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光耀,韋顯福,黃正泉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南寧 530199)
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作為鼻部常見良性腫瘤,其在臨床并不少見,對于本病的治療多以手術為主,而臨床中對于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手術治療研究中,開放性手術及鼻內(nèi)鏡手術均是常見的手術方式,但是對于兩類手術方式對患者機體狀態(tài)反應指標[1-2],包括免疫與炎性狀態(tài)的影響研究十分匱乏。因此,本文中我們就上述兩類不同手術方式對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患者免疫應激指標與炎性應激指標的影響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1 年6 月~2016 年8 月期間于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4 例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將64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 組的32 例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2 例,年齡為38~70 歲,平均年齡為(52.7±6.1)歲,病灶累及篩竇者20 例,累及其他部位者12 例;疾病分級:Ⅰ級患者4 例,Ⅱ級患者11例,Ⅲ級患者17 例。B 組的32 例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年齡為39~71 歲,平均年齡為(52.8±5.9)歲,病灶累及篩竇者21 例,累及其他部位者11 例;疾病分級:Ⅰ級患者6 例,Ⅱ級患者12 例,Ⅲ級患者14例。兩組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的上述統(tǒng)計指標比較,P 均>0.05,因此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A 組的32 例患者進行開放式手術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麻醉,然后于鼻側至內(nèi)眥做手術切口,切開鼻前庭底部,將鼻腔與病灶進行充分暴露,探查病灶及周圍情況,將病灶進行徹底切除。B 組的32例患者進行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患者麻醉后置入鼻內(nèi)鏡,在鼻內(nèi)鏡輔助下進行病灶的探查,將鼻甲進行部分或全部切除,然后將病灶進行細致切除。然后檢測與比較兩組圍術期的免疫應激指標與炎性應激指標。
1.2.2 檢測方法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d、5d、10d 時采集兩組的空腹靜脈血,將部分血標本進行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4+及CD8+),另將血標本離心后取血清進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 及IgG)及炎性應激指標(IL-8、IL-10 及PCT)的檢測,檢測涉及ELISA 法、全自動生化儀及流式細胞儀。然后分別統(tǒng)計與比較兩組的檢測結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檢驗軟件為SAS7.0,數(shù)據(jù)檢驗方式包括t 檢驗(計量資料)和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兩類,P<0.05 表示比較數(shù)據(jù)間有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術前A 組與B 組的CD3+CD4+、CD4+及CD8+比較,P 均>0.05,而術后1d、5d 及10d 時B 組的CD3+CD4+及CD4+均高于A 組,CD8+則低于A 組,P 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2.2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較術前A組與B 組的血清IgA、IgM 及IgG 比較,P 均>0.05,而術后1d、5d 及10d 時B 組的血清IgA、IgM 及IgG 均高于A 組,P 均<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血清炎性應激指標比較術前A 組與B 組的血清IL-8、IL-10 及PCT 比較,P 均>0.05,而術后1d、5d 及10d 時B 組的血清IL-8、IL-10及PCT 均低于A 組,P 均<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較(g/L)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在臨床并不少見,其是鼻腔鼻竇的常見良性腫瘤,關于本類腫瘤的研究顯示,此類腫瘤不僅僅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流涕及帶血等情況,還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頭面部疼痛及嗅覺方面的異常[3-4],因此對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臨床診治重視程度一直較高,與本病治療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增多,其中手術方面,包括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效果的比較性研究仍相對較多[5],但是對于兩類手術方式對患者的細致效果比較仍十分不足,尤其是由于手術治療導致的機體不良應激方面的比較研究十分匱乏,而此方面關系到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因此此方面的研究仍十分必要。手術作為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方式,其對患者的免疫及炎性應激影響均不同程度存在[6-7],且術后的創(chuàng)傷恢復關系到患者的術后康復情況[8],因此對其進行表達水平的監(jiān)測與評估意義較高。
本文中我們就開放式手術與鼻內(nèi)鏡手術兩類治療方式對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患者免疫應激指標與炎性應激指標的影響情況進行研究與比較,結果顯示,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患者的機體不良應激控制效果相對更好,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術后1d、5d 及7d 的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性應激指標均明顯好于常規(guī)開放式手術,從而在手術創(chuàng)傷控制方面給予了鼻內(nèi)鏡手術以肯定性,同時也說明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的機體免疫與炎性應激的控制必要性仍較高,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分析原因,我們認為鼻內(nèi)鏡手術對于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同時其對病灶周圍組織的不良影響也較?。?-11],因此機體受上述方面導致的不良影響也較小,免疫與炎性應激指標的不良波動也即較?。?2]。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鼻內(nèi)鏡手術對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患者免疫應激指標與炎性應激指標的影響明顯好于開放式手術,因此認為鼻內(nèi)鏡手術更為適用于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