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龍,張 培,張 旭
(1.新樂市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2.新樂市中醫(yī)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
小兒腸套疊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小兒腹部疾病,有原發(fā)性腸套疊和繼發(fā)性腸套疊兩種情況[1]。前者較為常見,一般是由患兒腸道功能活力不足引起的,并無器官上的病變;后者一般是由于患兒腸道發(fā)育不完善導致畸形或有腫瘤、息肉等情況,較為嚴重[2]。由于該病的臨床特征不夠明顯,所以準確有效的診斷方法對該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上,對該病常見的診斷方法為,X線平片、螺旋CT、腹部彩超等,不同影像診斷的方法各具特點。本實驗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研究了螺旋CT方法的臨床價值,探究該方法診斷準確率的情況,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擇2017年7月~2019年5月采集我院小兒腸套疊患兒52例作為研究對象。性別統(tǒng)計:男38例、女14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2.27±0.41)月/歲;病程7~63 h,平均(26.1±3.9)d。依據(jù)統(tǒng)計學分組方法分作兩組,其中對照組26例,采用鋇劑造影方法檢查;實驗組26例,采用螺旋CT方法檢查。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兒進行的診斷方案,均獲得其家屬同意。在診斷過程中,遇到其他重大腸道疾病的患兒,從本研究結果中剔除。在對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處理后,并未發(fā)現(xiàn)兩組有顯著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對兩組患兒分別采取不同的診斷方案。對照組采用鋇劑造影方法檢查,將Foley管插入患兒肛門4~5 cm處,在氣囊內充入10~20 mL的氣體以防導管脫落,之后將60~120 mL鋇劑注入靜置,此時讓患兒保持俯臥位和仰臥位進行診斷。
實驗組采用螺旋CT方法檢查,采用多排螺旋CT,將管電壓調至120 kv,管電流調至300 mA,層厚調至0.525 mm,螺距調至0.8 mm,重建層厚調至0.525 mm,重建間隔調至0.4 mm,掃描速率調至0.5每秒一轉。讓患兒保持取仰臥位,配合呼氣進行CT診斷。掃描范圍為患兒膈頂?shù)綈u骨,先采用平掃后采用增強掃描。
比較兩組患兒采取不同檢測方法診斷小兒腸套疊的準確率及患兒在檢測中的配合度與診斷所耗時長。配合度=完全配合+基本配合。
文中所有涉及需要比較分析的數(shù)據(jù)均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 19.0/20.0執(zhí)行,涉及到計數(shù)資料x2檢驗均以[n(%)]表達,涉及到計量資料t檢驗均以(±s)編導,P<0.05提示檢驗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而診斷準確率:對照組26例患兒中,采用鋇劑造影方法檢查出結果為陽性的患兒有20例,診斷準確率為76.92%;實驗組26例患兒中,采用螺旋CT方法檢查出結果為陽性的患兒為25例,診斷準確率為96.15%;前者準確率明顯低于后者,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兩組患兒在檢測中的配合度及診斷所耗時長:對照組患兒平均診斷耗時為(51.22±7.41)min;在診斷中,完全配合的患兒為9例,基本配合的患兒為10例,總配合患兒為19例,配合度為73.08%,實驗組患兒平均診斷耗時為(48.35±7.39)min;完全配合的患兒為11例,基本配合的患兒為13例,總配合患兒為24例,配合度為92.31%;后者結果明顯較前者優(yōu),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小兒腸套疊疾病作為一種常見的小兒腹部疾病,其發(fā)病原因較多,情況也較為復雜,多是由患兒腸道功能活力不足引起的,并無器官上的病變[3];但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情況,如患兒腸道發(fā)育不完善導致畸形或有腫瘤、息肉等[4]。由于該病的臨床特征不夠明顯,所以準確有效的診斷方法對該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該病的傳統(tǒng)診斷手段為鋇劑造影方法,然而該方法呈現(xiàn)出來的影像具有缺乏特異性的缺點,無法明確致病原因[5],診斷準確性也沒法得到保證。但由于診斷成本較低、在過去被廣泛使用。螺旋CT方法較傳統(tǒng)的方法,具有強大的圖像和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反映出來的數(shù)據(jù)也十分清晰明確,能夠對該病的早期癥狀做出有效的顯示,還能有效減輕患者因診斷而帶來的身體不適[6]。尤其是在對年紀較小的患者進行檢測時,無痛苦的檢測方法能夠提高其在診斷過程中的配合度,節(jié)省診斷時間。本實驗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研究了螺旋CT方法的臨床價值,探究該方法診斷準確率的情況。對照組診斷準確率為76.92%,實驗組診斷準確率為96.15%,前者數(shù)值明顯低于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患兒平均診斷耗時為(51.22±7.41)min,配合診斷的患兒為19例,配合度為73.08%,實驗組患兒平均診斷耗時為(48.35±7.39)min,配合診斷的患兒為24例,配合度為92.31%;后者結果明顯較前者優(yōu),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得出結論,在小兒腸套疊診斷中運用螺旋CT診斷法的臨床診斷準確率高,檢測所耗時長斷,患兒的配合度較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