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王天文
小丁,男,13 歲,七年級,因為嚴重的手機依賴被母親帶至咨詢室,他本人也愿意接受心理咨詢。小丁的父母靠打零工為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他還有兩個姐姐,都已工作。小丁出生一年后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撫養(yǎng),直到六歲半時才被接回父母身邊。
小丁頭腦聰明,學習不太費工夫,成績不錯。他從六年級開始手機依賴嚴重,會因為玩不到手機而茶飯不思、坐臥難安,會和母親搶奪手機,甚至踢打母親。小丁雙手大拇指因為玩不到手機而用力掐和咬導致感染變形;他的眼睛隔一會兒就頻繁眨動,這是長時間看手機屏幕導致眼睛自我保護的反應。小丁對手機的依賴影響了他的學習和生活,母子二人都希望通過心理咨詢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女士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是這個人的行為,冰面下看不到的部分才是這個人真正的自我,是他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依此理論,我們來看看小丁的“冰山”。
行為:在家休息時嚴重依賴手機,一直玩“吃雞”游戲,如果母親阻止,就吼叫、踢打母親;玩不到手機時魂不守舍,不知道要干什么。應對姿態(tài):討好母親、姐姐和父親,覺得只要自己聽話、認真學習,他們就會喜歡自己;同時也指責父親不公平,為什么姐姐能盡情玩手機,自己卻不能。感受:對手機游戲“著迷”,玩手機游戲時興奮、快樂,玩不到手機時憤怒、悲傷。小丁對自己的“著迷”有些羞愧,對自己的“興奮、快樂”有理解也有喜悅,對自己的“憤怒、悲傷”有理解和羞愧。觀點:我不夠好、不夠優(yōu)秀,我要聽父母的話,他們才會喜歡我。期待:努力學習,將來找個“體面”的工作,改變生活現(xiàn)狀,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與贊賞。渴望:被父母喜愛,被老師和同學接納、認可。自我價值:尋找真實一致的自我,尋找自己的生命活力,通暢地和他人聯(lián)結。
小丁是個渴望得到關注與贊賞的孩子,他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贊賞,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寂寞之中,手機陪伴了他,他在手機游戲中獲得了想要的陪伴、關注與欣賞。
根據(jù)上述分析,咨詢師與小丁共同制定咨詢目標:雙休日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尋找滿足自我需求的替代途徑,改善與父母的關系,逐步達到表里一致并實現(xiàn)高自我價值。
第一階段(第1 ~3 次咨詢),主要是收集資料,了解成長史、背景資料、求助動機,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共同商定咨詢目標。在談到自己的成長史時,小丁對母親有了更深的理解:母親選擇把他一個人接進城里上學,把兩個姐姐留在老家,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小丁留下了復雜的淚水,其中有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也有對姐姐們的愧疚和自責。
第二階段(第4 ~8 次咨詢)主要聚焦在“手機依賴”上,幫助小丁意識自己這一行為背后的感受、獲得與期待,與小丁共同面對癥狀反復,促進他更加表里一致,找到合理的應對現(xiàn)實壓力的方式。
咨詢師與小丁詳細討論了在手機游戲中的獲得,小丁感到手機幫自己度過了寂寞的時間,在手機游戲中,他感覺自己被認可、被需要、被尊重。咨詢師與小丁討論可不可以用更現(xiàn)實的方式獲取這些需要,小丁發(fā)現(xiàn)自己有很多特長:語文和數(shù)學成績很好,曾經兩次獲得省級作文獎,擅長跑跳,是校足球隊成員。如果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在這些擅長的方面,不僅可以充分利用閑暇時光,而且也會有被需要、被認可、被接納的滿足。不同于手機游戲中的獲得,這些現(xiàn)實中的獲得更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也更有助于實現(xiàn)自我。
在這一階段,小丁的癥狀有反復。在第5 次咨詢前,小丁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像想象中的那樣能控制用手機的時間。他不好意思面對咨詢師,沒來咨詢室,他的母親代替他來咨詢。咨詢師請小丁的母親轉告他:咨詢師看到了他努力轉變的決心與愿望,理解他的感受與心情,咨詢師有信心和他一起面對困難。第6 次咨詢,小丁如約回到咨詢室。
第三階段(第9~10 次咨詢),回顧與總結全部過程,對小丁進行賦能,最后告別與祝福。
在這一階段,咨詢師與小丁共同回顧了咨詢過程,分享各自的感受。小丁認為自己之所以依賴手機,是因為在手機中獲得了自己需要的東西,如陪伴、關注和欣賞,經過咨詢,他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其他現(xiàn)實途徑獲取這些。他對自我的探索更加深刻,更努力地發(fā)展自我意識;對家庭關系有進一步的了解,努力改善與父母的關系。
在手機依賴的背后,不同的來訪者有不盡相同的故事和渴望。咨詢師要幫助來訪者將“緊盯住手機的目光”移開,讓視野更廣闊和開放,讓來訪者對自我的掌控更加積極主動。咨詢不會一蹴而就,會有反復或者倒退,咨詢師要充分接納和陪伴來訪者。對于來訪者來說,經過反復的堅持和進步會更加牢固、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