)、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治理規(guī)劃時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qū)。
河道堤防工程護堤地按堤防等級進行確定,1級堤防護堤地寬度為30~20m,保護范圍300~200m;2、3級堤防護堤地寬度為20-10m,保護范圍200~100m;4、5級堤防護堤地寬度為10~5m,保護范圍100~30m。
水庫庫區(qū)管理范圍為水庫土地征用線以內的庫區(qū),大壩管理范圍從壩腳線以外計起:上游(中型100~150m、小型50~100m);下游(中型150~200m、小型50~150m);左右岸(中型100~250m、小型50~250m)。保護范圍在管理范圍邊界線外延(中型200~300m、小型50~200m);下游(中型200~300m、小型50~200m);左右岸(中型100~200m、小型50~100m)。
對河湖現狀進行測量,按照技術標準劃定管理范圍紅線圖,對管理范圍內的入河排污口、取用水設施、各類建筑物等建立臺帳。開展地籍調查,查清河湖管理范圍內土地屬性、空間位置、界址、面積、用途等狀況,填制權籍調查表冊。
通過招標確定設計及施工單位,按照劃定的河湖管理邊界,統一制作、安裝、埋設界樁,在顯著位置設立告示牌,或在已有的河湖長公示牌上標注河湖管理范圍信息,落實工作責任,明確保障措施。
在劃定河湖管理范圍的基礎上,明確界線地理坐標,整理匯編界樁控制測量、界樁分布圖、成果表等資料,繪制河湖劃界范圍圖,形成一河一圖、一湖一圖的空間范圍數據,完善紙質資料和電子檔案,為確權工作奠定基礎。管理范圍劃定工作成果上報縣政府批準后進行公告,做為河湖管理的法定依據。
成立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水務、自然資源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生態(tài)環(huán)境、濕地、農業(yè)農村、鎮(zhèn)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管理范圍劃定工作的組織實施。各鎮(zhèn)及相關單位落實工作力量,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河湖劃界工作按期完成。
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量大面廣,任務繁重,涉及問題復雜,水務、自然資源等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切實落實責任,加強工作調度、統籌和指導,全力加快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各鎮(zhèn)積極參與,協調矛盾糾紛,層層分解任務,分段劃分責任,確保劃定工作順利開展。
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所需經費數額較大,縣財政、水務部門要多渠道落實劃定工作經費,制定年度計劃,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同時積極爭取資金,確保經費足額按時到位,為劃定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宣傳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目標要求。解讀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的有關政策,提高群眾對劃定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參與,為工作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