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術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3100)
哮喘即支氣管哮喘,屬于兒科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類呼吸系統疾病,此類患兒的典型癥狀表現為咳喘、氣促、胸悶及喘息等[1],且好發(fā)于夜間及凌晨時段,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和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兒哮喘的治療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普米克及可必特行霧化吸入的治療價值。
抽取院內自2018年1月起,到2019年4月止診治的84例哮喘患兒,以數字法隨機分組。觀察組:42例,男女性別比為23/19,年齡區(qū)間處于2~12歲,均值(4.6±1.2)歲。對照組:42例,男女性別比為22/20,年齡區(qū)間處于2~11歲,均值(4.5±0.7)歲。兩組線性資料比較,P均>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對癥治療方案,包括鎮(zhèn)靜、抗感染、吸氧及止咳化痰等。具體為給予強的松,5~60 mg/次*d,口服;氨茶堿2 mg/kg+5%葡萄糖注射液行靜脈滴注,每日滴注1次。觀察組在該基礎上加用普米克及可必特治療,普米克2 mL,可必特2.5 mL加入生理鹽水稀釋后行霧化吸入,每日吸入治療2次。兩組持續(xù)用藥治療1周。
(1)結合患兒哮喘癥狀及哮鳴音的改善情況對其療效予以評估,分為顯效:即哮喘癥狀完全消退,且經聽診患兒哮鳴音完全消失;有效:即臨床癥狀顯著緩解且經由聽診患兒哮鳴音有所改善;無效:即未能達到上述標準。(2)對比兩組治療過程中相關癥狀的消退時間,包括患兒的咳嗽、喘憋及哮鳴音等。
研究的相關數據均以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通過(±s)描述,行t檢驗和x2檢驗,P<0.05代表差異之間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42例患兒經治療,其中顯效者24例,有效者共計17例,無效者1例,該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41/42);對照組的42例患兒中顯效者13例,有效者共計25例,無效者4例,該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48%(38/42)(P<0.05)。
觀察組患兒各癥狀的消退時間分別為:咳嗽(5.23±1.04)d,喘憋(2.01±0.13)d,哮鳴音(5.11±0.32)d;對照組患兒為咳嗽(7.59±2.13)d,喘憋(4.10±0.46)d,哮鳴音(7.36±1.03)d,觀察組各臨床癥狀的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小兒哮喘多累及患兒支氣管及細支氣管,通常認為小兒哮喘的誘發(fā)因素為吸入變應原以及呼吸系統病毒感染等[2],患兒急性發(fā)作期內的治療目標為快速控制其臨床癥狀并改善患兒的通氣及換氣功能,主要采取擴張支氣管以及抗炎等相關治療措施。其中糖皮質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均是小兒哮喘治療中的一線用藥,然而采取口服方案或者靜脈滴注給藥方案的藥物用量較大,且容易產生副作用。特別是靜脈滴注為有創(chuàng)操作,患兒年齡較小因此普及困難。霧化吸入給藥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可實現藥物以微小顆粒的氣物狀形式通過患兒氣道而直達其病灶處,能夠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因此可縮短起效時間,可避免相關藥物對于患兒非病變組織產生的不良影響,有利于減少給藥劑量,因此可緩解對于患兒機體產生的藥物毒副作用,能夠提高治療安全性。普米克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對白三烯形成干擾作用,并且可對呼吸道炎性反應形成良好抑制作用,可改善患兒存在的呼吸道高反應性[3]。藥物可必特采用霧化吸入的給藥方式,可實現藥物成分盡快直達呼吸道病灶處,同時該藥物屬于異丙托溴氨及硫酸沙丁胺醇兩者的復方制劑,可對炎性介質大量釋放形成抑制作用,同時可改善患兒粘膜上皮細胞具有的纖毛清除功能,用藥后可快速緩解患兒哮喘癥狀。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總體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特別是各項臨床癥狀的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以普米克及可必特行霧化吸入的治療方案在小兒哮喘的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在小兒哮喘治療中聯合應用普米克及可必特行霧化吸入可縮短患兒病程時間,并顯著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