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弶港鎮(zhèn)小學 徐 惠
數(shù)學中,“解決問題”是最常見的應用題型。對于“解決問題”題型的講解,關鍵是要引領學生挖掘題目中的“隱藏條件”,讓學生能夠從“解決問題”題型中“悟”出其深意,找準求解的思路和方法,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解決問題”題型多具有實踐性情境。教師可以圍繞題意,從學生情感體驗方面來構建現(xiàn)實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題意中,深刻感知和把握數(shù)量關系,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如某題中:小明、小軍、小華三人去書店買書。書店正在開展促銷活動,促銷書籍單價相同。小明買了3 本書,用去18 元;小華買了5 本書,問小華用去多少元?最初,在講解該題時,我們鼓勵學生深入到購書情境中,結合題意去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并將題意信息通過列表法整理出來。很多學生認為,該題所給出的信息很簡單,不用列表整理信息,完全可以根據(jù)經驗來輕松求解。接著,我們對該題進行二次開發(fā),即在原有情境下增加新問題:如果小軍帶了50 元,小軍最多可以買幾本書?如此一來,題目條件瞬間多了,信息也變得復雜,這時應該采用什么方法來直觀展示題設條件呢?這就需要學生進行討論,提出用列表法來整理信息,為學生求解該題提供清晰的思路。
“解決問題”題型與學生的生活關系緊密。在面對該題型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題目背后的“策略”,即引領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經驗,從具體生活體驗中尋找解題思路,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如某題中:有一個數(shù),先增加30,再減去10,最后得到40,問這個數(shù)是多少?該題考查學生“倒推法”解題思維,無法直接得到原數(shù),需要從后往前一段、一段倒推來求得原數(shù)。教學中,我們?yōu)榱俗寣W生明白“倒推法”的一般思路,特意設定關于返回路線的問題:小明每天上學,從家到學校經過人民大橋、公園廣場、文化館,最后來到學校。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明放學回家,沿原路返回,你能說出他的返回路線嗎?很多學生聽到這個題目,很快就能說出小明的返家路線所經過的地點:先從學校開始,經過文化館,再經過公園廣場,再經過人民大橋,最后回到家。關于思路,有學生表示:“就是‘倒過來想’的?!庇纱?,我們再來看原問題,這個問題要求原來的數(shù),我們應該怎么求?有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倒過來想”,從后面先計算,再一步步算出原數(shù)。對于結果“40”,是一個數(shù)減去“10”得到的,那怎樣計算這個數(shù)呢?我們應該用加法:“40+10=50”。也就是說,50 減去“10”得到“40”。然后,再觀察一個數(shù)增加“30”等于“50”,求這個數(shù),應該用減法:“50-30=20”,也就是說,20 增加“30”后得到“50”,即原來的數(shù)是20。由此,借助“倒過來想”的經驗,學生可以很快計算出原來的數(shù)。這一立足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解題思維的方式,更有助于學生建構新知。
在求解“解決問題”類應用題時,每個學生的思考路徑并非完全一致,不同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得出不同的求解思路,但無論是哪種思維方式,目的都在于準確地解決問題。面對一道數(shù)學題,有的學生喜歡用畫圖法,直觀呈現(xiàn)數(shù)量關系;有的學生喜歡用想象法,在頭腦中梳理數(shù)量關系;有的學生喜歡用算術方法,還有學生喜歡用方程求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求解問題。如某題:某班有42 個人一同去公園劃船。租用了10 艘船。其中,大船能坐5 人,小船能坐3 人。問大船和小船各租了幾艘?分析該題,題設條件有“總共42 人,大船和小船共10 艘,大船能坐5 人,小船能坐3 人”,求“大船、小船各幾艘”。對此,有學生用方程來求解,假設大船有x 艘,則小船有(10-x)艘,根據(jù)可坐人數(shù)得到方程:5x+(10-x)×3=42,最后求得大船有6 艘,小船有4 艘。每個學生都有鮮活的思維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解決問題”題型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自主、多元的解題氛圍,讓學生從交流中碰撞思維,探索求解方法,感受解題的樂趣。
總之,“解決問題”題型教學,教師要把握三個階段:一是解題前的反思,對題型中的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比較和回顧相類似的題目,選擇最恰當?shù)慕夥ǎ嵘龑W生對解題方法的應用能力;二是解題后的反思,面對“解決問題”題型,在求解之后,還要鼓勵學生去思考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法,從題意條件與求解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上嘗試新的求解思路;三是階段性反思,從“解決問題”題型學習中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感悟,超越問題本身,探析解題思想,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